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 |
释义 |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中所致的梅毒。先天性梅毒应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梅毒孕妇患者在妊娠 4个月内由于绒毛膜郎罕氏细胞层的阻断,前梅毒螺旋体较难进入胎儿体内,妊娠4个月后,郎罕氏细胞层逐渐退化萎缩,失去阻断作用,胎儿开始容易被感染。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与产妇梅毒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妊娠妇女中患有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其胎儿发生先天性梅毒的几率为75%-95%。先天性梅毒以皮肤黏膜损害,肝脾肿大,早产,骨骼病变,贫血,黄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同时可累及多个脏器,单纯皮疹易与尿布皮炎、脓疱疹等相混淆,合并黄疸、肝脾肿大又易误诊为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等。入院时患儿父母大多不知道或隐瞒梅毒病史,易造成漏诊、误诊。本病例均以出生后即发现皮肤黏膜损害为共同特点,母亲RPR均为阳性,临床怀疑先天性梅毒而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简便易行,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适合作为疗效观察指标;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故对出生后即有皮肤黏膜损害,肝脾肿大 ,宫内发育迟缓,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新生儿应高度警惕先天性梅毒可能 ,需详细询问患儿父母相关个人史和既往史,可疑病例应及时予父母及婴儿RPR和TPHA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另外,对所有先天性梅毒患儿均应作腰穿脑脊液检查,以确定是否有神经梅毒,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青霉素是治疗梅毒最有效的药物,对无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临床治愈率近100%。在抗病毒治疗后第2,4,6,9,12 个月需进行血清学检查(RPR)并随访,对RPR滴度不降或升高者应再次给予正规治疗。本病例随访表明先天性梅毒出生后早期诊断,经青霉素充分治疗者,预后良好。 在梅毒发病率日趋增高的严峻形势下,先天性梅毒应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目前先天性梅毒防治的突出问题是未能及时发现孕妇患有梅毒,以至孕期未作正规系统治疗。因此,加强宣教,开展孕期梅毒检测,早期诊断,正规治疗,是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