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瓦村 |
释义 | 1 云南昌宁县更戛乡下辖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昌宁县更戛乡,地处更戛乡南方,距离更戛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90公里.东邻凤庆县,南邻更戛乡立达村,西邻更戛乡小街子村,北邻更戛乡更戛村.辖干路坝、金竹林、高家寨、上打瓦、龙潭寨、下打瓦、干龙沟、独水井、芒令、大水塘、上打么、下打么、龙窝寨、龙塘洼、上寨、窝子寨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22户,有乡村人口2672人,其中农业人口2664人,劳动力132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82人。 全村国土面积40.76平方公里,海拔1420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800毫米,适合种植甘蔗、包谷、水稻、茶叶、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4556.24亩,人均耕地1.70亩;林地5413.85亩。 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51.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甘蔗、粮食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556.24亩(其中水田624.9亩,地3913.34亩),主要种植粮食、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5413.8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1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紫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6亩,其中养殖面积26亩;荒山荒地35818.94亩,其他面积15324.97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户通520自来水,102户饮用井水,有10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16.4%)。所有农户都已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1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2.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4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23户(分别占总数的87.1%和84.1%)。 该村到乡道路为砂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辆,拖拉机21辆,摩托车54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78亩,有效灌溉率为32.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7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6亩。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小水窖184口,建有沼气池120口,占总户数的30%,拥有太阳能151户。全村有1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1个自然通路;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6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其中有4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6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1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1.7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21.72万元,占总收入的54.8%;畜牧业收入154.31万元,占总收入的16.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943头,肉牛641头,肉羊689头,鸡7335只);渔业收入2.9万元,占总收入的0.3%,林业收入35.04万元,占总收入的3.7%,第二、三产业收47.27万元,占总收入的5.0%;工资性收入24.58万元,占总收入的2.6%。农民人均纯收入1991.10元,农民收入以甘蔗、粮食、烤烟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4.5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3人(占劳动力的3.2%),在省内务工3人,到省外务工43人。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22户,共乡村人口2672人,其中男性1385人,女性1287人,其中农业人口2664人,劳动力1329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苗、彝、白族混居地,其中汉族1733人,苗族924人、白族15人、彝族0。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672人,参合率达100%享受低保163人;五保2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1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3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地3个,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590户,占农户总数的95%。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拥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296人,打瓦村距离更戛中学15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375人,其中小学生292人,中学生83人。 该村乡村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5人,占人口总数的0.2%;初中文化583人,占总人口的22%;具有小学文化1344人,占总人口的50%,未上学740人,占总人口的47.8%。 ◎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1人,少数民族党员10人,其中男党员48人,女党员3人。该村党支部2003年、2006、2008年被更戛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村委会由支书、副支书、主任、副主任组成,下设等16个村民小组。该村设有团总支1个设在村委会,团员44人。 2 云南大关县天星镇下辖村打瓦行政村隶属大关县天星镇,地处天星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城48公里。东邻河,南邻幸福,西邻鱼孔,北邻青岗。辖田坝油房等2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81户,有镇村人口2859人,其中农业人口2843人,劳动力122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农业)人数1220人。 全村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28 ℃,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2190亩,人均耕地1.25亩,林地163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190亩(其中:田30亩,地2060亩),人均耕地1.25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 ◎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视、电话等四通。全村有30户通自来水,有31户饮用井水,有62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1 %)。有681户通电(占农户总数的100%),拥有电视机农户 344户(占农户总数的50.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85户(占农户总数27.1 %),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0户(占农户总数25%)。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摩托车1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50亩,有效灌溉率为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7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6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17户;建有小水窖25口;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4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2.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0.99万元,占总收入的40%;畜牧业收入202.24万元,占总收入的5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670头,肉牛45头,肉羊80头);第二、三产业收入39.27万元,占总收入的9.7%;工资性收入40.26万元,占总收入的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农民收入以农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26万元,310人(占劳动力的25.4%),在省内务工80人,到省外务工230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 种植业、养殖业,产品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畜牧为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67.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6.4%。该村目前的特色产业有土鸡养殖。有生姜、甘蔗、烤烟等经济作物。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81户,共有镇村人口2859人,其中男性1663人,女性1196人。其中农业人口2843人,劳动力1220人。该全为汉族。 到2006年底,享受低保17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6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教师15人,在校学生396人,距离镇中学13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16人,其中小学生396人,中学生120人。 ◎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4个,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1人,其中男党员26人、女党员5人。该村党支部2002年被天星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村委会下设田坝等22个村民小组。 ◎ 人文地理该村沿袭汉文化,部分家庭还保留一些古老的信仰,有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习俗,有别致的土屋建筑和赶集的习惯,每缝喜事,必大宴宾客。 ◎ 发展重点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医疗卫条件有待改善;教学环境有待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低,水利设施尚未完善,灌溉沟渠不配套;部分地区人畜引水依然困难,干旱季节部分肥沃的土地依然不能满足灌溉需要;电力设施还未得到全面改造,通电线路老化现象突出,电质量较低,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交通设施依然滞后,村组公路维护差,保通困难;村组公路覆盖面较窄,绝大多数的村民小组仍处于人背马驮的现状,物资运输困难。 农民家底薄,抗风险能力差,不敢做一些新的开发与尝试。 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以粮食作物为主,区域版块特色不突出,很难上规模、上档次; 农业科技推广水平滞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且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很难刺激和拉动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动。 二、发展重点 在基础设施方面:逐步改善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和农村用电问题。 在生产发展方面:重点以养殖为主,发展生猪和土鸡养殖,其次,逐步发展经济林果,即:核桃、板栗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