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答谢董老寿诗 |
释义 | 《答谢董老寿诗》是诗人吴玉章先生于1947年2月元宵节时,为答谢董必武赠其贺寿诗而写下的作品。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董老赠诗的谢意;同时诗人借题作文、针砭时弊,抒发了他对蒋介石挟持伪国大的憎恶之情,以及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昂斗志和必胜信念。 作品名称:《答谢董老寿诗》 创作年代:近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吴玉章 作品原文答谢董老寿诗 庄诵新诗志益雄,破曹犹必借东风①。 猪仔议员真可笑②,沐猴总统竟成功③。 祸起萧墙惊燕市④,义伸政协震江东⑤。 且喜渝城千万众,愤燃烈火遍山红。 注释译文①破曹借东风: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拒曹,乘曹兵疲惫和不习水战,诸葛亮巧计借东风用火攻击败曹操军队,从此奠定三国鼎峙局面,史称赤壁之战。写此诗时,董老在南京主持中国共产党办事处工作,吴老则在重庆担任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主任兼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此句诗是说,在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中,还得依靠董老的智慧和远谋,表示了吴玉章对董老的尊重、信赖。 ②猪仔议员:指伪国大代表。伪国大在蒋介石一手策划下1946年11月在南京召开。 ③沐猴总统:指蒋介石。蒋介石挟持伪国民代表大会选他当上了总统,根本不能代表民意,所以此句诗以蔑视口吻称他是虚有其表的猴子。 ④萧墙:《论语·季氏》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大门之内的照壁,后世称内乱为“萧墙之祸”。此处指国民党反动派于1946年7月发动了全面内战。燕市:指北京。 ⑤政协:1946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斗争逼促下,国民党反动派被迫召开了由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但政协决议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 作品鉴赏该诗是一首成功的写新内容的旧体诗。1946年12月,董老为吴玉章68华诞在南京写了一首祝寿诗。颂赞吴老不畏政治上的艰苦严寒坚持斗争的松柏品格和爱国精神。“坚持党命驻渝州”的吴玉章为答谢董老美意挥笔写下这首七律。 该诗完全没有局限于愉悦个人心境的一般应酬,没有局限于这类诗总难摆脱包含某些谀气的不实之词,而是借题作文,抨指政局,谴责无道,它表达了正义人民的心声,故而诗虽属旧体,其实时代感是很强的。吴老的答谢诗以诵读董老寿诗愈增斗志起句,接着很自然联想到,自己在环境严峻的雾都重庆担任中共驻重庆办事处主任并兼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日子里,之所以能坚持斗争,排除险阻不断取得胜利,正是“多承周董英明教”(吴玉章作《四川省委被迫自重庆撤回延安有感》,周董,指周恩来、董必武同志——笔者按)的结果。二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现实环境,又自然的使诗人联想到三国时诸葛亮巧计借东风火攻战败曹兵的历史典故,从而更形象地表达了对董老的信赖与敬佩。诗的第二联用了一个工整的对句,以充分蔑视和嘲笑的口吻与比喻,勾画了蒋介石挟持伪国大选他自己当总统的丑剧。仅仅用了14个字就把这一贻笑千古的历史丑闻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出来,表现出正义人民对斯事嗤之以鼻的憎恶感情。第三联仍是一个对句,这个对句进一步的写了独揽了党、军、政权的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于1946年6月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重又把刚刚打了八年仗几近力尽财竭的中国人民抛人血海之中。一切爱国人士曾为避免这场灾难多方努力,伸张正义。而山城重庆的“千万众”更是“愤燃烈火”,抗议美、蒋勾结发动战争的倒行逆施。写这首诗的次月,依照党中央的安排,以吴玉章为首的驻重庆中共全体二百多名干部“全师而退作新谋”(吴玉章作《四川省委被迫自重庆撤回延安有感》),撤回延安。这首诗无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正义人民的高昂斗志和必胜信念。这首诗像吴老其他诗作一样,风格朴实,毫无晦涩之处,用韵和谐,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选用典故比喻贴切、通俗,且融入诗人鲜明的爱憎,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1950年至196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吴玉章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