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多拉炮 |
释义 | 介绍法国为了抵御德国的再次入侵,沿法德边界构筑了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全长351 千米,约由5600座永备工事组成。工事坚固,其掩蔽部顶盖与墙壁厚达3 .5 米。即使有像大贝尔塔炮那样420 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弹直接命中,也难以造成人员的伤亡与装备的损坏。 1935年,为了突破马奇诺防线,希特勒下令研制一种超过“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级巨炮。依旧由德国著名的的克虏伯兵工厂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经过7 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它大得出奇,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大个子士兵。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 克虏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而设计师穆拉为纪念自己的妻子,将巨炮命名为“多拉”[Dora(穆拉妻子的名字)],但德国炮兵则更喜欢叫它“大多拉”炮。 “大多拉”除了身管长度(32.48米)和射程(40多千米)不如“巴黎大炮”之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 43 米、宽 7米、高 11 .6 米,有15 层楼那么高,重1350吨,几乎是“巴黎大炮”的两倍,它的块头之大,宛如一艘军舰;炮弹也大得惊人,有7 .8 米长,竖起来比两层楼还高,其中榴弹丸重4.1 吨。内装大量炸药,破坏力巨大,射程可达47千米;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 吨,内装200 公斤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3 .4 千米处厚度为0 .85米的混凝土墙。 “大多拉”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王牌,由一名陆军少将担任总指挥。射击时则由一名上校具体指挥。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达1400多名,加上两个担任防空任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共需 4000 多人。 作为对比,依阿华级战列舰 有9 门 406 毫米主炮,每发炮弹的重量才是 1200 多公斤,就足以在地面上炸出足球场那么大的大坑,一发炮弹就足以摧毁一个炮兵连,更不要说 多拉大炮的 7.1 吨重炮弹威力了。 为了装运这门炮,德国同时又研制了两台功率为772千瓦,时速达60KM的D311型机车。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列车来运载。由于炮宽7米,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采用特设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还需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座巨炮就需要1500人至少忙上整整3个星期。 在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火炮特别是“大多拉”炮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多拉”火炮向该要塞的7 个主要目标共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剧烈的爆炸声似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一股股浓烟从要塞升起。炮弹降落之处, 立即化为废墟,尤其是其中有一发炮弹击毁了在席费拉亚湾北岸埋在岩石下30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令德军和苏军都为之震惊。尽管人们认为“大多拉”的真正效力与制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即效费比很低,但“大多拉”在克里米亚的出色表现令参战的将士终身难忘。之后,它又开往斯大林格勒,莫洛托夫城和库帕军火基地。它向两个城市各发射了8发炮弹,向库帕一个弹药库发射了10发。 它的最后一次使用是在1944年秋,被希特勒调去镇压华沙起义,在离华沙30公里的普科夫镇,它向华沙发射了30发炮弹。二战结束时,它先是成为前苏联红军的战利品,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被盟军拆解。 “大多拉”炮(Dora Gun)性能:口径:800mm 入役:1942年 全炮长:约43m 炮弹重:7100kg 炮高:12m 系统全重:1350吨 最大仰角:53度 有效射程:40km 制造厂商:克虏伯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