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文学与现代传媒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1月1日) 丛书名: 媒体与文艺丛书 平装: 23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807306904, 9787807306900 条形码: 9787807306900 商品尺寸: 22 x 15.6 x 4 cm 商品重量: 322 g 作者简介王烨,男,博士,1967年生,安徽濉溪县人,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20世纪革命文学的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新文学与现代传媒》为媒体与文艺丛书之一,它着重研究了19世纪以来媒体与文学的互动。《新文学与现代传媒》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新文学与现代杂志;现代文学副刊与初期革命文学运动;鲁迅文集的出版与传播;新文学作家与现代传媒;新文学的社会传播。 目录总序/黄鸣奋 第一章 新文学与现代杂志 第一节 《新青年》上海时期的生存策略与文化蕴涵 第二节 《新青年》与新文学发展潮流的疏离 第三节 《中国青年》的革命文学倡导 第四节 《评论之评论》的“革命的文学”讨论 第二章 现代文学副刊与初期革命文学运动 第一节 《文学旬刊》的革命文学“讨论” 第二节 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与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第三节 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的革命文学呼唤 第三章 鲁迅文集的出版与传播 第一节 《谩》的翻译对鲁迅的影响 第二节 《苦闷的象征》对钱杏邮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三节 《两地书》的出版及接受 第四节 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左翼身份的建构 第四章 新文学作家与现代传媒 第一节 郁达夫脱离创造社后的文学翻译 第二节 闻一多早期诗歌评论的“影响焦虑” 第三节 20年代文化语境对革命诗歌的影响 第四节 莎菲作为“ModemGirl”形象的特征与意义 第五节 创造社转向期间的革命文学创作 第五章 新文学的社会传播 第一节 春柳派与近代上海的脆弱情缘 第二节 初期革命文学萌生时期的历史遭遇 第三节 20年代末革命文学思潮中的“戏仿”现象 第四节 丁玲早期小说的悲剧意识及误读 附录:初期革命文学资料编目(1921-192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