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邢家庄古堡 |
释义 | 概述邢家庄,是现在能看到的、少存于世的元代所建的城堡之一,也是蔚县一个典型的农耕文化古堡。《平原枪声》、《烈火金刚》、《小兵张嘎》、《亮剑》、《英雄之城》、《狼毒花》等6个影视剧曾在这里拍摄。 地理位置邢家庄古堡位于河北省蔚县城南的丘陵地带,行政隶属于宋家庄乡。 形成发展在元朝初年(1206年—1228年),邢家庄还没有建村立堡时,黑堡子村(距邢家庄约4公里)的邢家财主就在这一带拥有大量土地。并雇佣了大批长工为其耕种、收获。邢家财主为了缩短长工们出工的路途,延长劳动时间,减少用工数量和费用,于是在现在邢家庄村南约2公里处一个叫牛家堡(此堡已不存在)的地方搭建了很多长工房,也就是老人们俗称的“种地房”,供长工们居住。到了元朝中统年间(1260年—1264年),邢家财主名下的土地越来越多。对远离其村寨的土地的管理愈感心余力拙,于是将建有长工房的耕地租佃给了一些长工。任其自由耕种,秋后按约收租。这时,在牛家堡长工房内为邢家扛活的不少农耕好手租佃了邢家的土地,从此由长工变为佃户。这些佃户们勤耕耘,俭持家,除了交租略有剩余,加之自垦荒田,生活日渐好转。十几年后,他们弃掉了难避风雨的长工房,在现在的邢家庄东堡南约200米处、人称“破堡子”的地方建起了自己的家园,这是邢家庄最早的村堡,当时就叫邢家庄。 元朝大德年间(1297年—1308年),邢家财主由农转商,将这里的土地卖给了王、马、乔、安、孟等姓佃户。这些佃户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后,更是勤于稼樯,艰苦创业,不多年,便已田连阡陌,平畴无际,使昔日的“邢家佃户庄”很快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农耕大村。 建筑格局现在我们看到的邢家庄古堡始建于元朝延佑年间(1314年—1321年),由东堡、西堡、大南庄、小南庄、北庄、东庄组成,它是由王、马、乔、安、孟姓人家发迹后兴建的。为了纪念他们的创业史,庄堡仍沿用了邢家庄的称谓。鸟瞰两堡四庄的邢家庄,其堡与庄、庄与堡间沟壑相连,宛如一棵头南根北的大树,庄堡间的沟壑是“树”的枝杈。它们由南汇聚北端形成“树干”。庄和堡分别建造在“树”的枝杈之上,像一个个鹊窝,所以邢家庄有“窝中建都”之称。庄堡内的民宅大都为砖木或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其中西堡、东堡的四合院以砖木结构为多。院落或两进或三进,取势方正,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既有精巧的雕饰,又有质朴的农耕设施,处处洋溢着主人当年勤奋而殷实的生活气息。 工商发展以农耕为业的邢家庄先民们,凭着一代代对土地的挚爱和梳拢,为后人的生息和发展奠定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明末清初受飞狐峪商贸流通的影响,该村的一些农耕大户开始主事农桑,创营他业,开辟新的生财渠道。当时,作为邢家庄第一大户的马家,就以其雄厚的农耕收入为基础,开办了“四盛合”缸房,经营起酿酒业。鼎盛时的“四盛合”日烧红粮两石多,雇佣伙计百余人,规模之大,生意之兴,在蔚县西南乡屈指可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值马家生意红红火火之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天,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批清兵不战自溃,成群结队四处逃窜。这年八月,一股200多人的溃逃清兵从保定北窜,入飞狐出北口,进入蔚县。他们分头在乡间淫掠劫抢,无恶不作,扰得四乡百姓恐惶不安。一日,逃兵探知邢家庄马家为一带首富,于是四五人结伙荷枪而来。当时,“四盛合”的东家已传至马喜,见逃兵临门大惊失色,赶紧上茶敬烟,又吩咐柜上备银设宴。逃兵拿得钱财又见酒肉,立即将枪立墙根,入座吞食。村民有大胆者闻听逃兵在缸房吃喝,便进前观看。正巧,壁立枪支忽然倒地。逃兵大惊,疑是主人酒肉相诱,乘机使人夺枪。遂离席拿枪向围观者射击。村民王老成,腿部中弹倒地,余人奔逃而去。此事惊动了村里颇有威望的马老令,他自幼习武,以七节鞭见长,爱打抱不平,闻讯后,便取鞭召集村民赶往缸房。逃兵见有民众持械涌入,立即开抢,村民王恺被当场打死。马老令见状大怒,舞鞭立毙一兵。众村民一涌而上,混斗中逃兵又有一死一伤,余者不敢再战,夺路而逃。 当日下午,有逃兵到州衙告述邢家庄村民殴毙同伙,要求惩凶;邢家庄村民亦到州衙报案,告逃兵枪杀无辜,为害地方。翌日,州官陈瑞麟集三班衙役到邢家庄实地勘验,见逃兵与村民各有死伤,便令收尸入葬,互不追究。逃兵虽想再行诈索,但见群情激愤,不敢妄动,只好狼狈离去。此祸过后,马家的“四盛合”一蹶不振,生意每况愈下。民国以后,受战乱匪患之扰,苛捐杂税之累,“四盛合”停产歇业。 马家“四盛合”鼎盛期,也是邢家庄农耕大户的兴旺时,他们纷纷效仿马家,在勤事农桑的基础上,积极谋求新的发家途径。有的在村养牛养羊,经营畜牧业;有的进城经商开办典当、面铺等;有的外出学艺,从事剪纸、皮毛加工……最多的,当数从事皮毛加工的,俗称“毛毛匠”。 从18世纪初叶到20世纪中叶,在京、津、张、宣从事皮毛业的邢家庄“毛毛匠”甚多,也很有名气,多被皮坊聘为案头(即工头或质检),参与内部管理和技术指导,待遇颇丰。也有人独资或合资在张、宣开办自己的皮毛作坊,以制作皮衣、皮帽、皮褥为主,生意兴隆。这期间,邢家庄到底有多少人在外从事皮毛业,已经无法考证。据说该村老辈的马、王大户和乔、安、孟、李等杂姓人家几乎均有人在外做皮毛营生,其中王家在张家口开办的皮毛厂,由于制作工艺精良,产品美观耐用,被客商视为上等皮货,远销蒙古、俄国,为邢家庄皮毛艺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文化特色基于农耕的邢家庄先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殷实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用他们的乐观与善良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和寺庙文化,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家庄的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附近村堡为第一。有踩高跷、斗活龙、独杆轿、跑旱船、推车子、牛斗虎、打架人、点灯山等。逢年过节或有重要庆典,邢家庄村民都要用社火活动助兴。 寺庙文化,也曾在邢家庄古堡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四庄两堡有大小庙寺共计14座,其中,五道庙三座、关帝庙三座、真武庙二座、观音庙一座、奶奶庙一座、马神庙一座、梓潼庙、龙王庙一座、二郎庙一座。这些寺庙逢时必祭祀,常年有香火,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的心愿,传承着村民沿袭多年的民风习俗。 影视基地邢家庄村从2001年起,至2010年,先后接待了《平原枪声》、《烈火金刚》、《小兵张嘎》、《亮剑》、《英雄之城》、《狼毒花》等6个影视剧组,当地村民为剧组提供制景用工、租赁家具、场景及充当群众演员等获得的收入每年达3万元左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