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石槽沟 |
释义 | 河南"飞地---小石槽沟""天降"湖北:吃湖北水走湖北路娶湖北姑娘 河南有一块独特的“飞地”,它是一个仅有1400亩、只有278人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就像神话中的飞毯一样“飞”到湖北境内。“飞地”上的居民靠吃湖北的水、走湖北的路、娶湖北的姑娘而繁衍下来。 湖北村落包围河南“飞地” 去过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的,都说它的“清代一条街”和“一脚踏三省石”很好玩;我们前往采访时,镇干部陆鹏说,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河南唯一的一块“飞地”整个在湖北省境内。“飞地”实际只是一个叫石槽沟村自然村庄,离荆紫关镇八九公里。 石槽沟村贾主任带东方今报记者爬上村西山,只见村庄东西南三面被山环绕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站在西山顶上,可以看到西侧山脚下是湖北郧县白浪镇的寺沟村,两村以山顶一条明晃晃的田间小路为界。贾主任说,南山与白浪镇的大芋沟村相邻,东南则与白浪镇的东沟村相邻,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分界线,以山脊上自然形成的小路为界。 30多年前因为地界问题经常与东沟村发生矛盾,无奈,他们在山脊上种植了一排排的柏树,如今已经如碗口粗细,站在西山远远望去,森然可见。 一个传说成就河南“飞地” 这块孤零零的地盘怎么成了河南的“飞地”?据说,史上并没确切记载,只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说,龙头山下洪门寺住着一帮武艺高强胡作非为的和尚,搅得当地百姓痛苦不堪。当时这里属于湖北的郧县管辖,百姓屡向郧县政府汇报,要求铲除这帮为非作歹之徒,而郧县政府离这里有90公里,等军队赶到,和尚们早已逃之夭夭,待军队撤退,和尚们回来继续作恶。 朝中大臣临时将管辖大权交给河南。当时的荆紫关镇属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重镇,当地驻军迅速行动,趁和尚们不备将他们一网打尽,并扒掉了洪门寺,居民从此安居乐业。湖北方面为答谢河南方面的帮助,把洪门寺一带转让给荆紫关镇管辖。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贾主任介绍从前这里的确有一个洪门寺,就在石槽沟的北山沟里,以前的老人们说从那里挖出的石槽至今还在对面青山里。 “飞地”存在早有渊源 石槽沟村划归荆紫关镇时,是否已有人在此居住?今年80岁的贾岁林老人说,他小时候听老辈说这里原本无人居住,只不过是一条荒沟而已。贾家和王家来之后这里才有人烟。贾王两家本是山西洪洞县人,明初移民潮迁移到内乡师岗,因当地生活条件太差,一王姓年轻人和一贾姓的年轻人带着妻子偷偷迁移到荆紫关镇程洼村定居。因为山上有石槽,村内又有一条沟,就起名石槽沟村。因为地属荆紫关镇管辖,他们搬来以后就开始给荆紫关镇缴税。贾王两家在此究竟生活了多少代已无从考证,但贾家还留有一些物证证明他们确实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在村民贾文财家,至今还留有一个古石碾和祖传下来的一块横匾。上题“慈辉永年”四个大字,落款是道光23年。 “飞地”村民的心理归属 居住在湖北境内,无论出行还是生活,都有很多不便。村民王有林说:“公路没修好的时候,最头疼的是村里没有出路,出村都是蹚着河沟里的水出去的,去荆紫关镇缴公粮,都是肩扛人挑,根本用不成自行车或架子车;村子里孩子上学也不方便,因为只有一个小学,还是个一到四年级的复式班,孩子上五年级和初中都得到荆紫关镇,其实附近就有湖北的学校,孩子们却不能就近上学,往河南打电话都是长途。” 即便这样,村民们还是不愿划归湖北管理。村民王有芳说,解放初期湖北的洋溪乡,现更名为白浪镇的政府工作人员到石槽沟村动员村民归属该乡的会沟村,但遭到村民坚决反对。村民们说:“我们的祖先都是河南人,怎能划归湖北?” 因为祖辈都是河南人,他们无论是从风俗习惯还是心理上,都对河南更有认同感。虽然长期处在湖北村庄的包围之中,而且村里80%以上的媳妇都是湖北人,但他们的生活习惯还跟湖北人不一样,他们喜欢吃面条,听豫剧,处世原则和湖北人也不一样。虽然石槽沟村娶的媳妇80%以上都是湖北姑娘,但石槽沟村的姑娘嫁人却基本上都选河南人。 “飞地”的变迁 “突突突……”随着一阵欢快的摩托声,淅川县荆紫关镇石槽沟村民贾志豪把摩托骑进了自家的大院。一进门,他兴奋地告诉媳妇:“今天核桃、大枣等山货被急着赶路的外地客商全部买走了。多亏修了水泥路,俺骑摩托赶得快,要是晚5分钟,这笔生意就泡汤了……” 村支部书记贾群彦向笔者介绍:石槽沟村四面环山,四周毗邻湖北,被戏称为河南“飞地”。以前,唯一与外界连通的一条山路绵延三十多里,路面崎岖不平,骑自行车,车轮都被颠得乱蹦。 石槽沟人盼望修路盼了好多年。但修路要经过毗邻的湖北的村庄,有不少困难。“去年8月份,听说要搞村村通,全村沸腾了。村民们放下手头的农活,整路基,搞硬化,外出务工的小伙子们也都赶回来忙活。不到三个月,我们的水泥路就修到了村门口、家门口。” “公路通,百业兴”。如今藏在石槽沟群山里面的核桃、大枣等山货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山外,村里也相继发展起石料场、砖厂等,村里的小伙子、姑娘们也走出山门,到城里务工就业。石槽沟村换成了另外一番景象:家家盖起了楼房,户户有了摩托车、电视机,80%的农户装上了电话,还吸引相邻的湖北、陕西等地的数十个姑娘与该村小伙子结成良缘 南阳网讯 有着河南“小西藏”之称的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因于湖北郧县白浪镇和山西商南白浪镇同居一处,使得此处的“一脚踏三省”成了国内外游客争相观看的一大景观。而刚刚晋升为“国保”荆紫关的清代五里长街,如今也已修复如旧,游人如织。但是,很少人知道,还有一处国内少有的奇观,深藏在这三省交接地带的深山中。它就是从河南“飞”到湖北境内数公里,四周与河南不沾边的荆紫关镇石槽沟村。当地人都把这个奇特的湖北境内的河南村称作河南“飞地”。春夏之交的五月,特意赶到河南与湖北交界地带,探访河南“飞地”。 探访“飞地”,路途奇事多多 “你要采访河南‘飞地’呀?,这可是我们荆紫关的一大奇观!恐怕全中国也没有这种现象。”淅川县荆紫关镇的领导们很是热情,他们把我迎到办公室里,指着墙上的《荆紫关地图》说:“你看,怪不怪?”“石槽沟村”就象是从大陆上“飞”越过琼洲海峡的“海南岛”一样,越过河南与湖北的交界线数公里,孤零零地“飞”到湖北的心脏。不同的是,海南岛的四周是海洋,而石槽沟村的四周却全是陆地。 “‘飞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村子里究竟是什么样子?村民们回镇里办事情方便不方便?”被深深吸引的记者有些迫不及待。“里面故事多着呢!今天,我让我们镇上的‘百事通’老田带你去石槽沟村感受感受!”镇领导的一席话把记者的胃口吊的更高。 老田叫田丰先,在镇办公室工作,由于他对荆紫关镇的历史文化有研究,因此诸如史志、民间传说故事等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都由老田来搜集整理。其实,老田还不到50岁,喊他“老田”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田坐在副驾驶位置,自己驾驶着汽车开始探访“飞地”。为测量“飞地”与镇里距离,汽车启动时,记者还特意按下了里程计数器。汽车沿着大街向西方行驶,越过荆紫关街边的丹江河大桥后不到5分钟,便看到了“湖北白浪镇人民欢迎你!”的大招牌。老田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湖北郧县白浪镇。他指着西北方向说,那里是陕西商南白浪镇,三省的三个镇的镇政府其实是紧密相连,在这一地区,不少地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家邻居明明是门对门,但却不是一个省的,互相打个电话,就得拨区号!看电视,你看你的河南台,他看他的湖北台,生活习惯都不一样。 “看又到河南境内了!”正说着,老田突然指着前面的村子说道。记者以为到了“飞地”,谁料,老田却说:“早着呢!还有10多华里远呐!”记者问老田:“为什么已经进了湖北,为啥又到河南啦?”老田说:“我们是顺着丹江河岸走的,到‘飞地’得在河南与湖北两省之间来回穿越省界好几次呢!”“原来是这样啊!”越发让人感到这里的奇特! 真的象老田所言,汽车出了湖北,进了河南。出了河南,又进了湖北。道路一会儿宽阔,一会儿狭窄。汽车一会儿走田埂,一会儿淌水沟。在行驶了8公里后,终于驶入了湖北修建的白浪至郧县的沙石公路,但刚刚上路,就看到前面拐弯处竖起一个大铁牌,铁牌上写着“石槽沟村”。 “快到了!”老田喊道。记者立马停下车问他:“这是石槽沟村的地界吧”。老田说,不是,这只是石槽沟的出路,而土地却是湖北的,是石槽沟人用土地临时与湖北人调换的,这里人都乘这条路叫“友谊路”。他说着,指着不远处的小山峦说,那里就是我们要去的“飞地”。记者顺着老田手指的方向向远处眺望:清山绿树掩映处,只见生起的袅袅炊烟。5分钟后汽车终于进了石槽沟村。 恰似世外桃源 流行男耕女织 站在村头的山岗上,举目望去,村子里的土地尽收眼底。石槽沟村在地图上象个岛屿,属于长椭圆形状。但在地面上,其地貌则象其名字一样,倒象个硕大的石槽。问起整个石槽沟村的土地面积,连村支书都说不准确,他说大概有1500亩吧,从来没有人来测量过。但他说准确地说,村里耕地是308亩。贾支书说,全村3个组,共69户人家,273口人。论土地面积和人口,可能是全国最小的行政村。 贾支书指着四周的山峦说,你放眼看到的盆地以内的地方就是咱河南的土地,而分界线就是四周山脊分水岭。也就是说,山的背面全是湖北的土地。山岗下,是一处处院落,有土坯房,也有砖瓦房,而最抢眼的是一幢幢外贴白瓷砖的楼房。不同类别的房屋似乎向世人展示着村子的发展变化。 山上长着青松,山下岗坡上种着胡桑和药材黄姜,满山遍野,郁郁葱葱。有个农民在胡桑地里耕地,便过去观看,汉代就开始的“两牛一犁”,在此村子里还在沿袭着。耕地的农民告诉记者,山里土地不平整,也用不上农业机械,而牛耕是比较合适的耕作模式。 男人在田间耕地,女的在家纺织是石槽沟村的一大特色。走进一处院落看到,看到妇女们都用纺成的草绳在编织草制品。见记者拍照,她们却害羞起来,说“有什么好照的,我们编织的草垫、花篮、帽子都销到你们城里了,又不是没有见过!”记者问她们原料是什么?她们说:“就是我们山上长的龙须草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好一幅世外桃源图! “飞地”缘何诞生 老翁难以说清 “你要问我们村为什么“飞”到了湖北心脏?这我说不清楚。得问问村里岁数最大的贾文财老人。”贾支书说着离开了记者。不一会儿,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跟在贾支书的后面过来了。贾文财今年76岁了,是村子里最大岁数的人。 贾文财说,他出生于1926年,但打出生以来,石槽沟村一直属于河南管辖。至于何时河南的村子会跑到湖北里面,他说他说不清楚,只记得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说法。说我们贾姓人家明代从陕西洪通县迁移到内乡师岗后,又从师岗迁移到此处。大概迁到此处的时间是明末清初。 关于石槽沟村为啥成了河南的土地,他只知道有一个传说。说是石槽沟村所在的龙头山脚下地方原来是个大寺院,叫洪门寺。寺院里住着一些老和尚。这些老和尚占山为王,霸占民女,抢劫百姓,无恶不作。当时,此地属于湖北郧阳府管辖。而郧阳府离此地有180华里。当地百姓向郧阳府报告要求平息镇压兴风作浪的作恶和尚,但因鞭长莫及。而当时的荆紫关已经是水陆交通要道,经济贸易繁荣。南阳知府在荆紫关派有重兵把守。于是,湖北郧阳府便向南阳府提出,要荆紫关驻兵帮助镇压,并承诺,若平息这伙恶人,将此地划给荆紫关。 南阳与郧阳一河之隔,历来唇齿相依,合作友好。得到郧阳府的请求,南阳府立即派驻荆紫关官兵前往扒掉了洪门寺,捉住作恶的老和尚,对其进行了活埋处置。平息了作恶的老和尚后,此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老百姓拍手称快。郧阳府为了答谢南阳府,就按照其承诺把洪门寺这片土地割给了南阳府荆紫关。 此后不久,内乡师岗的姓贾、姓王的两户人家迁到此地。因这山上有个石槽,所居住的又是个山沟,所以起名叫石槽沟村。打那以后,石槽沟村便开始受河南管辖,并按时向荆紫关交纳田赋、皇粮。 再后来姓贾的夫妇生了一个男孩,姓王的夫妇生了一个女孩。两家的孩子长大后又结为夫妻。贾文财老人说,村子里69户人家除了2家刚刚搬迁来的肖姓外,有62户姓贾的,5户姓王的,而他们都是“两户人家”的后代。他们说,由于自那时起,贾家与王家都是亲戚,所以在石槽沟村至今还流传着“贾、王两姓不能通婚”的习俗。 说起石槽沟的历史,贾文财说,洪门寺所在的位置,他还听老人们说过,就在石槽沟的北山沟里。而那个石槽,至今仍然卧在对面的青山腰里。“石槽很大,夏天下雨时,会聚集满雨水,我们小时候经常在石槽里洗澡”。贾文财比划着给记者介绍。他说唯一留下证明石槽沟有居民历史的物证是村里的一个古石碾和他家祖传下来的一快横匾。 贾文财说着领着记者来到了他家,并让两个儿子将珍藏的木匾从屋里抬出。记者用抹布擦了擦,木匾的“慈辉永年”四个大字清晰明了。记者仔细辨别序文和落款小字,发现该匾是道光23年,官府赠送73岁的石槽沟村德高望重的贾母朱巧,以祝贺其高寿。这块匾至少说明,清朝道光23年前,贾姓人家居住的石槽沟村就属于河南管辖。 插入湖北心脏 为何不归湖北 “这样深居湖北腹地,出行办事方便不方便?”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们都说:“相比之下,是不太方便,但生来就是这样,也习惯了。”贾支书说,我们到荆紫关赶集、办事,交粮,都得经过郧县的白浪镇。村里只有个小学,还是个复式班,1至5年级,总共才40多个学生,学校只有2名教师。学生上初中也得经过湖北白浪镇,到荆紫关三初中就读。虽说白浪初中近一些,但人家是湖北的学校。最头疼的是没有出路,你想,四周都是湖北的土地,连个路都不能修。原来我们出村都是从小河沟里淌河过去的,那时候,村里人去荆紫关缴公粮,都是用肩扛人挑。你想,连路都没有,买个架子车、自行车也没法用,更不用说是拖拉机、汽车了。后来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郧县至白浪的沙石公路修通了,正好从我们村边经过。当时的村干部想,村子离公路只有2华里路,若把这2华里的路修通了,我们出行也方便了。但是修路所占的土地是湖北会沟村的,于是村干部就找湖北会沟村干部进行协商。湖北会沟村很支持,并很快达成协议调地修路协议。这样,石槽沟村用三、四亩地,换取了2华里道路使用权。现在,汽车也可以直接开到我们石槽沟村了。此外,我们所架设的电力线、广播线、电话线,所栽的杆子,也都得经过湖北境内,占用湖北的土地,这些问题,经过协商都妥善解决了。 我问:假设政府为了解决你们的“不便”,把你们划到湖北去,你们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几个村民齐声回答。贾文财说,解放初期土改时,湖北的洋溪乡,也就是现在的白浪镇,找到石槽沟村人做工作,要我们归属河北的会沟村,这样缴公粮、开会、孩子上学都会方便些。当时,我们坚决反对,说我们老祖先都是河南人,我们不能背叛祖先。当时,政府正在号召群众铲除大烟[罂粟]。因石槽沟村也种植有“经济作物”大烟,洋溪乡的贫协代表就找上门来说,你们若归属湖北,我们可以不强迫你们铲除大烟。当时,石槽沟村的人听说后,为了表示不离开河南的决心,都主动将种植的大烟铲除了。 贾支书说:我们只所以不愿意归属湖北,主要原因是我们从小都是河南人,我们的风俗习惯与湖北人不一样。他们喜欢吃米饭,咱河南人喜欢吃面食。此外,两地人的性格、处世原则也都有差异。最根本的是,我们与河南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俗话说,“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穷”,“我们如果不热爱家乡,怎么还谈得上热爱国家,是不是这个理儿?” 如今“飞地”成特区 南北文化大交融 来到“飞地”,感到这里在文化、经济、风俗甚至观念上,湖北人都给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他们在不愿意归属湖北管辖的同时,并不排斥来吸收湖北方面的益处。记者打开手机,屏幕上便显示了“欢迎你进入湖北”的字样。一打听,站在河南这个村子里,拨打当地电话得加跨省长途漫游费。打开电视,有喜欢看河南台的,有喜欢湖北台的。村子里的电话,有安装湖北通讯公司的电话,也有安装河南通讯公司的电话。就连用电也很有意思,哪家的电充裕、价格底,就用哪家的。“我们曾经用过河南的电,也用过湖北的电。” “只要有利于工作、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展经济,我们都会愉快接纳。”贾支书说,1999年,湖北通讯公司的电缆从村子里经过,村里开办商店的贾春志急需装电话,于是便于湖北方面联系,没多久,电话就装上了。虽然当时给荆紫关打个电话就是长途,但贾春志想,只要做生意方便,多出点电话费是小意思。2000年,河南通讯的电缆也架到了石槽沟村。村民们呼啦啦安装了14部电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10位村民还购买了移动电话。虽说,打手机进的是湖北移动网络,需付漫游费。但村民们说,他们图的是方便。 村民们还说,原来我们与湖北不通婚,现在变了。贾支书说:“我的妻子就是湖北姑娘!”记者问石槽沟村有多少媳妇是湖北的?贾支书说,多了,现在村里70%的妇女都是湖北人,湖北人扛起石槽沟半个天哩!记者问贾支书的媳妇:“你为什么想到要嫁给河南小伙?”她回答说:“刚开始对这个河南村怎么跑到我们湖北境内了,觉得很好奇。后来通过亲戚接触后,感到这里的人淳朴、勤劳又实在,再说,石槽沟村也比我们那里富裕!”但是奇怪的是,这里的姑娘却只有2人出嫁到湖北的,大部分还是嫁给了村外的河南人。 特殊的地域,对石槽沟村影响最大的还是农村经济。记者在石槽沟村看到,这里漫山遍野地种植着两种植物,一种是胡桑,一种是黄姜。说起两种植物的种植,村民们说,这是我们吸收南北两省经验的结果。前几年,湖北的白浪镇大规模发展果树,河南的荆紫关镇大规模发展胡桑。但深居湖北的河南村石槽沟村究竟应该发展什么?心里还没有谱。于是,开始两年,石槽沟人的策略是“坐山观虎斗”,看看那边成功了,就跟着那边学。两年后,湖北邻村的林果种植失败了,而河南的胡桑却成功了。于是,就决定发展胡桑,现在全村胡桑已经发展到120亩。 胡桑发展起来后,家家学会了种桑养蚕。有意思的是,从湖北取来的媳妇把技术学到手后,很快把技术又传给了湖北娘家人。这样,近几年来,相邻的几个村子也开始发展胡桑。 湖北白浪镇大规模推广的林果种植失败后,近年来又大规模发展了中草药黄姜。黄姜是提炼“皂素”的原料,亩产收入2000多元,而此地土质很适应黄姜生长。 看到湖北人用黄姜换来了大把大把的钞票,石槽沟人又坐不住了。他们急忙便派出从湖北来的媳妇们回娘家学习经验、购回种子,在石槽沟村发展。目前,石槽沟村的黄姜面积已经发展到260亩。“家家植胡桑,户户有黄姜”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 据荆紫关镇副镇长吕少娅讲,由于石槽沟村引进的黄姜种植成功,荆紫关镇已经在全镇推广了石槽沟村的种植经验,并号召农民种植。目前,荆紫关镇黄姜发展面积已经达到1。4万亩。吕少娅副镇长形象地说:石槽沟村成了两省经济文化交融的“桥头堡”,成了省际“小特区”、“示范圆”。 采访结束时,问贾支书今后有什么打算?他回答说,我们现在正在着手制定规划,决定利用石槽沟村这一全国罕见的“飞地”奇观发展旅游业。我们的宣传口号是:“游荆紫关,住在‘飞地’!”我们期望把中外朋友吸引到荆紫关来,让他们在观赏“清代五里长街”、“一脚踏三省”之后,能够在我们石槽沟村住上一晚,亲密接触一下“飞地”,感受一下南北文化、经济的碰撞。记者感到,追求时尚,思想前卫的石槽沟人已经将自己融入现代人的行列,相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会把未来的“飞地”打扮的更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