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
释义 | 基本概述假结核耶尔森菌 ( 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 ) 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 ,是该菌属三种致病性菌之一 ( 另两种为鼠疫耶 尔 森 菌 ( Yersinia pestis ) 与 小 肠 结 肠 炎 耶 尔 森 菌(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 。假结核耶尔森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肠道病原菌 ,流行病学特点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很相似 ,但假结核耶尔森菌能够感染的动物种类更广泛 ,但感染率则低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假结核耶尔森菌感染在人群中以散发为主 ,偶尔也会引起不同规模的暴发。该菌可在低温环境下生存 ,冰箱贮存食物是现代社会发生该菌感染的一个重要传染源 。 假结核耶尔森菌病是 一种食源性感染 ,一般仅是胃肠道症状 、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但是由于其症状不典型 ,极易造成诊断不明而延误治疗 ,导致发生肠外多种自身免疫性并发症 ,如关节炎 、虹膜炎 、间质性肾炎等 ,迁延不愈 ,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传播与治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能在冷藏温度下生长的少数几种肠道致病菌之一。本菌天然寄居在多种动物体内,如猪、鼠、家畜等,通过污染食物(牛奶、猪肉等)和水经粪—口途径感染或因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它除引起胃肠道症状外,还能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结缔组织等疾患,甚至可引起败血症,造成死亡。该菌还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很多国家都已将该菌列为进出口食品的常规检测项目。 临床医生在对胃肠道疾病诊断时很少考虑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检验人员也很少能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由于诊断不及时,容易造成误诊,多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病人很难得到及时、针对性治疗,造成感染慢性化和并发各种合并症,有些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甚至被当作阑尾炎施行手术。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有毒菌株多呈球杆状,无毒株以杆状多见。对营养要求不高,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但较其他肠道杆菌生长缓慢,培养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8,初次培养菌落为光滑型,通过传代接种后菌落可能呈粗糙型。 本菌具有“嗜冷性”,在水中和低温下(4℃)能生长,为肠道中能在4℃生长繁殖的少数细菌之一。因此,食品冷藏保存时,应防止被该菌污染。 野生动物、家畜(猪、狗和猫)、牡蛎和水源中都能分离到本菌,亦可从健康人或患者粪便中分离得到,其传播方式可能与摄入被尿、粪便污染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和接触感染动物等有关。 本菌可产生耐热肠毒素,121℃30分钟不被破坏,对酸碱稳定,pH1~11不失活。肠毒素产生迅速,在25℃下培养12小时,培养基上清液中即有肠毒素产生,24~48小时达高峰。肠毒素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因素。毒力型菌株均有VW抗原(蛋白脂蛋白复合物),为毒力的重要因子,与侵袭力有关,侵袭力可能是耶尔森菌感染肠道表现的病理基础。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电镜照片在CAL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在CIN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革兰氏染色 细菌的防治症状较轻时,本病多为自限性,无需抗菌治疗。宜进行适当隔离,粪便及排泄 物要消毒,以免疾病传播。有失水者及时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对病程较长,有并发症或呈暴发型者,应给予抗菌治疗。本菌对所有氨基糖甙抗生素、 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呋喃唑酮和喹诺酮类等均敏感。 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