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态老龄化
释义

心态老龄化-摘要

根据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刚刚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中国45至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更有超过9成的人认为政府需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怀……这份报告最近被公之于众后,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

心态老龄化-健康报告

中国45至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超过四分之一(28%)想到自己变老时会心情沮丧;26%对变老有恐惧感;30%对晚年生活表示担忧;91%认为政府需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怀。这是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

该机构今年6月至7月对包括中国等12个国家的12262名公众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2%的65岁以上的人不感觉自己老,67%仍感觉健康。而65%的中国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60岁前就已老了。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对晚年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但被调查的人中仍有60%担心晚年生活,希望生活不能自理时能得到家人照顾。

调查还显示: 法国是心理最年轻的国家,32%被调查者认为超过80岁才是老年;17%巴西人最盼望老年,远高于全球水平的3%;印度人最不担心变老,70% 认为不影响自己或“没有想过”;印度声称为老年做的准备最多,71%的印度人说已经做了某些准备;而65%的俄罗斯人没有做任何准备;66%认为自己老时会得到家庭照顾。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最担心的是年老时得癌症(34%)或痴呆症(23%)。

心态老龄化-原因

1、工作、身体的双重压力

物价上涨太快,薪水上涨速度远远跟不上,生活压力大。大家身体都很糟糕,很多40多岁的人就那样突然生病走了,你说能不觉得自己老吗?

2、用人体制造成“被老化”

有的上班族认为我们没把自己当老人,觉得自己在40岁左右正是人生成熟、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是单位硬是要把我们朝老人标准靠,有什么办法?别说45岁,现在用人单位只要看你超过35岁就觉得老了。

中国45至54岁人群,因为就业的机会被社会抛弃了,所以感觉老了。中国45至54岁人群人未老,心却老了。 深层原因是45至54岁人群,特别是基层,已经遭遇晋升的天花板,在单位几乎啥机会也没了,就等退休了。社会把大于45岁人的舞台给拆了,没戏唱了不老才怪呢。

3、被边缘化导致心态变老

40多岁的人如果还没在领导岗位,在工作中一般缺少竞争力,慢慢的就被年轻的、刚进入社会的代替了,所以自己也就被社会划分为老年人一类了。

心态老龄化-专家建议

“一般来说,到了60岁以上才算是老人,现在45至54岁人群中竟有一半以上觉得自己老了,这不是个人问题,跟整个社会氛围有关。”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宁宁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来自工作上的竞争、家庭负担以及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太快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些人“身未老,心已老”。

那些在单位中“退居二线”的人,以及正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他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就会有种失落感。“现在考公务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用人单位招人,也喜欢设置‘35岁以下’这个门槛;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到了45岁还没有被提拔,基本就没事可做了,他们被硬性地划到‘老人’这一群体里,客观上造成一种‘老了、没用了’的感觉。”

“‘身未老,心已老’,改变这种消极的现状,首先是个人要调整心态,多做让自己感觉年轻的事情,其次就需要社会创造氛围,为这些被边缘化的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施展创造力,体现出他们的自身价值。”李宁宁举例说,“比如帮扶‘4050’就业困难人员,为他们找份工作,既能解决一家老小的生活问题,又能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有用。经常听到上了年纪的人感叹‘人老了,不中用了’,如果让他们觉得自己还‘中用’,就不会有老了的感觉。”

“其实,我们所说的衰老,是指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滑坡。这些变化多是在体内悄悄发生的,外表未必看得出来。”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说。调查也表明,导致白领“早衰”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代谢异常,这与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关系。这些“富贵病”很少独来独往,若不及时干预,会发展成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疾病,成为“精英猝死”事件的幕后黑手。二是慢性疲劳、失眠、心理障碍等,这类疾病的形成除工作紧张、经常加班等压力因素之外,长时间上网、应酬过多、饮食不科学、作息无规律、缺少锻炼以及家庭不和睦、精神压抑等都是重要因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