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邢台列仙传
释义

简介

古代,在邢襄大地上有多少美丽的神话!那神仙儿女的故事多么动听!

那张果老倒骑毛驴、敲着渔鼓;那曹国舅手持云阳,踩着玉板;那王乔驾着仙鹤、行气吐纳;那妙善端坐莲台,妙相庄严;那孟府郎君吹着笛箫;那柴王爷推着独轮车;那牛郎织女相会鹊桥;那周公和桃花女妙斗仙术;那神僧佛图澄咒龙起水;那和合二仙持着金莲、宝盒……一个个仙姿飘洒,宝光闪闪,栩栩动观,令人神往。 在邢台众多神仙中,最出名的还是张果老、曹国舅、柴王爷、佛图澄、王乔、妙善、曹仙姑、和合二仙、牛郎织女、周公桃花女、孟府郎君、戚逍遥这十二位(对)大仙。

他们驾着云,带着一种美的生活追求,驰骋人间、天庭、阴曹。多少代人又将他们想象、丰富、传诵。

他们带着仙气,持着仙道,操着仙语,弄着仙术,云来雾去,美在揭露尘世污浊,扶正祛邪,扬善惩恶。

美哉,善哉,邢襄列仙!

1、张果老

诞辰:十月初十

故里:邢台广宗

道场:邢州五峰山(今邢台张果老山)

仙家名号:八仙之一、道教称果老仙翁、是说唱道情业的祖师

皇封:银青光禄大夫,通玄先生

法宝:纸驴、金鞭、渔鼓

张果老(张果),本为邢州广宗的道人,他姓张名果,号通玄先生,是唐朝有名的炼丹家,养生家,还是个哲学家。“老”字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也是因为他模样长得老相,而且岁数很大。

唐初就有人说他得长生秘术,“自言数百岁矣”。等到唐明皇的使臣去请他入朝,他又自称:“我生尧丙子岁,位侍中。”从尧至李隆基时,足有三千来年!其实,尧是古时代传说中的炎黄联盟首领,当时是根本没有侍中这一官职的。此事到了当时被明皇十分尊宠的高道叶法善口里,说得更古远了,张果志被说成是“混沌初分白蝙蝠精”所变。“混沌”,是指世界还未开辟以前的状态。《三五历纪》说,“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卵),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明浊为地。’从盘古开天地到天地形成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岁。这一过程,《枕中书》说得更长,要经过“四劫”。“劫”是借用佛教的说法,一劫有43.2亿年,或43.2万年,四劫合起来就是个很大的数字。所以如果按叶高道所言张果老是混沌初分时的白蝙蝠精所化来计,那他的岁数大得就不可胜数了。不过,张果的年岁的确是很大的。大名之后加个“老”字,还是当之无愧的。

张果以讲《阴符》而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许。著述颇多,有《阴符经辩命论》、《黄帝阴符经注》、《气诀》、《丹砂诀》、《太上九要心印妙经》、《道体论》、《内丹秘诀》、《金龙白虎诗》、《玄珠歌》、《大还丹契秘图》其中对有关“道”的阐释及炼养理论有其独物的见解,颇有哲义,今一些研究者称他为“哲学家”、“养生家”等等。

张果老的事迹在《大唐新语》、《旧唐书·张果传》、〈太平广记》、《明皇杂录》《宣室志》《续神仙传》《三洞群仙录》《高道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顺德府志〉、〈邢台县志〉、〈广宗县志〉、〈巨鹿县志〉中都有记载。

《全唐诗》收有张果“登真洞”诗,诗云:

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漫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风摇翠筿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

真洞即今邢台张果老山的“仙翁古洞”。张果老山原名五峰山,广宗道人张果在此隐居修行成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张果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俗称张果老山),并为张果修建了一座栖霞观,改观后的山洞为仙翁洞,并修建仙翁桥一座,从此,仙翁山成为邢州名胜!

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叠起来,放在皮囊里。

由于张果老经常云游四方,在民间传唱道情,劝化世人。以后有人学着他的样子也唱起道情来。所以张果便成了唱道情的祖师爷了。

2、八仙之一--曹国舅

诞辰:八月十五

法宝:云阳板

皇封:济阳郡王

仙家名号:八仙之一

故里:邢台宁晋

曹国舅,名佾,亦作景休,为八仙之一。《宋史》称他为慈圣光献太后(邢台宁晋人)之长弟,故称国舅。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国舅乃北宋枢密使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宁晋,曹芸的父亲及以上曹氏诸人死后均葬于其原籍邢台宁晋县延白村曹氏祖茔,后世迁徙灵寿,遂灵寿成为籍里,但曹彬却让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宁晋,守护宁晋县之曹氏祖坟,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曹玘后被仁宗封为吴王,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根据此历史记载,曹国舅为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一。

曹国舅有一弟自恃为帝室的亲戚,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的田地据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门。国舅自始至终竭力规劝他,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被其视为仇人。国舅说:“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积阴功,才有今日之富贵。如今我弟积恶至极,虽然明里他能逃脱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却难逃天法。如果一旦祸起,家破身亡,到那时想牵只黄狗出东门,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耻辱又害怕真的会发生此事。”

于是他散尽家财,周济贫苦之人。最后,他辞别家人和朋友,身着道服,隐迹于山岩,修心炼性。数年之后,他已达到心与道合、形随神化的境界。突然有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游至他修道之处,问他:“你闲居时修养什么。”国舅答:“其他的无所作为,只修道而已。”二仙问:“道在哪里?”国舅指着天。二仙问:“天又在哪里?”国舅指着心。钟离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于是授他《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汉钟离、吕洞宾引入仙班。

曹国舅事迹见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宋史》、《陔余从考》、《历代神仙史》、《神仙通鉴》等记载。

曹国舅证仙果后,亦有仙文集传留于世,诗曰

物表英才性朴纯,天然气象妙精神。

眼空四海全无欲,心贯三才绝点尘。

帝赐金符微一笑,师传玉诀乐长春。

源缘慈父征唐德,积一皇后二仙真。

在民间的八仙形象中,曹国舅不是通常的道士打扮,而是仍然穿着他的官服,腰系玉带,手持玉板。他常执檀香云阳板,为人间婚丧喜庆,敲得喜气洋洋,云散日出。

3、妙善

诞辰:二月十九

修炼道场:邢台三台山,河北苍岩山

故里:邢台南和

法宝:净瓶、杨柳枝、莲花宝座

尊号:千手千眼大苦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火连年不断,豪强割据。邢台南和县瓦固村有位叫妙庄严的农民,率领三千人马,扫平了古南和地域的草莽英雄,建立了兴林国。因其姓妙,俗称妙庄王。

妙庄王建都在古南和的前郭平、宋台村南瓦砾岗,为兴林国首府取名朝平。朝平城里,东西八大路,南北十二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百姓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一派升平景象。

三皇姑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其母宝英,南和县郄庄村人,小名郄武燕。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音,次女妙缘,三女妙善即三皇姑。传说当年正宫娘娘梦花怀孕,于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婴,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

三皇姑生性聪明伶俐,笃志行善。,她不学描龙绣凤,而在宫中秘修禅事。十六岁时,妙庄王要将她许配给宰相李龙之子李炳,她执意不从,夜逃皇宫,打扮成村姑模样辗转前行,于九月十九日来到了白佛村白雀庵,昄依了佛门,妙庄王厌憎佛教,下令火烧白雀庵,烧死尼姑五百名,三皇姑百感交集,放声恸苦,感动了太白金星化作一只斑斓猛虎驮她上山。她登上苍岩山巅,住下来潜心修练,日日净手焚香礼佛,虔心悟道。转眼九年,于农历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坛,眼观万里。

妙庄王火焚白雀庵,气病了国母,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恶梦频繁,患了一种怪病——人面疮,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医,不知所患何疾。三皇姑不计旧恶,化一“和尚”点化妙庄王,并亲献手眼治好了“人面疮。

妙庄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来到苍岩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将其封为“全手全眼”观音,因过分激动说成了“千手千眼”。尔时,三皇姑圣像展现空中,果然显出千手千眼法相,众呼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显化。

自妙善后,源自古印度佛经的观音菩萨被彻底中国化了,并且演变成女性观音,引发了国人千年来的观音崇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为佛教六观音之一。

4、柴王爷(柴荣)

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四日

神位:财神、交通运输业的祖师和保护神,矿工和穷人的保护神,天罡36星之天富星

法宝:独轮车

职业:后周皇帝

故里:籍贯为邢台隆尧,出生地为邢台龙冈之别墅

柴王爷,即五代后周柴荣,邢台隆尧柴家庄人,出生于邢州龙冈之别墅,五代时期后周的皇帝,史称周世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柴荣,由于从小经商,非常成功,当皇帝后,又强大国家,富裕人民,受到人民的爱戴,而被民间奉为财神。民间称柴荣为天界主管财富的天富星或财富星、富贵星。

在旧社会时,有许多柴王会,这是人力车车帮,运输业驾驶员的同业行会。

在古代运输中主要工具是推车,在现代运输中主要工具是汽车.柴王是古代的财神,是后周皇帝,是大富豪之家.柴王推车中运输过,茶,盐,伞,五岳(皇帝御封的五座大山——五岳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的总称).柴王是主管天界财富的天富星,是主管人间的财神.被人力车车帮,运输业驾驶员奉为同业行会的祖师爷,保护神。

财神是一个群体,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崇奉的神仙.是人们想发财致富的心理寄托。财神是公正,诚信,智慧,富有的化身。传说中的财神有赵公明、比干、柴王爷、关公等,其中柴荣属于五界财神中的文财神。

此外,柴王爷还是矿工、窑工、穷人、做苦力的保护神,这是“万物有灵”观念遗留下来的信仰习俗。苦力地位低,生活苦,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乞求平安,于是把精神奇托在神灵身上。

柴王是出生在河北省太行山南麓,年轻时期,推车经商,后来成为大富豪,后周皇帝.做皇帝时,统一国家,发展经济,关心人民,爱惜将士,生活俭朴.是一个英明君主.人民供奉柴王为财神,穷人(窑工,推车人)的祖师爷,保护神.矿工拜柴王,天天保平安,这是一句流传在矿工中间的谚语。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司机的,做物流的,包括一些乘客都越来越乞求柴王爷保佑平安发财,另外那些开矿的、下矿井的、打工的、在外漂泊的等也越来越乞求柴王爷平安发财,看来这财神和保护神--柴王爷的事业是越来越兴旺发达拉!

关于柴王爷最出名的故事是柴王推车试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修完赵州桥(实为隋朝尧山匠人李春修),柴荣约好老乡张果老与柴荣欲试试是否坚固,一倒骑毛驴,驴背褡裢里放着“日”、“月”;一推独轮车,车上装着“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桥,顿时压得桥直颤悠。鲁班赶紧跳到桥下,双手擎住。二人过了石桥,留下了驴蹄印和车痕。流行至今的《小放牛》中唱道:“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可巧,这张果老、柴荣都是邢台人。

5、王乔

仙号:下洞八仙之首、行气吐纳术的鼻祖

道场:邢台隆尧宣务山

职位:柏人县令

法宝:仙鹤

世人都知道道教上洞八仙是指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与曹国舅。也都知道张果老和曹国舅是出自我们邢台的2位大仙。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下洞八仙之说,根据明朝《贺升平群仙庆寿》中记载,这下洞八仙是王乔、陈戚子、徐神翁、刘伶、陈抟、毕卓、任风子、刘海蟾。王乔的出名不仅仅因为他被列入下洞八仙,更主要是因为他乘鹤仙去的神奇历史和他的行气吐纳术 成为后世修炼家奉为圭臬。

王乔,相传是蜀人,在邢台为柏人(今隆尧柏人城)县令数年,后弃官在邢台隆尧的宣务山修炼道术,得道后骑白鹤升天。王乔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下洞八仙中影响较大的一位。

邢台隆尧县域西部山丘座卧,岗坡迭起,特立突兀的宣务山,雄踞群岗之中。这里有“五山”即尧山、宣务山、干言山、茅山、卧牛山。隆尧的山虽不高大,却典籍有名,这五座山崛起于冀南大平原上,也可称得上鹤立鸡群、一方独秀了。柏人城自春秋时期始建到废圮,历经春秋、战国、两汉数代,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它被誉为华北平原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也最直观的残留古城池,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今柏人城遗址东城墙长2225米,西城墙长1415米,南城墙长2426米,北城墙长2426米。该城墙土筑,底部最厚处达60米,上部最薄处残剩约6米,残高9.15米,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书证》记载他曾在柏乡为官,慕名来访隆尧宣务山,曾见柏人城内汉桓帝时柏人县民为县令所立碑铭,上刻“山有巏嵍(宣务) ,王乔所仙。”进一步印证了王乔在宣务山骑鹤升天的神话。晋葛洪撰的《神仙传》中也曾说:“王乔为柏人令,于东北宣务山得道。”这些典籍和碑铭都说明,神话中的人物王子乔曾经做过柏人县的县令,后来在宣务山修炼成仙,驾鹤升天而去。《全唐诗话》中还有马郁赠给韩定辞的一首诗:“邃林芳草绵绵思,尽日相携陟丽谯;别后宣务山上望,羡君时复见王乔。”可见邢台宣务山就是传说中的柏人令王子乔驾鹤升天之地。

王乔的事迹见于《淮南子》、《艺文类聚》、《仙赋》、《颜氏家训》、《神仙传》、《王氏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楚辞》、《顺德府志》、《唐山县志》、《隆尧县志》等记载。

6、和合二仙

诞辰:六月二十九

神职:中国喜神、婚姻之神

宝物:金荷、宝盒

故里:邢台任县

邢台任县双蓬头村在唐朝前称双凤村,是因地形得名的。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此村出了“哼哈”二仙,从不梳头,村名也以双蓬头传开来,沿用至今。

据传,当时留垒村有一名孤儿叫石德,家庭贫穷,给地主放牛拾柴火。偏巧,正南三里的双蓬头村也有一位与石德命运相同的孤儿,叫寒山。他们俩经常一块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亲如兄弟。

那时,这一带是大陆泽南端,经常发大水,河流纵横,长满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饱,饿了就挖莲藕、摘莲子、捉青蛙,然后高兴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当他们开怀大笑时,就会刮起一阵旋风,聚来一堆柴火。他们用柴火把那些东西烧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来。

地主觉得此事稀奇,很想看个究竟,就带着几个人向他俩走来。他俩以为地主又来打他们了,于是就拿起莲蓬、白藕和青蛙,向东南方向跑走。他俩越跑越快,脚下竟升起一朵彩云,载着他们上天去了。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俩跑过的小路称作“神仙路”,并为他们修庙塑像,称“荷蛤二仙”。又因他们常在一块开怀大笑,所以又称他们为“哈哈二仙”。

和合的本义,系指《周礼·地官》“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之句,意思是作媒求亲,将两姓男女,撮合在一起,和睦生活。谁知“和合二仙”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与福寿等神,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已大大超出婚姻和合的意义。

以后,二人又辗转来到苏州西枫桥镇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当了寺院住持、拾得为寺僧以后,此寺就更名为寒山寺。

唐朝天宝年间,张继赶考落第,夜宿枫桥寺,写出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一诗,更使寒山寺名扬天下。寒山无山,寒山有寺。寺虽不大,但钟声飘洋过海传异域;高僧虽少,但信徒异常崇拜。甚至传说拾得去了日本,在日本盖了拾得寺,与苏州寒山寺遥相呼应。

“和合二仙”如泣如诉的兄弟情深,使多少游子肝肠寸断。“和合二仙”的传说,越传越神。有人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下凡,所以经常眉开眼笑,至今已成为民间的笑神、福神、喜神、吉祥神。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红缎绿裤,手举一朵绽放的荷花;一个绿缎红裤,手捧一圆斋盒。两人都头梳丫髻,嬉笑颜开,活泼可爱。正是:和气乃众合,合心则事合。世人能和合,快活乐如何?

寒山拾得行为疯癫,似僧似道,似仙似隐,或隐卧洞窟,或飘逸山颠,独吟山林,满口呢喃,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卖疯僧呆,故弄玄虚,相对言笑,互相拥抱,笑做一团,和谐好合,亲热无比,包含祥机,近仙杂儒,颇有灵光。

寒山的诗,描绘林泉景色,讥讽世态炎凉,警励流俗,既能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又隐含着超尘脱俗,有空灵感。寒山其诗,直追陶渊明,睥睨千古,虽是白话诗,看似平淡,明白浅露,但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清《四库全书》有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各一卷。他们被誉为“诗菩萨”、“诗僧”。一般读书人常常仿效拟和赠唱。康有为吟诗赞道:“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去不空空。”胡适也对寒山的诗推崇备至。

7、周公与桃花女

故里:邢台周公村、桃花村

神职:金童玉女、占卜业祖师

邢台市有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相传是周公与桃花女传说的起源地,根据村中古代碑刻有相关记载,周公原名周乾,桃花女原名尹桃花,中国北方汉族婚俗便起源于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邢台七里河岸边住着一个叫周乾的高人,人称周公,算卦开业30年,从无差错。一天有位婆婆前来算命,周公掐指一算,说她的儿子石留柱出门在外必遭横死。石婆婆痛心彻骨,回家途中遇见桃花女。桃花女原名尹桃花,便教给她破解之法,救了石留柱。石婆婆见儿子活了命便去找周公退卦钱。周公又给彭祖(是个仆人)算命,说他将不久于人世。桃花女也教给他破解之术。彭便依法祭拜北斗,得以延年益寿。周公顿生妒意,由妒生谋,便让彭祖作媒,要娶桃花女为儿媳。桃花女进门后,就像现实的两口子经常拌嘴吵架一样,周公处处设计陷害她,都被桃花女识破。周公终于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动,成为一对恩爱夫妻,给世人留下一段完美浪漫的爱情佳话,后来尘缘已了,凡期已至,真武大帝将二人收回,成为真武大帝身边的金童玉女,听候差使、分掌威仪、记录三界中善恶功过。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又给世人留下永远的悬念和幻想。

周公、桃花女的故事在邢襄民间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传统婚俗中的新娘披红盖头、跨马鞍等种种仪式,都起源于此,今邢台的周公村和桃花村的仍然祭拜周公和桃花女,邢台的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传说真武大帝在此二次羽化成仙后,斩怪蟒、收金童玉女,后人为纪念此,修建了玄天真武观,此观在金代重修,今保存完好。由于周公和桃花女善于占卜,后来被后人奉为占卜业的祖师,不但如此,清代时期一些帮会还把他们奉为祖师,例如,义和团运动后期,增加了迷信色彩,其中就有祭拜周公与桃花女,称其为“周公祖”、“桃花仙”,并宣扬刀枪不入,人人身上贴有“周公祖封枪不发”、“桃花女化弹如泥”的符咒。

8、孟府郎君(孟昶)

故里:邢州龙岗(今邢台)

诞辰:农历十一月二十三

仙职:送子张仙、南音鼻祖、“孟府郎君”、郎君大仙 、乐神

职位:后蜀后主皇帝

送子张仙由来

孟昶,邢台龙岗(今邢台)人,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国王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很喜欢芙蓉花,孟后主就为美丽的花蕊夫人在城里城外种满了芙蓉花。不久,宋朝军dui打进后蜀,孟后主投降了,花蕊夫人也被俘lu了。宋朝皇帝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十分美丽,便收她作了自己的妃子。花蕊夫人被送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后主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于是从宫中传到民间,被广泛供奉。

南音飘绕孟府,风流绝代郎君

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具有1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音始祖“孟府郎君”--孟昶是五代时蜀国君王;南管供奉乐神「孟府郎君」,依照南管馆阁中的传统,以每年农历三月、四月举办南管乐神。

孟府郎君」春季祭典与整弦;九月、十月则是秋季祭典,中国历史从春秋战国至今两千多年来,能够享受春秋二祭的只有孔子和关羽,孟昶享受的规格不可谓不高。

弦管祭祀孟昶郎君缘由

孟昶,何许人也 ,本是邢州龙冈人,是五代十国(907-979)时后蜀的一个君主。

孟昶在后蜀当了31年小皇帝(934-965),在成都广植芙蓉四十里,后世称成都为芙蓉城;

他即位第八年,作一篇24句96个字的《官箴》,颁给郡县要求各级官员廉政爱民。后来宋太祖剽选其中4句16个字,令郡县刻石置于公堂。这16个字就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史书记载:孟昶在被带到宋朝时,四川自二江至眉州,万民拥道,痛哭恸绝者凡数百人,后主亦掩而泣。其深得人心处,是对他没有因他个人的昏庸给百姓造成痛苦肯定。从当时蜀中的社会生活来看,“是时蜀中久安,斗米三钱……”金币充实,弦管诵歌,盈于闾巷,合宴社会,昼夜相接。” 这种繁华的景象,恐怕是所有老百姓都梦寐以求的太平盛世!

孟昶最后落得个国破、家散、丢了“夫人”又折身!———爱妃花蕊夫人为宋太祖所纳。对这段历史,过去有人以“惨不堪言”来形容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孟昶如果知兵善战,与宋师拼个你死我活,其结果必然是两战俱伤,生灵涂炭。于国于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尤其是对蜀中经济、文化的破坏,其损失必将是无可挽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孟昶的生降比起死战,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史实,就是《花间集》的出版。编者赵崇祚是孟昶属下的“卫尉”。是孟昶热心此道并招纳天下文人学士于蜀中,“广会众宾,时延佳论”,才有这部歌词名集的问世,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也出自孟昶之手,《孟子》被收入官方儒家经典,也是从孟昶开始。孟昶“好属文,尤工声曲”,《万里朝天曲》也出于他。

宋军迫降后蜀之后,孟昶和花蕊夫人等被押去汴京。其后,孟昶精心培养的乐工,被遴选139人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他们占教坊人员总编制的三分之一(占实际到位的乐师85%),成为传承盛唐和五代音乐的骨干。

据上所述,可以归结几点来试解孟昶崇拜的由来。

一、孟昶可以说是个不坏的小国之君,颇得人心,音乐文化绘画诗词经书方面也有所建树。

二、孟昶千里跋涉到汴京,爱妃顿成他人“妻”,他吃了宋太祖一顿饭,七天后便死掉。不用说陪他进京的人,就连那些当时沿江送行的父老乡亲,都会产生极大的震动与悲愤。

三、这种震动与悲愤,重情感的花蕊夫人不会置身度外,但她所处的环境,只能画像偷偷祭拜。不意被宋太祖发现,她谎称拜的是“张仙”,皇上也难得糊涂,竟封这个假“张仙”为“郎君大仙”,赐予享受春秋二祭。这条圣旨,被那些在宋教坊中的后蜀乐师先得到消息。他们原先也是“温衣美食四十年”的受益者,他们怀念故主,但又不敢公开表露,而今花蕊夫人欺君”骗来个“郎君大仙”的封号和春秋二祭的最高待遇,就可以将错就错、大张旗鼓地年年祭祀,进而把他奉为乐神。

后蜀召来的乐师“占教坊人员总编制的三分之一(占实际到位的乐师85%),理所当然成为传承盛唐和五代音乐的骨干,他们完全可以起主导作用,于是他们崇奉乐神,祭拜“张仙”(实是孟昶),便成为教坊传统而由世袭的乐师代代传承下来。及至南外宗正司来到泉州,也将乐师带来泉州,他们自然把继承盛唐、五代的音乐文化以致对乐神的崇拜都带入泉州,而且因为没有宋太祖的顾忌,所以不再假托“张仙”而直呼正名孟昶郎君了。

9、后赵神僧---佛图澄

《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中记述:佛图澄是西域人,本姓帛氏。少年时出家学道,能背诵经文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然没有读汉地儒学史书,而与诸位学者高士辩论质疑,全能符合理义,没有人能难倒他。他自说,曾两次到罽宾国学法,受诲名师。西域的人都称说他已经得道。在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志弘大法。

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用麻油掺合胭脂,涂在手掌中,千里之外的事物,全部显现于手掌之中,就如面对一样。不仅他能看到,也能使持戒治斋的人看到。他听见塔铃之声就能断定事情的凶吉,没有一次不灵验的。他本来想在洛阳建寺弘法,但此时正逢刘曜pan乱,帝京dong乱。因此,佛图澄在洛阳建寺弘法的大志没有实现。于是他隐居山林草野之地,以观世态的变化。

后来佛图澄来到襄国(邢台),奔投石勒部下,出谋画策,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问佛图澄,而后才发令行动。石勒死后,石虎废除其子石弘,自称天王,对佛图澄更加敬奉。

佛图澄在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享年一百一十七岁。他在赵国弘扬佛法,推行道化,所经州郡,建立佛寺,有八百九十三所。追随他的弟子,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多达万人,而且门徒中高僧辈出。有关他的神异事迹,《高僧传》中记录甚多。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以全景式连环画描绘了佛图澄的故事。此幅连环画共有四组画面,选绘了有关佛图澄神异事迹的三个故事,现从《高僧传》中节录译写如下:

(1)幽州灭火

《高僧传》中记述:一次,佛图澄曾与石虎共同坐在襄国(邢台)中堂之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吃惊地说:“变!变!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救灭。”

石虎觉得奇异,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四组故事画中部的两组画面是描绘《幽州灭火》的。

(2)闻铃断事

《高僧传》中有关佛图澄闻铃断事的神异事迹有几次。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上层故事画,据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考证,是指“擒获刘曜”一事:光初十一年(328年)刘曜亲自率兵攻打洛阳。石勒欲亲自率兵抵抗刘曜,朝廷内外,文武大臣,无不劝谏石勒不要亲率出兵。石勒心意不定,因而前去拜访佛图澄,以决行动。佛图澄对石勒说:“佛塔相轮上的铃声,告知说:‘秀支替戾罔,仆谷劬秃当。’这是羯语。秀支是军队,替戾罔是出征,仆谷是刘曜胡位,劬秃当是擒捉。此言是说:军队出征,刘曜必擒。”

当时,徐光听闻佛图澄的预言后,苦苦相谏石勒立即出兵。于是石勒留下长子石弘,和佛图澄共同镇守襄国(邢台),亲自统率步兵和骑兵,直指洛阳。两军激烈交战,刘曜军马大败而逃。刘曜落荒,乘马落入水中。石勒之子石堪乘机活捉刘曜,押送至石勒帐前。

此时,佛图澄用麻油胭脂掺合,涂在掌心,看到手掌中有许多人,其中一人被绑缚,朱红丝线束在脖子上。佛图澄因此告诉石弘:“刘曜已擒。”佛图澄相告之时,正是刘曜被擒之时。

刘曜平定之后,石勒就自称赵天王,行皇帝之事,改纪元为建平,这一年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登位以后,对佛图澄更加崇敬,事奉更厚。

此幅故事画上层画一佛塔,佛塔下是石勒拜访佛图澄。所描绘的就是佛图澄以铃声预言刘曜生擒之事。

(3)以水洗肠

《高僧传》上记述:佛图澄左乳房的旁边起先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有时佛图澄把肠子从小洞中取出来,有时佛图澄用棉絮把小洞塞住。如果想读书时,就把棉絮拔掉,洞中发出的光亮,使一室通明。逢到斋戒之日时,佛图澄来到河边,把肠子从洞口掏出来,用水洗净,然后再装进腹中。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故事画下层左侧,描绘的就是佛图澄在河边以水洗肠的情景。[注释]

此外,还有邢台人熟知的佛图澄“龙岗咒水”的故事,《晋书》记载如下:

(4)龙岗咒水

据《晋书·佛图澄传》记载,佛图澄在襄国(邢台)时,最有名的当为敕龙取水,当时襄国城堑干涸,石勒问佛图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图澄说:“今当敕龙。”虽然石勒以为佛图澄是在开玩笑,佛图澄说出理由,“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当时,水源虽有数处,但都“久已干燥,坼如车辙”。佛图澄带领弟子数人来到泉源旁,自己坐于绳床之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此时,一条小龙 “长五六寸许,随水出来”。不久,“水大至,隍堑皆满”。佛图澄有很多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安和尚。

羯语:是羯族人的语言。羯是古代匈奴族的别部,源于小月支,后来归属匈奴。魏晋时散居在上党郡,今山西潞城一带。东晋十六国后赵主石勒,就是羯族人。

襄国:古县名,其地包含今河北邢台县和沙河县。春秋时为邢地,战国时为赵地。秦朝置县为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秦汉之际,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皆以此县为都。东晋列国时,后赵石勒亦占据此地为都。隋初改名为龙冈,为邢州治所,宋代改名为邢台县

10、曹仙姑(曹希蕴)

故里:邢台宁晋

世号:曹仙姑

皇封: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

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字希蕴 ,女道士 ,世号曹仙姑 , 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赵州宁晋(今邢台宁晋)人,曹利用族孙,宋史艺文志有曹希蕴歌诗后集二卷,苏轼曾叹赏其诗。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曹仙姑之名开始广为道教研究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知。

【生平】

曹仙姑 , 初名希蕴 ,字冲之。后来徽宗赐名道冲。乃宋初大臣曹利用之族孙(按曹利用曾官至枢密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曹利用本为宁晋人,因出使契丹议和有大功,真宗赐第于都城之普惠坊。仙姑能言便解文字。五岁赋诗属文。十五岁,古今载籍,博览无遗。书一经目,终身不忘。尝谓处世居家,均在樊笼,因不愿嫁,脱身遁去。二十一岁,隐于少室山玉华峰,栖神导气者凡十余年。惟恐一物累己,衣粮不赍,人自供给,有若神助。家人踪迹之,则宛转潜避。齐人张公谏议知其异,度为女冠。因遥诣青州远游观张几真为师。欲受箓,无资,乃足历四方,货文于市,以冀遇得道者。后受箓于阁皂山。于是四方始知仙姑之名矣。然天资萧散,放旷物外,不就绳检,故毁誉几半天下。而仙姑终无喜愠。时或谐谑,形于词章,著其意而已。晚入京师,隐于阊阖门之咸宁坊。贫困者有所告,则赠以诗,使货鬻度日。都人供馈者,肩踵相摩,多所不纳。有不能却者,寻以施予他人。徽宗欲为仙姑建宫观,恳辞不获,则仅受数楹,为楼以奉三清。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又赐号道真仁静先生。又为营保庆泰宁宫于其侧。将落成,而仙姑尸解矣。葬于开封县新里乡,赐号希元观妙先生。仙姑博通书画、 历数 、力技,尤长于文辞。仙姑既没,诏尽索其所作,贮于玉清和阳宫,自是落人间者无几矣。其平生异事,难以枚举云 。

【曹仙姑作品】

《文逸曹仙姑大道歌》(《灵源大道歌》),《老子注》、《阴符经注》和《西升经注》、《曹希蕴歌诗集》等。

【曹希蕴的诗】

《西江月·灯花》

零落不因春雨, 吹嘘何假东风。纱窗一点自然红。费尽工夫怎种。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惑游蜂。 更阑人静画堂中。相伴玉人春梦。

《踏莎行·灯花》

解遣愁人,能添喜气。些儿好事先施力。画堂深处伴妖娆,绛纱笼里丹砂赤。

有艳难留,无根怎觅。几回不忍轻轻别。玉人曾向耳边言,花有信、人无的。

《文逸曹仙姑大道歌》

宋 曹文逸仙姑著

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

大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细细消磨渐渐衰,用竭元和神乃去。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二物更谁亲,失却将何为本柄。

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透金贯石不为难,坐脱立忘犹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毕。莫将闭息为真务,数息按图俱未是。

比来放下外尘劳,内有萦心两何异。但看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

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

三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

三彭走出阴尸宅,万国来朝赤帝宫。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

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

岁寒坚确如金石,战退阴魔加慧力。皆由虚淡复精专,便是华胥清静国。

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念中境象须除拔,梦里精神牢执持。

不动不静为大要,不方不圆为至道。元和内炼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乾。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

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于神水。

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

一味醍醐甘露浆,饥渴消除见真素。他时功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

我今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静。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迹与身为大病。

比如闲处用功夫,争似泰然修大定。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决烈在人何住滞,在我更教谁制御。

掀天声价又如何,倚马文章非足贵。荣华衣食总无心,积玉堆金复何济。

工巧文章与词赋,多能碍却修行路。恰如薄雾与轻烟,闲傍落花随柳絮。

缥渺幽闲天地间,到了不能成雨露。名与身兮竟孰亲,半生岁月太因循。

比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安空苦辛。可怜一个好基址,金殿玉堂无主人。

劝得主人长久住,置在虚闲无用处。无中妙有执持难,解养婴儿须惜母。

缄藏俊辩黜聪明,收卷精神作愚鲁。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

11、戚逍遥

性别:女

故里:邢台南宫

戚逍遥,是冀州南宫县(今邢台南宫)人。她的父亲靠教书来养活自己一家人。逍遥十多岁时就好道,喜欢清静淡泊,不做儿戏。她的父母也好道,经常做些积阴德的事。父亲把《女诫》这本书交给逍遥,逍遥说:“这只是平常人读的。”就拿来《老子道德经》读。二十岁那年,逍遥嫁给同县的蒯浔。她的公公、婆婆很残暴,常常用养蚕种田松懈懒惰作为理由责罚她。而逍遥从早到晚把斋戒洁身修行当事做,一点儿也不把日常生计放在心上,蒯浔也屡次责备她。

逍遥禀告公婆,请求把她送回父母家里。回到父母家,她的父母也逼迫她。她终究认为自己不能做尘世的俗事,愿意独自住在小屋子里修道,来帮助公婆。蒯浔和公婆都怀疑她,就把她遗弃在空室之中。而逍遥只凭香火清水作为资本,绝食静想。自己作了一首歌:“笑看沧海欲成尘,王母花前别众真。千岁却归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间人。”老蒯家和他们的邻里之人,都把逍遥看作妖孽。他们在晚上听到逍遥室内有人说话的声音,到天亮后却只见逍遥独 自坐着,他们也不惊讶。又过了三天,早晨起来时,全家人听到房屋破裂的声音,象打雷一样,就跑去看,只见到逍遥所穿的衣服和鞋子在室内,他们仰视天空,看见半天空中有云雾 鸾鸟和仙鹤,还有仙乐和女子乘坐的带帷幕的香车,色彩鲜明的仪仗罗列着,逍遥和众仙都在云雾中,清清楚楚地听到她告别的话。蒯浔骑马飞报逍遥的父母,逍遥的父母来到后还能 见到逍遥升天的情景。城里城外的人都跑来观望,没有人不惊异感叹。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今邢台南宫)女子。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

作者:唐代·戚逍遥

笑看沧海欲成尘,王母花前别众真。

千岁却归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间人。

12、牛郎织女

神职:爱情、婚姻之神

故里:邢台天河山一带

邢台一带,广泛流传牛郎织女传说。传说古代有个农家小伙子,叫牛郎。父母下世早,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牛郎只分得了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起茅草屋。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

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原来老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因为在天上时知道织女心灵手巧,故此侄女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今邢台存有圣母庙,每年七月七有规模宏大的祭拜大会,邢台内邱县志有全国最早的 乞巧节记载,邢台还出土了全国最多 的 七夕文物--摩柯罗,50年代,闻名海外的电影《牛郎织女》在邢台拍摄完成,邢台天河山被誉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邢台源远流长,广被人们传颂,被奉为民间爱情婚姻之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1: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