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答李儋
释义

作品名称:《答李儋》

作品别名:《寄李儋元锡》

创作年代:中唐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韦应物

作者别名: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作品原文

答李儋①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②有流亡③愧俸钱④。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译文

【注释】

① 李儋:字元锡,唐朝的宗室,曾官殿中侍御史,韦应物的好友。韦应物与他唱和的诗很多。

② 邑:城邑,指自己所管辖的地区。

③ 流亡:指灾民,外出逃荒的人。

④ 愧俸钱:对不起国家的俸禄,自责没尽到地方官的职责。【译文】

去年春天开花时和你分手,不知不觉又是一年。世上的事本来就说不清,很难逆料,春愁格外使人黯然神伤,长夜难以成眠。身体素来多病总想退隐,但自己管辖的地区还有流离失所的百姓,享有俸禄真让我内心抱愧。听到你要来探望我,引领翘首盼望,西楼上的月亮已经圆了好几回。

作品鉴赏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正逢朱泚政变,德宗出逃流亡在京城之外。前一年他还和李儋相见,只是很快又分手,一晃又是花开时节,不由想起了友人。因为李儋不但是诗人同朝为官的朋友,还是皇亲,所以诗人自然会对出逃的德宗的境况忧虑万分,可是因为相隔太远,对具体的情况并不明了,所以“难自料”,因此心底忧愁,想向朋友倾诉却也见不到,于是心里充满了孤独的感触。愁能生病,诗人不例外也生了一身的病,病痛折磨下想起了家乡和乡亲,看到辖区内流亡在外的人,除了对家乡的担忧又有了对朝廷的愧意。这时诗人听说了李儋要来探望他的消息,心里盼望朋友快些来,但又不知这混乱会使得他什么时候安全来到,因此就有了对西楼月亮圆几回的怅然,实际是表示对友人的期盼,和对相见时间的揣测。

该诗的首联回忆感叹。出句说在长安与朋友分别的时节,是在花开的时候——收到朋友来信或者接到口信的时候,是今年春天。字面平白,而言外之意无穷,感叹光阴荏苒,感叹朋友相聚之不易。

颔联叙述个人境况。朋友要来探望,韦应物借本诗对朋友倾吐心曲。韦应物从洛阳丞出仕,中间弃官;后任京兆府功曹、高陵宰、栎阳令,又因病辞官;建中二年重出任比部员外郎,再到滁州(后来又任江州刺史,回京任左司郎中,出为苏州刺史),仕途三起三落,若即若离,说明其人生并不顺利。政治黑暗的中唐,宦海浮沉,身多疾病,也是惨淡人生,谁能理解韦应物内心的苦衷呢?“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写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所产生的心情。

颈联抒发人生感慨,诠释展开颔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韦应物少年时曾经是玄宗侍卫,武功、身体都应当不错的。后来当了文官,却经常患病,可以推测,他是因为受了官场龌龊的煎熬,不得抒发,不能改变,抑郁成疾的,从他三次出入仕途的经历看,足可以说明他的矛盾心理。在那个时代,男儿要立身,只能出仕;而仕途龌龊,政治黑暗,又总想归去;但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下决心,而是徘徊游弋,成为朝中隐者。这些内心世界的特征,的确与王维、柳宗元相似,因而他们的诗风有源流关系。“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正反映了韦应物仕途若即若离的矛盾状况。然而,他和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一样,在地方官任上还是有政绩的,有忧国忧民的情怀,颔联对句就是这样的。面对黑暗的政治、人民的疾苦,他往往无可奈何,因为他不能改变时代,只好自责。

尾联转合收拢,回到友情的主题上来。听说朋友们要来看望他,这衰老寂寞的病使君,心里多么高兴啊——又可以有个人倾诉了。夜晚在楼上凭栏眺望,月亮已经圆了好几回了,你怎么还不来呀。更体现出作者殷切的期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尤最,自宋以来,倍受颂扬,范仲淹曾叹之为“仁者之言”。

作者简介

韦应物

(公元737年~792年),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