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者:万小艳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3月1日) 平装: 275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7513001316, 9787513001311 条形码: 9787513001311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6.8 x 2 cm ; 381 g 内容简介《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秭归杨林桥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实践探索》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全球视野下的乡村治理为参照,通过对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模式的五年调查研究,以及国内外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经验的比较,拓展了杨林桥社区建设模式的意义。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以乡村治理为主题,概述了全球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第二篇以杨林桥模式为主题,考察了中国乡村治理的经典个案;第三篇以社区建设为主题,探索了杨林桥乡村治理的模式创新;第四篇以总结国内外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经验为主题,探索了全球及国内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并客观分析了杨林桥模式的经验及贡献,力图为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提供理论和实践参照。 农村社区建设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值得研究的亮点是以社区理事会为特色的乡村组织和功能建设。杨林桥的社区理事会不是作为乡级行政机构出现的,而是村民自治的体制外组织,这在乡村的治理结构中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社区理事会这种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为农村社区各项功能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社会组织载体,它充分整合了农村资源、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产业化经营、调动了农村各方的积极性、挖掘了农村的内部潜力,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目录前言:杨林桥模式解读/1 第一篇 乡村治理:全球视阈下的新农村建设 第一章 “治理”:全球视阈下的发展模式概述/3 第一节 “治理”的内涵/4 第二节 “治理”兴起的背景分析/10 第三节 “治理”模式的意义与反思/14 第二章 乡村治理:全球治理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5 第一节 “乡村治理”的内涵/15 第二节 “乡村治理”兴起的背景分析/18 第三节 “乡村治理”的意义/20 第三章 全球乡村治理案例评介/21 第一节 印度喀拉拉科学民众运动和“潘查亚特制”/21 第二节 美国阿拉斯加州乡村治理方案/30 第三节 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32 第四节 欧盟乡村治理的“新价值”模式/34 第五节 法国“一体化农业”为主导的乡村建设/36 第六节 韩国“新村运动”/39 第四章 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记忆/42 第一节 “知行合一”的古代乡村治理/42 第二节 20世纪的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44 第三节 中国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反思/59 第二篇 杨林桥模式:中国乡村治理个案考察 第一章 聚光灯下的杨林桥/65 第二章 进入途径和调查方法/71 第一节 四进四出杨林桥/71 第二节 调查方法/71 第三章 杨林桥改革5年纪实/75 第一节 改革背景/75 第二节 改革过程/84 第三篇 以社区为载体:杨林桥乡村治理模式创新 第一章 社区治理结构新变化/121 第一节 社区理事会:农村新型自治单元素描/121 第二节 村委会职能:从管理到服务/133 第三节 全国第一个农村社区理事长和他的社区工作/139 第四节 社区理事会的工作与老百姓的口碑/146 第二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时俱进/151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架构创新/151 第二节 专业党支部和功能党小组建设/156 第三章 社区治理与经济发展新面貌/163 第一节 能人工程:先富起来带后富/163 第二节 调整产业结构:组织起来创市场/170 第四章 社区治理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气象/176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大伙的事儿大伙办/176 第二节 社区理事会救灾安民/186 第三节 社会治安:纠纷案件“零”控管/191 第四节 文化娱乐:一个老人的回忆与感慨/196 第五节 扶贫帮弱,和谐共生/200 第四篇 借鉴典型经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章 全球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借鉴/209 第一节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验/209 第二节 欧盟支持农村发展政策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214 第三节 日本的“造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218 第四节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225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33 第一节 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33 第二节 东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37 第三节 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42 第四节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250 第三章 杨林桥模式的经验与贡献/257 第一节 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声音,/257 第二节 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262 第三节 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上水平/268 后记/274 序言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之后.2 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似乎在向全世界发出一种信号:中国又一次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建设工程。 中国给人一个非常明显的印象是拥有广袤的乡村地区,并且,乡村给人的显著印象是贫瘠且落后。1949年以来,指令性经济控制下建构的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出现了中国现代化的瓶颈——三农问题。关于三农问题的实质各有说法,从结构的角度看,三农问题是在高新技术冲击下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的混乱、权威的真空和秩序的失范问题。乡村是中国的自治单位,村民自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产物。村,并非国家政权体系的一级,村长是由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里拥有对财政、人事和资源的自主支配权;而国家通过村委会和最基层的农民进行沟通。大多数的研究都将乡村治理结构抽象地划分为“国家一社会”的二元结构,两者相互博弈,尤其表现为国家政权如何对乡村基层的渗透与扩张,同时乡村基层自治单位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与国家竞争的。 然而,村民自治仍然是体制内的概念。中国的农户是分散的、以小农意识为主导的群体。二十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后果之一便是加强了这种小农意识,农民的可动员性每况愈下。基层的村干部会无奈地发现:想要动员召开一次村民大会,需要花费他们多少苦口婆心;调节一次村民纠纷,需要多少精神和体力;落实一项生产或农技指导是多么的不容易。村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合法性有时低落到了十分可怜的地步。而另一方面,国家政权的官治色彩却在步步侵蚀和逼近乡村。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