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二现象
释义

“大二现象”的几大集中表现: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后,学业上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学生学习目标很明确,开始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也会主动与老师讨论”。与之相反,有的学生则表现出了对大学学习的不在状态,无法向老师提出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学习非常被动。

原因

1、大一的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新鲜感,常常提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学校里的乒乓球台这么少”、“找不到去老校区图书馆的路怎么办”等。但即使琐碎,仍显示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会得到老师耐心的解答。经历过入学的兴奋和老师的精心关照,大二学生在开始自主学习时难免出现不适应。这不仅给大二学生带来了失落感,也让他们开始将目光看向学校里的负面信息。

2、有的同学经历了大一的挂科,到了大二发现可以通过补考,甚至重修进行弥补,因此在学习上就松懈下来了。

根源

大学生是否把自己定位为成年人,是否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是他们在大二,甚至整个大学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

解决措施

清查大二学生成绩,将挂科的同学筛选出来,综合考虑他们平时表现,分析原因,及时纠正他们之中出现的负面东西。

学校应适当增加针对大二学生的讲座,可以减少大二学生的专业发展上的迷茫。大一时有学分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指点迷津,大三有关于考研和职业发展的讲座,针对大二学生则可开设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讲座。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可以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大二现象

川大教授建议关注“大二现象”

同一批学生,到了大二时会出现明显分化,那些被动的、目的不明确的同学缺课后,最常做的就是上网、打游戏、睡觉……

教授建议 今年的川大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红和其他三位教授联名正式提交了一份关于“大二现象”的报告,建议校方能采取措施,更多关注大二学生。 教授联名建议 直指“大二现象” 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王红教授教的课程之一是大二春季学期的《中国文学》,同时她也是大一学生的学分制指导老师。对于“大二现象”,她有强烈感受。“同一批学生,到了大二时会出现明显分化,伴随而来还有很多问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王红,大二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但同时,大二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间段。 “新鲜感少了,失落感重了,缺课的多了,挂科的无所谓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她举例说,在指导大一学生时,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新鲜感,常常提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学校里的乒乓球台这么少”、“找不到去老校区图书馆的路怎么办”等。但即使琐碎,仍显示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会得到老师耐心的解答。王红认为,经历过入学的兴奋和老师的精心关照,大二学生在开始自主学习时难免出现不适应。这不仅给大二学生带来了失落感,也让他们开始将目光看向学校里的负面信息。

王红教授的建议还得到了另外三位教授的附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刘亚丁就是其中之一。让刘亚丁感触颇深的是,他作为学分制指导老师带过11个学生,大一时,11个学生每次都会到场,问的问题也五花八门。但到了大二,前来与他交流的学生明显减少,即使是事先通知,也不会再出现全员到齐的场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