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豆羞萎病
释义

中文学名:大豆羞萎病

病原中文名:大豆粘隔胞

病原拉丁学名:Septogloeum sojae Yoshii&Nish.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从上向下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或凹陷,致叶柄扭曲或叶片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造成叶片凋萎。茎部染病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

病原形态特征

Septogloeum sojae Yoshii&Nish.称大豆粘隔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聚生在大豆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长圆柱形至长菱形,无色,直或略弯,具隔膜1~4个。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目前此病在我国仅局部发生,因此对种子要严格检疫,防止随种子传播蔓延。

(2)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可减少菌源。

(3)与非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调茬轮作。大豆地连种多年,严重破坏田间生态环境,土壤通透性差,微量元素与营养元素失衡,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遭到破坏,致使大豆羞萎病等次生病害逐年加重。因此,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与非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调茬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以控制羞萎病的发生。

(4)采取大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排涝。大豆出苗期间低温持续阴雨,低洼地内涝成灾,大豆植株长势弱,抗逆性降低,羞萎病发生严重。应采取大垄栽培模式,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

(5)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药剂方法

(1)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必要时在结荚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3)种子消毒: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冲净晾干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拌种。

(4)在发病初期喷施25%咪鲜胺水乳剂250毫升加43%戊唑醇悬浮剂50毫升/公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