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东 |
释义 | 1 辽宁省沈阳市管辖区大东,有人名、地名、诗经名字等。人名中最出名的是汪东城(英文名:JiroWang,1981年8月24日-),本名汪东成,台湾男演员,以及台湾男子演唱团体飞轮海的成员之一。 沈阳市大东区。沈阳市内五区之一。 2 辽宁省丹东市外港原名大东沟,在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口西岸。丹东市的外港。 3 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属大阪府。大阪市东的卫星城。人口12.1万(1986)。市区为低山地与低湿平原。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初叶农业发展后兴起。1956年设市。工业有电机、机械、铁丝等金属制品以及钢铁、橡胶制品等。 4 《诗经》诗篇◎ 诗词简介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 诗词原文有饛簋飧,有救棘匕。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睠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 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 契契寤叹,哀我惮人。 薪是获薪,尚可载也。 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 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 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救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 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 诗词注释写周室对东方诸侯国的严重榨取,反映王室与诸侯的矛盾。 饛(音蒙):满簋貌。簋(音鬼):古食器。青铜或陶制。圆口,圈足,有耳或无耳。救(音求):长貌。匕(音比):勺、匙之类。砥(音底):磨刀石。睠(音倦):同眷。反顾也。潸(音山):泪流貌。 小东大东:东方大小之国。一说近东远东之国。杼(音住):梭。盛纬器。柚(音轴):织机受经者也。佻佻(音挑):轻薄不耐劳苦之貌。 氿(音鬼)泉:侧出泉。获:木名。桦树。一说刈伐。契契:忧苦貌。惮(音但):劳。 西人:指周京师来人。舟:周的谐音。裘:皮裘。一说求。私人之子:家庭奴隶。百僚:百仆。一说百官。 鞙鞙(音捐):玉貌。璲(音遂):瑞玉名,可以为佩。瑞是宋玉。长:杂佩虽长都是普通的佩玉。汉:银河。监(音件):视。跂(音起):通歧。分歧。七襄:七次移动位置。 报:反复(织布)。睆(音缓):明星貌。服:负。箱:大车之箱。毕:星宿名。共八星,形状象田猎用的毕网(带柄的网)。 斗:北斗星。挹(音义):舀。翕(音细):引。一说敛缩。揭:高举。按本章末四句,箕星张口要吞咽,斗星柄指向西方,比喻西人向东方搜刮和榨取。 ◎ 诗词赏析《大东》是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诗序》曰:“《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历代传笺疏注说解,基本上没有大的出入,肯定这是被征服的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朝统治的诗歌作品。 《序》说明作者是谭国大夫,而姓氏、经历和生活年代无从稽考。谭国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南,对照《鲁颂》“遂荒大东”,那一带地区当属大东。从诗义看,他是东方旧国的大夫,因诗中的思想和情绪,绝对不可能产生于姬姓各大封国的当权派。他对“西人”的对立情绪,正反映了征服者的周王朝与被征服的东方旧国统治阶级的矛盾;他的地位下降,使他发出同情人民的不平之鸣,从而也反映了西周统治阶级与被征服国人民的矛盾。有人说这是一首民歌,这个论断是不对的,这是士大夫创作的用雅乐演唱的歌诗,不是用土乐演唱的民歌。 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据《左传·庄公十年》所记“齐师灭谭”,即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因为谭国对它“失礼”而出兵灭亡这个小国,时在东周初期,它只能写在谭国灭亡之前。诗的历史背景还是周王朝统治力量强大的时候,东周时王室已经衰微。姚际恒《诗经通论》说西周最后一代“幽王之时,号令犹行于诸侯,故东国诸侯之民愁怨如此。若东迁之后,则不能尔矣”。姚氏以为最迟当在幽王时代,这已难考证,我们只能肯定创作在西周时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