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场
释义
1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

大场镇位于上海市区北郊、宝山区西南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21°35’,北纬31°18’,境域东与闸北区彭浦镇、宝山区庙行镇和大场飞机场相邻,南与普陀区长征镇交界,西与普陀区桃浦镇和宝山城市工业园区接壤,北与宝山区顾村镇隔河相望,全镇东西宽6.84公里,南北长7.81公里,总面积27.22平方公里。2000年12月,经区划调整,撤销原大场、祁连两镇建制,合并建立了新的大场镇。

大场,乾溪,大场镇,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

大场镇概况

镇政府机关坐落于沪太路1858号,辖场南、东方红、场中、联东、联西、南大、红光、丰明、丰收、葑村等10村民委员会,以及大华新村、乾溪新村、祁连新村等三个较为集中的成熟社区的65个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11万余,居住人口近30万人。

近几年来,大场镇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宝山区的经济重镇、城市化新镇、2005年全国百强镇之一。大华集团已成为上海著名房产品牌,并积极向市内和外省市拓展;乾溪、祁连房地产依托上海大学优势,不断提升商品房开发品位;锦秋、经纬、远景、久华等一批房产公司进驻大场,形成了全镇房地产业多元化发展态势。商贸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华乐购、法国圣戈班美颂建材超市、祁连好又多超市、山海艺术家居广场等一批名牌名店相继建成,全镇初步形成南有大华区域型商业中心和北有上大社区型商业中心的格局,拥有各类商业营业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城镇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大场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镇党代会提出建设和谐繁荣的城市化新大场要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功能,努力塑造城市化新形象,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保持全镇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大场建设成为和谐繁荣的经济重镇、商业强镇、文化名镇和环境靓镇。

大场镇历史沿革

“大场”名称的来历

大场境域成陆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年—519年),初属昆山县。“大场”,相传宋时设盐场于此,因盐场甚大,故名。据清光绪《宝山县志》记载:“大场镇,在县治西南三十里,宋时置盐场于此,而得名”。

在现存古文献中,较早出现“大场”两字的,有宋熙宁三年(1070年)郑亶《吴门水利书》载的“大场浦”,系河流名;宋绍兴、嘉定年间(1131—1224年)《宋会要辑稿》载的“南大场”系港口名、税盐场名。而较早记载“大场镇”的则有明正德四年(1509年)《练川图记》和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嘉定县志》。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大场在公元7~8世纪时已成为古吴淞江的出海口,宋元之际,大场集镇基本形成,宋、元、明时期的大场镇,曾作为商业活动的通海港口,本地生产的棉布等由此销往闽浙等地及海外。至明代中期的正德至万历年间(1506—1620年)大场集镇已颇具规模。到了清代中期,集镇更趋繁荣,时称“大场虽小三里长,镇上九桥十八弄”(九桥位于大场镇市河上,自东向西分别为胡家桥、廉家桥、太平桥、守仁桥、中心桥、荷亭桥、义学桥、蒋家桥、利济桥,现均无存;十八弄,九弄位于大场镇大街,自东向西为斗阁弄、东弄、沈家弄、杨家弄、俞家弄、北弄、殷家弄、马家弄、利济弄,另九弄位于大场镇浜南,自东向西分别为胡家弄、廉家弄、司家弄、泥弄、侯家弄、吴家弄、姜家弄、南弄、蒋家弄),有大小商铺300余家,贸易以土布为首,棉花次之。晋、陕布客和徽商均设店于此收买棉花土布,市面繁盛,非至深夜不散。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按经济状况,大场镇始有“铁大场”之美称,而与“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并举,成为历史上上海市北郊的四大名镇之一。至于“铁大场”之名,另有一说:因走马塘上船舶与日俱增,众多铁匠为揽生意,将摊位设立于河畔,为船户作业,三里长的河堤上打铁之声不绝于耳,故称“铁大场”。

大场旧时别名“钱溪”、“乾溪”。据清代《大场续志》载,走马塘又称钱溪,系吴越王钱镠所开设,以收渔盐之利,宋名将韩世忠屯兵江湾、大场一带,于塘岸走马往来,人遂称走马塘云。由于大场位于走马塘的中流地段,故将钱溪引为大场之别名,而“钱”、“乾”通名,久而乃转名为乾溪。清邑人周兆鱼曾作有《乾溪杂咏》诗数首,所说的“乾溪”即指大场。

1949年以来镇域变迁

历史上的商业重镇

大场镇南傍市区,东倚机场。境内交通便利。沪太路纵贯南北,场中路、南大路连结东西,真大路通向西南。境内河道纵横,遍布城乡,水路走马塘为东西向主航道,连接南北向的西弥浦、桃浦,15吨船可航达蕰藻浜、黄浦江、苏州河等各大江河。大场实为水陆交通之枢纽,因此也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争之祸。

宋、元、明时期的大场,已成为商业活动的通海口,本地产的棉布等由此销往闽、浙等地及海外,从而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带动了市镇的发展。明末镇西曾有一繁荣集市,称临江街,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在这里进行大屠杀,居民无一幸免,房屋化为废墟。清咸丰,同治年间,大场已成为布匹主要集散地,山西、陕西和安徽的客商来此坐庄收购花布,夜间灯火通明,非至深夜不散。民国初期,邻近地区年产布匹90余万匹,价银28万余元。后因洋布倾销,土布产销日益萎缩,但仍居全县之冠。之后,商家根据市场变化遂以经营米、花、食品为主,昌盛时有商号300余家,尤其是饮食业发展迅速,镇上曾有“十家三酒店”之说。著名老店有鼎盛、大华酒楼;恒顺、洪泰米行;恒乾茂、大仁、盛昌祥布店;渭东、浦颂记、稻香村食品店;康裕、万益酱园等。万益酱园诞生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与吴淞万盛、江湾元豫、罗店齐和顺齐名,合称四大官酱园。万益酱园坐落在大场镇西市梢口,占地约5亩。年采购大豆(制酱原料)从数百担增加到三千担,人员从10余人增至30余人,酱缸增加到800只。万益酱园以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的宗旨,生产的三伏晒油,遐迩闻名。他的制作方法是用1000斤优质鲜酱油,放在大缸内,伏天日晒夜露,约需40天,浓缩到700斤,待酱油面上结了薄片盐冰,才称合格品,这就是三伏晒油的由来。该产品的特点是浓而不咸、味醇而鲜、久贮不霉,因此,离镇几十里的村民,都不辞辛劳跋涉来镇采购。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十九路军在这里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伤亡惨重。战后当地居民集资建大场纪念坊。民国26年(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又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拼杀,阻击日寇达半个月之久,在此次战争中,日军曾出动150余架次飞机,密集投弹160多吨于镇区,整个大场成为焦土。1941年,日伪当局在塘桥设卡“清乡”,封锁交通,统制物资,商品奇缺,市场萧条。东街一带商业因日军在镇北修筑机场,拆毁大批民房,驱赶居民,加之彭浦镇的兴起,更是一落千丈,商店寥寥无几。

抗日战争胜利后,逃难者纷纷返回大场,从而使大场镇的商业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最多时达到300多家商店。后因洋货倾销,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苛捐杂税,商业经营陷于困境之中,不少店铺倒闭,至解放前夕,全镇只剩下商业户226家。

陶行知与教育之乡

大场的教育事业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地方人士沈文辉创办的东阳义塾,这也是宝山地区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学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镇中同仁堂创办的大场公立初等小学堂(现今大场镇小学的前身)是大场地区最早的新式小学,此后大场又陆续创办了五所小学。民国21年(1932年)10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大场孟家木桥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推行“教育为工农服务”,实行“工学结合”和“小先生制”,以此推广平民教育,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后受战争影响,特别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影响,所有学校全部关停,大场的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大场公立初等小学堂的全部校舍也于此间全部损毁。抗战胜利后,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先是山海工学团重建,更名为山海乡村实验学校并陆续恢复和发展了7所分校,后又有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迁至大场余庆桥赵家花园,再有中国佛教学会赵朴初居士发起创办的旨在收容教养流浪少年儿童的“上海少年村”。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场的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78年行知中学被列为市重点中学,1981年山海工学团再度重建。

大场也是学前教育最早的地区。民国25年(1934年)在陶行知先生的支持下,在夏家宅创办了乡村幼儿园,为全国首创,“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幼儿园停办。民国36年(1947年)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沈家楼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村托儿所——大场农村托儿所,民国38年5月托儿所被国民党残部强占,被迫停办。

为纪念陶行知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1951年初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将山海乡村实验学校更名为行知小学,后又发展为行知一小和行知二小;育才学校先后更名为行知艺术学校和行知中学;1981年重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山海工学团;1984年在山海工学团原址建造陶行知纪念馆,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

人文古迹

陶行知纪念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民国21年(1932年)在大场建山海工学团,进行教育改革,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在大场留下的光辉业绩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大场地区人民的无限爱戴。1983年1月,由上海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与山海工学团联合筹建陶行知纪念馆。经市教育局批准,选址在大场沈家楼,1984年12月9日举行奠基典礼。1986年10月18日举行开馆仪式,中国陶研会名誉会长张劲夫和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为纪念馆揭幕,市教育局局长袁采宣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的贺电。

陶馆占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810平方米,该馆设计古朴庄重,具有江南庭院风格,馆内设展览厅,陈列有陶行知生平事迹的照片,另有小会堂展出陶行知的遗物,遗著以及各种有关陶行知事业的刊物杂志。此外,为了继承他生前大力推行大众教育的遗志,还设有阅览室、文化室,教室并附设卫生医疗咨询站,老年之家等。

陶馆布置典雅,有池塘、小桥、山石、曲径、花木掩映,景色怡人,每年前来参观学习、游览休闲的达数万人。

大场纪念坊

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战争抗日将士,民国21年(1932年)8月大场镇群众集资建“大场纪念坊”,树立在镇西马路桥南首,沪太公路进镇处,1964年因拓宽公路而拆除。今在沪太路西侧仍有一柱。

大场烽墩

相传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名将韩世忠驻军江湾时,为联络军情,曾筑18个烟墩,两墩之间均相距约九里。如遇敌情,白天举烟,晚上明火,一墩一墩地传递下去,以通消息,现宝山区仅存三处,一为秦家店墩,在宝山城市工业园区;一为胡陆湾墩,在江湾乡;另一个就是大场墩,位于大场镇西市梢走马塘玉龙桥旁,清乾隆年间墩上曾建文昌阁。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战争后,日军拆除了文昌阁,建立了侵略军的“阵亡将士墓”及“表忠塔”。抗战胜利后,这些耻辱性的建筑理所当然地被拆除了。新中国成立后,该此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墩高11米,基宽50×50米。1987年春,在墩顶建报晓亭,高4米,宽3米,墩下建有“感时”、“览诗”、“慎志”三亭,成为官兵们休憩的好地方。

上海少年村

民国35年(1946年)7月15日,在进步人士倡议下,上海佛教团体净业教养院和惠生慈善社,在大场镇东南宝华寺内开设了一所收容、教养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主要负责人有赵朴初、许啸天,段力佩、周文耕(共产党员)等,一些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担负起教育、抚养的责任,并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从事革命活动,传播真理,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英勇斗争。宋庆龄及其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曾给予大量援助,民国36年9月起,通过”战灾儿童义养会中国分会“给少年村以义养50名儿童的经费,少年村内有农场、畜牧场、儿童们半工半读,课余开展各项文娱活动,编排进步的文艺节目去附近乡村演出。

解放后,儿童们陆续毕业,成为一代新人。1951年4月,少年村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后并入上海儿童福利院,当年进行教学活动的二层楼房现尚在。

龙麟塔禅院

在大场镇西市,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原系沈氏家庵,相传明崇祯元年两异人来此,以瓦砾信手叠高,状似龙磷塔而得名。王道通著有龙磷塔记异。至清光绪年间,湖北荆州比丘尼持修,来此住持,扩展院宇,改建观音殿,正中大殿有邑名士袁希洛题书“普陀陆海”匾额,民国5年持女僧建后殿5间,民国12年又重建前殿,民国26年“八一三”战争,大殿毁,仅存后殿,殿东北约百米不到,日军建有“表忠塔”(解放时炸毁)。现址大场驻军西营房内。

顾正红,龙华二十四烈士墓

“五卅”运动中的工人领袖顾正红英勇殉难。民国20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的林育南、李求实、何孟雄、龙大道,欧阳安、恽雨棠、李文(女)、蔡博真、伍仲文(女)阿刚、柔石、胡边频、殷夫、冯锂(女)费达夫、汤士伦、汤士铨、彭砚耕等24名烈士,均葬于民国25年建成的大场公墓(南大路1号),1972年该烈士墓迁至上海市烈士陵园。

圆瑛法师纪念塔

圆瑛法师(1878—1953),福建古田人,当代爱国高僧,中国佛教界著名领袖,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终身致力于中国佛教事业。抗战期间,为参加抗日救国而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逮捕拷打,但坚贞不屈,坚持了民族气节。全国解放前夕,又拒绝国民党要他出国的劝说。解放后,团结全国佛教界,积极拥护新中国,召号佛教徒参加祖国建设,宣传宗教改革。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上,呼吁全世界佛教徒团结起来争取和平。

1953年逝世后,遗体安葬于宁波天童寺。同年,由赵朴初等提议,中国佛教协会在大场公墓建立了圆瑛法师纪念塔,塔址现已建工厂。

古桥梁

1、义济桥,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由里人沈铭建,系宝山境内历史最悠久的桥梁之一,它位于大场集镇西侧西弥浦与走马塘交汇处,跨西弥浦。原系石桥,因桥中央有一巨石雕刻之龙像,故名玉龙桥,又因在大场西市梢,故又习称西石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厂董人陆曾燕、陆曦等发起重修。故称义济桥。1970年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

2、众安桥,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由里人姚公琬建,系宝山境内历史最悠久的桥梁之一,它位于大场镇场中村东风宅西侧,跨东茭泾故河道。原系石桥,称众安桥,因在大场东市梢,故又称东石桥,习称环龙石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僧普治重修。民国《宝山县续志》称之为青龙桥,清光绪二十四年,厂董王式金募资重修。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桥毁,战后重修。1970年排设污水管道时湮没。

3、守仁桥,位于大场集镇内,守仁桥街与大场河路交叉处,原系木桥,始建年份不详,称平江桥,又称江家桥。清宣统二年(1910年)乡董陆曾燕、侯元浩等募资重修。民国期间(约1932~1936年)由沪西著名房地产商潘守仁出资改建成混凝土桥,砖墙栏杆。桥长6米,宽3米,改称为守仁桥。1970年填没大场市河(原走马塘)筑路,该桥湮没。

4、蒋家桥,系大场“九桥”之一,原名袁家桥。里人方性员为报答其父方秀,其母封氏而重建,在桥石之左侧刻上“报恩桥”三字。后又由蒋姓出资重修,故改名蒋家桥。1970年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

5、义学桥,相传建于元代,为乐阳沈氏所建,桥之北首,沈氏办有义学,故名义学桥。“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被日军炸毁,后改为木桥。解放后又出资重建,1970年建设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

6、荷亭桥,相传建于明代,因桥峰曾有元代东阳沈氏所筑之荷心亭,故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桥之北首一百姓家失火,桥被殃及烧毁。后募捐重修,1970年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

7、胡家桥,旧名吉庆桥,何家桥,位于汪家弄南首。据大场汪氏宗谱记载,该桥建于明代,为大场镇上九桥中之最东者。1970年建人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

8、利济桥,系“九桥”之最西者,毁于“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

9、圹上桥,亦称圹坊桥,位于场中村北弄市梢,三堵石桥。未通公路前,此桥为通往罗店浏河道路的必经之处,甲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陈佐独资建造沪太路,建成后行人出入改道,桥遂失修。

2 围棋术语

顾名思义,除了占空角、守角和挂角都是当然的大场之外,一般所说的大场,通常是指有利于开拓自己的地域,扩展自己的势范围和破坏对方开拓的地域、限制对方扩展势力范围的好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