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
释义 | 校园概况学校简介 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创办于2000年9月。2004年5月学校完成了新校区的整体搬迁工作新学校位于萧山城区高桥南路,北靠箩婆河,西邻高桥路,环境幽雅,交通便利。这里曾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故里,千年文脉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典文明,而今学校以此为依托,传习文明,将再谱文化之歌。新学校按照浙江省重点中学的标准构建,占地150亩,共投资8000余万元,设计规模50个班级。学校现有班级50个,学生2800余人,教职员工近200人。由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馆、体艺楼等构成,作为一线学习区;还建有中心广场、学习广场和休闲娱乐广场,突出优美、舒适和精致的环境特点,是二线休闲娱乐区;宾馆式的学生公寓、高标准的学生餐厅,宽敞、明亮、整洁,作为三线生活区,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最优越的后勤保障。程控电话交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国标400m环形8跑道塑胶田径运动场等高级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达到全省一流的水平。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有省优秀教师、市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50余人。办学四年来,学校坚持“从严治校,科学管理,走特色教学之路”的方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05年的高考中,文科上线率达到97.48%,理科上线率达到97.79%,文科本科率为47.9%,理科本科率为46.4%,高考重点率、文理科本科率、文理科上线率均位于同类学校第一。逐步形成了严谨、文明、刻苦、向上的优良校风。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杭州市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绿化先进单位、萧山区文明单位等二十六个荣誉。 学校荣誉1.学校被浙江省卫生厅和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健康促进学校银奖和绿化模范单位; 2.学校被杭州市绿化委员会表彰为 “绿化先进单位”; 3.学校被萧山区绿化委员会表彰为 “花园式单位”; 4.学校被杭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表彰为 “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5.学校在2005年被萧山区教育局表彰为 “先进集体”; 6.学校在2005年被萧山区红十字会表彰为 “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7.学校在2003年被萧山区红十字会表彰为 “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 8.学校在2003年被萧山区企事业表彰为 “先进集体”; 9.学校在2002年被萧山区教育局表彰为 “文明单位”; 10.学校在2004年被萧山献血领导小组表彰为 “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11.学校在2003年被萧山区教育局表彰为 “先进基层党组织”; 12.学校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表彰为 “安全文明校园”; 13.学校在2001年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14.学校在2001年被杭州市萧山区表彰为 “卫生先进单位”; 15.学校在2002年被萧山区教育局表彰为 “二十佳领导班子”。 箩婆河文学社1.诞生在箩婆河畔 2004年,十一中迁入新校址,文学社也正式成立,命名为“箩婆河文学社”。文学社的名字来源于依傍在学校的一条小河——箩婆河。箩婆河是以贺知章母亲的名字命名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贺知章遗迹箩婆桥一半在学校校园内,箩婆寺也与校园隔河相望。 箩婆河文学社是萧山十一中直属学校办公室的学校事业性社团,由该校的语文组老师组织管理,社员遍及全校三个年级的许多班级。近年来,箩婆河文学社陆续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校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校内外影响;社团编辑的校刊《箩婆娑影》连续两次获得了萧山区中小学文学期刊评比一等奖,具有极强的感召力。此次的海宁之行是箩婆河文学社策划的又一次大型采风活动,目的是为了增强社员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提高文学社的文学素养。 虽然与某些历史悠久的社团相比,他们显得很年轻,但重要的是他们正行走在路上,迈出了一条开拓创新之路。文学社以校刊《箩婆娑影》杂志、校园小报《箩婆文摘报》为平台,发动全校学生参与到多种主题征文和校本教研等研究性活动当中。借助这一作品展示的平台,他们积极锻造自己的采编队伍,在教师节、春节等节日期间推出节庆专版丰富全校师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引领全校学生的语文学习,推出语文专题专刊。在欣赏书报杂志上那些充满了智慧和启发的优秀作品的同时,社员们的文章也不断见诸报端。翻开校刊《箩婆娑影》,一个个个性绽放的栏目跃入眼帘:有品谈语文的《学海荡桨》、《阅卷纵横》,有清新朝气的《春暖花开》、《清秋采风》,有感悟真情的《亲情世界》、《叶露相依》,有追踪热点的《我看韩剧》、《我谈超女》,也有天马行空的《奇藤异蔓》,更有自己的招牌栏目,令人倍感亲切的《知章故里》。 为了丰富社员的生活,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文学社还开展了许多校外采风活动,绍兴、四明山、乌镇、南京、西溪、桐庐、湘湖等都留下了社员们的足迹。考虑到文学社平日的社员联谊活动较少,他们又组织社员开展才艺展示、诗文朗诵比赛、读书活动、招收新社员面试、演讲比赛、话题作文大赛、书籍捐赠活动、感恩书信活动、专题讲座等一系列校内大型活动,展现社员们多方面的才能。校首届金秋话题作文竞赛一拉开帷幕,就吸引了全校223名同学的积极参与。在才艺展示活动中,社员们自编自演了小品、话剧、歌舞等精彩节目,极大地激发了社员们的参与热情。自此,每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文学社都举行社员才艺展示暨老社员欢送文艺晚会。就这样,伴随着活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文学社也在一点一滴地成长着。 2.研究在箩婆河畔 枕着箩婆河,耳边回响着乡贤贺知章留给人们的思念,如何运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区域文化资源一直是文学社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文学社深入而富有创意地开展了箩婆河文化研究,围绕贺知章展开了全面的解读和研究。他们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组建了知章古迹考证、知章诗歌、知章书法、知章官场生活、知章孝文化等多个研究小组,涵盖了贺知章生平、创作和贡献的全部,为学生了解、理解、传承、推广贺知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而在发挥学生潜能方面提供了各种机会和舞台,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展示。 与此同时,同学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到档案室、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有关的史志、文章的记载,走访有关贺知章的遗迹,挖掘贺知章的典型事件,体会贺知章其人、其事、其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调动了学生在这些学科中学到的多重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研究小组,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课题的深入得以逐渐增长和发展。经论证,社员们提出了《筹建“贺知章公园”的可行性报告》,与区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他们从贺知章的孝文化研究出发,向全校学生提出倡议: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他们从贺知章的诗歌研究出发,举行了红五月诗歌朗诵比赛;他们从贺知章的书法研究出发,举办了九月知章杯书法比赛。他们还从贺知章研究入手,继而发动“文化远足”活动。这些来自学生、贴近生活、走向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在认知、情感、人格生成、动作技能、人际技能等领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2007年,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在十一中成功举行,屠立勇老师带领社员们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箩婆河文化”研究成果。开放的教学模式、丰富的图文资料、厚实的实践成果、愉悦的师生关系给全体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屠老师的箩婆河文化研究成果《让文化的河流永远流淌》也获得了杭州市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论文一等奖,收入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论文集,并被上海《黄浦教育》转载。 箩婆河文学社深入而富有创意地开展箩婆河文化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社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形式,不仅丰富了课程内涵,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活跃了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今,以箩婆河文化为切入点,以箩婆河文学社活动为载体的贺知章研究已成为学校的一种品牌,并越来越为兄弟学校和有关人士所关注。 3.收获在箩婆河畔 4年过去了,文学社和社员们一起迎来了丰收。他们已出版了8期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校刊,在两年一度的区级文学期刊评比中两次获得了中学组一等奖,“箩婆娑影”主题网站获得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网站评选二等奖。2005年,文学社在首届浙江省暨杭州市中学校园文学PK大赛中获得团体优秀组织奖,社长吴利刚同学凭借出色的发挥获得比赛的个人最高奖项“校园文学青春写手奖”。因为在大赛中成绩突出,十一中文学社如今已成为浙江省文学社团联盟成员。 在文学社的活动中,历届社员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搜集、整理、调查、分析、社交、写作等各种学习能力。现任箩婆河文学社的副社长俞超丹自两年前加入文学社后,便开始将自己对文字单纯的钟爱转化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在社团活动中,他不断历练自己:在去各地采风的过程中学习什么是谦让;在图书馆一起阅读时懂得什么是大家;在光影跳跃的屏幕上了解什么是感动。在文学社的培养下,校刊上不断出现他的名字,他还获得了杭州市校园文学青春写手奖,并有幸成为了杭州市少年文学院院士之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