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辛亥前夜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黄山书社;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平装: 30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6117423 内容简介《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内容简介:仅靠“驱逐鞑虏”就能摧垮延续267年的庞大帝国?清末资政院顶撞摄政王、否决皇族内阁,权力到底有多大?晚清政要在夹缝中辗转腾挪,为何在教科书里成为反动面孔?中国在晚清七十年(1840~1912年)这段漫长的历史阶段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难道真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帝国的危机发自鸦片战争,然后历经肤浅的洋务运动和胎死腹中的百日维新,尔后一路狂飙至辛亥革命的发生,帝国大厦随即猝然倒塌?《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将作谨慎解答。 编辑推荐革命话语系统下,晚清新政被有意无意地抹黑甚至扁平化。《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作者以难得的耐心与公正、独特的视觉与风格讲述那段时期的人和事,犹如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转动多棱镜,每个棱角都折射出诡丽多姿、耀人眼目的光彩,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大餐!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端木赐香 专业书评不能不佩服李刚先生研究视角的犀利与独到。无论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摄政王载沣、李鸿章直至宣统时代的“王室内阁”成员载泽、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在李刚笔下都凸显出鲜为人知的一面。……历史可以作为今日的镜鉴。读史可以观兴亡,知得失。 ——新西兰《先驱报》 辛亥革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是中国社会对清政府十年新政改革的一次大检验,但是这个苦撑七十年的庞大帝国没有通过考验。本书带给我们诸多深深的思考。 ——南开大学教授杨栋梁 一部严肃而且平易好读的辛亥前史,开卷有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回顾这段历史,一个基本的问题是这些人物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对不对?有的是保卫祖国,有的是发展实业,有的是推翻满族统治,有的是改变政治制度,还有追求民主科学。我认为这些目标都对,但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是“人的权利”。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 清朝末年,朝廷实行新政,效仿日本,试图改革。但不久,政府垮台,军阀混战,社稷大乱。新政改革失败,辛亥革命爆发,其原因何在?近代中日两国转型有何异同?推荐读本书。 ——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郑小平 作者简介李刚,新锐历史学者,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他是近年来国内少有的一直坚持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度思考和严密论证的青年学者。其作品厚重严谨,文风流畅,不仅在国内有稳定的读者群,在海外华人中也渐受关注。曾出版《犁与刀:百年中日问题忧思录》《铁血中日:千年五战》;发表《清末宪政改革中的日本因素》《"琉球交涉"期间中日外交策略考》《试论中日传统复仇文化:以〈赵氏孤儿〉与〈忠臣藏〉比较分析为例》《古代反腐难解兴亡怪圈》《"铁路国有"缘何引发帝国崩溃》《中国历代王朝政治体系的优与劣》等文章,并就“日本农业政策与农村现代化”专题发表系列研究论文。 目录第一章 顽固派退出政权核心 从玛噶尔尼到“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的失控 第二章 黄沙渐没中堂墓:一个时代在结束 最后的出场 李鸿章其人 “洋务运动”的历史性终结 第三章 “新政”上谕:“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 她比康有为走出更远 慈禧太后的“政见” 第四章 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张之洞的崛起历程 “会奏三折”足使他名垂千秋 第五章 袁世凯:从朝鲜监国到政坛巨子 豫中豪门走出来的北洋大臣 新政初期的变法举措 他萌生了立宪的愿望 第六章 五大臣出洋考察终成行 政治考察前的国内外大背景 出洋考察对宪政改革的推动作用 第七章 立宪上谕在争论中出笼 激烈的廷辩 哪些人在推动改革? 立宪上谕引发新一轮纷争 第八章 党争纷扰中的官制改革 “责任内阁制”遭遇挫折 没有最终的赢家 第九章 聚焦北京:立宪应否预备? “九年预备立宪”:一个激进的改革方案 九年里都要做什么? 第十章 皇族少壮派与地方权臣在角逐 摄政王塑造自己的改革形象 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纷争的背后 第十一章 议员们在行动 摄政王向议员们做出让步 立宪派缘何更激进? …… 文摘晚清七十年,清政府无论情愿或不情愿,都必须去应对这样一个时代命题:应对变局。其实身处绝境的清王朝无时不在变化—在不同领域,步伐或大或小,它变革的最大动力来源于王朝存亡的压力,这就是它能在七十年间艰难应对多重激烈矛盾的根本原因。但是它变革得并不及时,它被内外矛盾打击得千疮百孔,但它在四万万臣民中总能选拔出优秀的“裱糊匠”,技术上的小修小补让这座残破的帝国大厦足足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危而不倒。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已经繁衍生息了至少三代。碰巧,在这半个多世纪中,有一个女性一直充当着差强人意的掌舵者角色,此人便是慈禧太后。1894年之前,慈禧太后在中世纪的霉味和声色中享受并煎熬着。慈禧太后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角色。 “同治中兴“在后人眼中不过是无稽笑谈,再经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变,洋务自强运动的有限成果被一再消耗,最终消耗一空,曾经亚洲最大的联合企业—汉阳铁厂举步维艰,曾经亚洲最大的舰队—北洋海军灰飞烟灭,曾几何时,它们都被西方进步人士视为中国觉醒的大标志。洋务运动破产之后,清王朝陷入进新的历史漩涡—它已经到了再不推行深度变革便不能再维持基本生存的地步。 实际上,清王朝本来可以更加从容些,但是,在庚子之前的六十年间,它却一次又一次拱手将历史的机遇还给历史本身,亲手把革命的怒火在千百万准革命者的胸腔中点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