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国寺塔 |
释义 | 概述兴国寺,是我国佛教寺院常用的名字,有寺必有塔,所以其塔也名兴国寺塔,目前,许多古寺因各种原因坍毁,而塔常常保留下来,并且分布较广,有:河南省尉氏县兴国寺塔、江阴市兴国寺塔、河南省鄢陵县兴国寺塔、河北省博野县程委乡解村兴国寺塔、山东高唐县兴国寺塔,都是佛教发展变化的见证。 山东高唐县兴国寺塔从德州沿105国道向南约50公里,来到高唐县的梁村镇,这里距高唐县城还有十几公里,刚看到“梁村”的路标,就看到路边不远处的古塔,镇上建筑大多低矮,古塔显得格外醒目。由于坐落在梁村,所以兴国寺塔又称梁村塔。 远远望见一道黑白两色的围墙环绕古塔,可转了大半个圈不得其门,于是向路边一位僧人打扮的长者问路,僧人热情地引我们前往,原来南向的正门经常不开,参观古塔需穿过镇里的敬老院,从后门进入。 兴国寺塔为楼阁式砖塔,八角十一级,高38.8米,边长2.85米,第一层为重檐,北面开一门,以上各层均为单檐,每层四门,檐下施以斗拱,整齐有秩。塔的顶部置葫芦形塔刹。 古塔第一层北面的门是唯一入口,距地面有3米多高,也是铁将军把门,无缘一览塔内景象。据为我们引路的僧人介绍,塔内有阶梯直通塔顶,但攀登时需从塔体外的塔檐上回转方向,不象一些大型古塔那样在内部建有回廊,近年维修时古塔外部增设铁质抱箍,箍上置铁环,方便攀登者把握,即便如此攀登的危险程度还是很大的,铁将军把门情理之中。 兴国寺塔的建筑年代已无考,在清代刻印的高唐州志中把这座塔称为“宋塔”,从其建筑格局看也应为宋代遗物,1986年对塔基进行维修时,在距地表5米深处挖掘出土的明代成化十四年“敕赐重建兴国寺碑记”碑身半通,碑帽一块。说明此塔在明代曾经维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1999年,现在维修的痕迹清晰可辨。 塔身各层均供奉有石刻佛像,查了下资料,原来这些佛像都是有讲究的,一层为狮子佛,二层为炎肩佛、阿众佛,三层为持法佛、大光佛,四层为最胜音佛、须弥相佛,五层为难阻佛、大明佛,六层为释迦牟尼佛、日月灯佛、大须弥佛,七层为明闻光佛、宝相佛,八层为日生佛、须弥光佛,九层为网明佛、妙音佛,十层为不空成就佛、宝胜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十一层为如须弥山佛、无量精进佛,地宫为圆通菩萨(四背观音)。 塔下原有一座兴国寺,现已无存,在古塔北面约十米的地方有一株古槐,据说此槐曾粗约十数围,高六丈许,福荫二亩余,七十年代遭火焚,后发新枝,相传此槐位于原兴国寺大殿前,为唐代僧人所植,称为“唐槐”,“宋塔唐槐”为高唐县的一处名胜古迹。 塔下的兴国寺正在筹划复建,佛教的兴起对古塔保护有很大好处,我国现存的古塔中多数是佛塔,而明、清时期兴起的风水塔虽然建筑年代较晚,却多已无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佛塔下的寺院能够为古塔的保护与维修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很多古塔都是经过历代的多次大修才得以留存上千年的,佛的号召力也使古塔能够获得更多善男信女的捐助,而风水塔是不具备这种优势的。 现在大多数古塔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多由政府出资进行,随着佛教的再度崛起,相信民间的维修资金来源会不断增加,能使更多的古塔继续存留下去,而且预计塔类建筑也会和佛教一样出现中兴,为我们增添更多的人文景观。 河南省尉氏县兴国寺塔出尉氏县汽车站南行约100米,一座古塔赫然映入眼帘:塔高8层近30米,塔身青灰色,呈六棱形,重檐楼阁,古朴俊雅,挺拔屹立——这就是尉氏县著名的兴国寺塔(又称东关塔)。 兴国寺塔历史年代久远。据旧志记载:“尉氏县东里许有寺,曰‘兴国’。肇自有宋太平兴国中厥,后屡经兵灾,所存唯浮图和废址而已。”浮图即塔也。由此可知,兴国寺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963年,古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寺塔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平座面阔也渐次收敛,宝瓶式铜刹扣在顶部,整个塔身外观庄严淳厚,刚毅挺拔。古塔为砖塔,塔身内外均用青砖砌筑,全部采用卧砌法,砖与砖之间衔咬,塔体结实稳固。塔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组成,其檐下及平座斗拱为仿木构砖砌而成,斗拱用材比例硕大,制作规整,有四铺作和五铺作两类,是宋代建筑艺术的完美体现。 兴国寺塔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塔体内外壁均镶嵌有砖雕佛龛。佛龛砖呈正方形,其质如石,龛凹圆形。龛内浮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袒胸盘坐式的佛像,一种是一腿盘坐一腿屈膝式的菩萨像,其他还有站立的、盘坐的等各种形态。佛龛均使用圆刀刻法,线条流畅,刻工精巧细腻,形象栩栩如生。现存佛龛410个,其中外壁288个,内壁122个。由于文革期间毁坏严重,再加之地下淤陷一层,目前已无法查清佛像和菩萨像各自的数量。除底层因盐碱潮湿侵蚀外,佛龛在每层均有分布,且排列有序,将整个塔体装饰得精美可观。据专家介绍,这些佛龛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雕塑艺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从最底层的塔门进入,可见砖砌塔心柱和螺旋式甬道。甬道非常狭窄,仅容一人上下。砖砌的阶梯也极为陡峭。绕塔心柱盘旋而上直达顶层,塔心柱和壁体连为一体,砖心柱内有木柱和平衡木相牵引,塔内建筑构造精巧,空灵而结实。顶层有5个门洞,塔内光线充足,正南面砖柱嵌有嘉靖二十五年重修宝塔及塔顶3层塔铭一方,可惜铭文已模糊不清。站在塔顶,尉氏县县城风光尽收眼底。 古塔经历了千年风雨侵蚀和水患兵灾,特别是1938年,日寇侵犯尉氏,炮击和黄水淹浸,使古塔遭受到了严重摧残,但古塔至今依然傲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江阴市兴国寺塔兴国寺塔坐落在江阴市区南街和中山南路相交的西侧。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796-983)年间,原为太平教寺的七级浮图,俗称"兴国寺塔"。塔身古朴端庄,外壁呈八角形,飞檐曲栏,内壁呈四方形,隔层相间,塔的每一层都有回廊。塔内有转角木质楼梯,层层登高,极目四望,可将江阴古城形胜尽收眼底。元末至正年间,兴国寺塔首遭战火毁坏。到明代正统年间按原样修复,塔身增高到九层。嘉庆二十二年(1817),塔的架木及顶部遭火焚,但砖木塔身依然矗立。民国14年(1925)1月26日,直奉军阀在江阴混战,占领黄山炮台的奉军白俄炮手向直军困守的城内开炮,一炮击中残塔之巅,塔的最高层被削去一半,仅剩西南半侧,遂成钢笔尖型。 解放后,政府数次对兴国寺塔维修,1985年7月,江阴县人民政府拨款30万元维修,采取挖补、弥缝、联缀等工艺,并围钢筋腰箍6道,加固排险,保持了兴国寺他的原貌。现塔高42。22米,倾斜0.249米,顶心偏北18度,水平距中心点1.3米。6层以下仍为宋时原物。 兴国寺塔,千百年来历尽沧桑,见证了江阴古城的历史。如今,江阴人把它看作是江阴古城的标志和江阴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河南省鄢陵县兴国寺塔兴国寺塔,位于鄢陵县城南5公里马栏镇,以寺而故名。塔坐北向南,西临洼地,东临新建兴国寺南墙,南临大路,北为民房,此塔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在北伐战争时期,塔的第六层被奉至军阀部队用迫击炮击毁一部分,至1937年寺废塔存。1963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局部修复。1989年省文物局又拨款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加宽扩大为3米。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寺塔为砖石结构六角九层楼阁式建筑,高27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周长20米,高1米,厚宽1米,经加固后宽为3米。塔身每层均装饰斗拱、椽檐、绶花,塔檐外伸为1米,有门龛6个。铁质塔刹,塔内中空,原有木棚板,久已无存一层塔身南、北面辟半圆形拱券门。一层南门内筑有塔心室,北门内筑有台阶,由此门登台阶可上至第二层南门(龛)出,绕塔檐半周至第二层北门(龛),登台阶可上至第三层。可从第三层塔内用双足登塔壁攀至第七层。塔身外部结构严谨,笔直崇秀,为典型的北宋建筑。该塔对研究宋代古建筑和佛教活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河北省博野县程委乡解村兴国寺塔解村兴国寺塔位于河北省博野县程委乡解村小学院内。该塔原为兴国寺内建筑,后寺毁,仅存此塔,为四方形十五层密檐式实心石塔,通高7.51米。塔基每边长1.73米,由三层方石组成。塔身第一层由三块整石拼合形成塔室。南面辟券门,门左右各雕持剑守护神,室内正面壁上雕一佛、二弟子及供养人。并刻有唐代“景龙四年”(710年)字样。第二至十五层为密檐式,每层设檐,均为石雕成叠涩式,每层一整块石料,与檐部石料相互叠压。塔刹为一石雕宝珠。是唐代石塔杰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