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星芒社 |
释义 | 简介“星芒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37年9月在成都成立的一个比较大的抗日救亡团体,地点位于成都市祠堂街44号“战时出版社”营业部楼上,总负责人为江牧岳,办有“星芒通讯社”、《星芒周报》(后改为《星芒报》)、《星芒画刊》、“星芒读书会”、“星芒图书馆”和“星芒宣传团”,参加活动的成都本地和外州县的进步群众达万人之众。“星芒社”通过下属组织,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为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 1938年1月,“星芒社”建立党支部,书记江牧岳,组织委员胡绩伟。后来党员发展壮大,分为群团支部和新闻支部,群团支部书记江牧岳;新闻支部书记胡绩伟。1939年春,范长江由重庆来到成都。他与“星芒社”党支部取得联系,并对“星芒社”的工作予以指导,还对国际国内形势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在公开和秘密工作中,在上层、中层和下层之间,都要充分利用合法团体组织,做好争取广大群众共同抗日的工作,尤其要在国民党内利用中、上层人士作掩护,进行活动” 。在中共四川省委和范长江的指导下,“星芒社”成立了董事会,得到朝阳大学等院校进步教授邓初民、马哲民、黄松岭、潘大逵的大力支持,并在他们的倡导下,由四川、西康临参会议长李伯申、谭创之分别任正副董事长,省参议员陈瑞林(古技)、王子骞等十多人任董事,邓初民、马哲民、黄松岭、陈瑞林等任常务理事,潘大逵为社长。 星芒社所办刊物包罗万象、革故鼎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多次派特务捣毁社址,禁止出刊。“星芒社”被迫多次搬迁,所发行的报刊先后11次改名,如《大声》、《新民报三日增刊》、《蜀话报》、《通俗文艺旬刊》等,也11次被查封。 星芒通讯社“星芒通讯社”先由方伯非负责,后为肖稚林,主要工作是向各报社,如《四川日报》、《华西晚报》《新民报》等发布通讯稿。 星芒周报简介1937年9月18日(“九·一八”6周年纪念日),星芒通讯社创办宣传抗日救亡的《星芒周报》,胡绩伟任主编,冯诗云协助工作。1937年11月13日改由“青年救国会”成员熊复任主编,吴德让、董仲平为编辑,肖泽宽为发行。1938年4月,《星芒周报》改为《星芒报》,共产党员胡绩伟任主笔,肖晴天、谭吐(后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江农任记者。承接《星芒周报》的宗旨和风格,及时报道抗战情况和国内外大事,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战,并发表生动活泼的大众文艺作品,发行量上万份。一段时间后,《星芒报》与《救亡周刊》合并,出版《星芒救亡联合周报》,继续以新颖活泼的形式面向广大劳动群众宣传抗日救亡。不久,《救亡周刊》复刊,《星芒报》改为三日刊于4月2日继续单独出版。 因国民党当局的查封,《星芒报》先后易名为《蜀话报》、《新民报三日增刊》、《通俗文艺旬刊》,坚持到1940年8月,被迫停刊。 办报特色《星芒报》以其形式多样、短小精干、通俗易懂的独特风格宣传抗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每周发行量四五千份。除了编辑部撰写的《千百万人的呼声》《从九一八到现在》《论政府抗战到全民抗战》《所谓民主是要人民自己做主》《解除成都学生的镣铐》等旗帜鲜明的文章外,知名的爱国人士史良、沙千里、李公仆等曾为《星芒报》撰写和发表过文章。特别是它的短评《到陕北去》《主和就是汉奸》,以及小故事、诗歌、小说连载、评书、花鼓词、木刻、绘画等更是特别吸引人。 《星芒报》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以辛辣的笔触针砭时弊,令国民党当局如芒刺背,十分痛恨。1938年5月,《星芒报》刊登了天府中学教师张克林讲课批驳了“三日亡国论”受到学校当局打击的消息,该校校长肖寿眉唆使二百多名学生于当晚7时纠集一起,到成都市祠堂街捣毁“星芒社”,结果砸烂了楼下的“战时出版社”。 第二天,“星芒社”和“战时出版社”在成都市祠堂街图书公会礼堂,邀请成都文化界、新闻界的人士参加,揭露公布了暴行的经过和幕后策划。到会的有沈天泽、陈樾山、黄宪章和有关单位代表百余人。他们纷纷谴责反动分子肖寿眉破坏抗日救亡运动的丑恶行径,各界报纸都为此次事件著文抨击。 星芒画刊刘延年、车辐、王大化、梅英为之撰稿或画漫画。画刊革故鼎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深受群众喜爱。 星芒宣传团与星芒图书馆“星芒宣传团”和“星芒图书馆”主要组织救亡歌曲演唱、读书会活动,举办报告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