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豆顶枯病 |
释义 | 大豆顶枯病又叫芽枯病,是大豆病毒病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一种。发生相当普遍,仅次于花叶病。东北、山东、山西、江苏均有发生。检测1980~1985年从全国各地征集的带毒种子,顶枯病检出率为19.84%,为害很大。由于发病时期不同,造成的损失在25%~100%。 基本信息中文名: 大豆顶枯病英文名: Soybean top necrosis disease 别名: 矮化病、萎缩病 病原中文名: 黄瓜花叶病毒大豆萎缩株系 病原拉丁学名: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Soybean stunt strain,简称CMV—S 病原分类地位: 黄瓜花叶病毒组 病害类型: 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 寄主范围较黄瓜花叶病毒窄,能系统侵染的作物有大豆、小豆、豌豆、扁豆、心叶烟、黄瓜、南瓜、西葫芦等,局部侵染苋色藜、豇豆、绿豆、蚕豆、菜豆等。 主要为害部位: 叶,茎顶部 为害症状该病症状变化较大且多在生长中期显症。北方很多品种表现为豆株从顶部开始沿茎向下变褐枯死,叶脉坏死或形成大的坏死斑块。染病早的植株不结实,发病晚的结实率很低,在田间枯死的顶部易被叶片掩盖。此外,有的呈轻花叶或轻微皱缩或沿主脉抽缩。病种子也产生斑驳。该病无论植株还是种子症状较难与大豆花叶病区分。必要时需检测病原,测定病株细胞内有无风轮状内含体,大豆顶枯病细胞内无风轮状内含体。而大豆花叶病则有。 形态特征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Soybean stunt strain,简称CMV—S称黄瓜花叶病毒大豆萎缩株系,属黄瓜花叶病毒组。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8~30nm,含单股RNA,钝化温度50~60℃,稀释限点100~1000倍,体外保毒期1~4天。寄主范围较黄瓜花叶病毒窄,能系统侵染的作物有大豆、小豆、豌豆、扁豆、心叶烟、黄瓜、南瓜、西葫芦等,局部侵染苋色藜、豇豆、绿豆、蚕豆、菜豆等。 传播途径该病毒寄主虽较广,但生产上的初侵染源仍然是种传病苗,该病毒种传率可达80%~100%,传毒蚜虫主要有大豆蚜、豆蚜、桃蚜、马铃薯长管蚜等,汁液也可传毒。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用新高脂膜进行拌种处理,能有效隔离病毒感染,预防大豆顶枯病,且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2、按要求适期播种,与高秆作物间作,可减轻发生大豆顶枯病。 3、加强田间检疫,及时中耕除草。在开花前、幼荚期和膨果期各喷施一次菜果壮蒂灵,可强花强蒂,提高抗大豆顶枯病的能力,促进果实发育,无空壳、无秕粒。 4、防治蚜虫可减少病毒病为害,在苗期按照植保要求,喷施灭菌防虫药剂加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大豆顶枯病发生和蔓延。 地理分布东北、山东、山西、江苏均有发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