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鼓吹
释义

大鼓吹是以大鼓和吹(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以螺角、钟、锣、钹为辅,经过严密协调配合演奏的音乐表现形式。大鼓吹在泉州民间甚为流行,每逢盛事庆典迎神赛会,婚庆、迎宾或出殡,人们都请大鼓吹乐队临场吹奏,以示隆重。大鼓吹一直保留着唐代的风貌。

简要介绍

大鼓吹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宫廷鼓之一。源自于北方少数民族节庆演奏,汉武帝时期引入宫廷,经当时宫廷乐师改编加工,逐渐发展,演变为宫廷专用鼓乐而流传下来。唐代设鼓吹署专管乐队,是朝廷仪仗队的组成部分。当时,大鼓吹有几种用途:用于皇帝出巡,名曰出巡鼓吹;用于皇帝宴请群臣,名曰皇门鼓吹;用于将师出征凯旋,名曰祝捷鼓吹;用于外国使臣来访,名曰迎宾鼓吹。

大鼓吹在洛江马甲继承得最为完美和流行,每逢盛事庆典、迎神赛会、迎宾、出殡等场合,都请大鼓吹乐队前来吹奏以示隆重。

历史渊源

鼓吹源于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北狄,本为军中之乐,汉初,戍边的军队用以扬壮声威。东汉时期朝廷对边将及领兵万人以上的将军均赐鼓吹队,后来渐渐用于朝廷,成为宫廷鼓乐,并形成了“御驾鼓吹”、“黄门鼓吹”、“祝捷鼓吹”、“迎宾鼓吹”等种类。据《泉州府志》卷五十六《国朝捍卫》这一章,就有洪宝基领大鼓吹迎宾的记载:“时海上义师派饷至英......洪氏大耸,纷纷欲逃,公曰:州郡背郑境,......吾一身当之。公乃领大鼓吹迎十里外......”可见明末清初,英都大鼓吹乐队就已盛行了。

原先,大鼓吹仅用于典庆、盛会、迎宾。到了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洪承畴的父亲洪启熙去世,洪承畴回乡奔丧,开始启用大鼓吹奏哀乐出殡。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洪承畴的母亲傅氏病故,顺治帝下诏追封傅氏为正一品夫人并赐御祭四坛,与其夫洪启熙合葬,又命福建布政使司胡升猷亲临主祭。如此隆重的祭礼,族人再次以大鼓吹鼓乐为傅氏出殡送行。从此大鼓吹也用于出殡,并且相沿成习。

艺术特色

大鼓吹是以大鼓和吹(唢呐)为主,辅以螺角(大海螺或牛角)、钟、锣、钹等6种乐器合作演奏。各种乐器除大鼓固定1件以外,其余乐器件数不限。演奏时列队,根据需要或列纵队,或列横队,或列方形,乐鼓手根据演奏方法,讲究乐器出场先后顺序和交叉协调。螺角在演奏时最先使用,螺角使用时发出嘟——嘟——嘟——的声音,其声深沉悠远,即为大鼓吹演奏的前奏曲,也寓含驱邪散恶;其次锣响,即开锣;第三擂鼓,至此,都是合奏前的准备。紧接着吹(唢呐)声响,各项乐器齐奏,然后依照各种乐器的功能交叉进行,大鼓随着吹(唢呐)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曲终奏停。整场演奏鼓声如洪钟,锣声如惊雷,唢呐激越高亢,擂打吹奏声音响彻天际,极富深沉雄壮之感,场面蔚为壮观。

大鼓吹所吹奏的乐谱是“工乂谱”,保留的有“大排”“小排”“百家春”“半空中”等曲牌。每套吹奏乐的曲牌配的打击乐谱不同,这些乐谱没有形成文字记载,都是靠一代代的乐师鼓手口传心授下来,曲调和样式均不变,保持着原汁原味。乐鼓手在学习时先跟师傅“念谱”,俗称“对嘴盘”,背熟了曲谱才开始学习吹奏击打,就这样代代传承下来。

表演形式

大鼓吹乐队共有18人,前面一人提着彩旗导行,紧接着四面大锣,四面大钲,一面大钹,一面小钹,二把大哨呐,依次排列,大鼓随后,鼓面直径0.54米,鼓身高0.7米,腰围2.10米,朱红,枣形,斜装在雕蚀别致的大轿上。四人扛着大轿行进,一人在鼓后敲打。敲打大鼓有节奏,吹响乐器有音律,采用古装出将、入相的鼓乐,有《大牌》、《小牌》等乐谱,鼓震如雷,锣响如钟,鼓声激越,钲韵深长,,唢呐扬彻空际,节奏疾驰,声响强烈,气势高昂,雄浑有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