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达喇明安姓
释义

达喇明安姓,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鄂嫩果尔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源于蒙古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族白元光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达喇明安氏,亦称达喇穆氏,在文献《台北县氏族略》中记载,达喇明安氏是由唐朝时期西突厥族白元光部系演变而来。

达喇明安[达喇明安、达喇穆,读音作dá lā míng ān(ㄉㄚˊ ㄌㄚ ㄇㄧㄥˊ ㄢ),满语为Dalaminan Hala] 《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一.姓氏渊源:

达喇明安氏族世居鄂嫩果尔(斡难河,今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蒙古鄂嫩河流域)、嫩江、海拉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laminan Hala,汉义“背后”。

蒙古族、满族达喇明安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达氏、安氏、明氏、穆氏等。

二.郡望:

海拉尔:海拉尔的名称是因河而来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是一座清政府戍边的军事重镇。因坐落在呼伦贝尔草原而被称为呼伦贝尔城,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定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为捍卫一千公里长的中俄边界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呼伦贝尔城所处的地埋位置,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齐齐哈尔、黑山头、古北口、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阿尔山、吉拉林等数条可通车马的道路。当年草原上盛况空前的甘珠尔庙会就是依靠这些古道畅通而促成的。公元二十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俄、日、德、美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这里进入新的商贸发展时期,在呼伦贝尔城外开辟了贸易市场。1907年被正式辟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商埠。因修筑东清铁路建立车站时,定名为“海浪”站,是海拉尔的译音,后来新街开发,海拉尔站的知名度渐渐提高,“呼伦贝尔城”的名称被取而代之。海拉尔河在《辽史》中写作“海勒儿”,《元史》重称“海喇儿河”,后来也汉译“海兰儿河”、“合泐里”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长期以来有四种说法比较流行:第一种最流行的是“野韭菜”的意思,考证者还用《蒙汉辞典》来作证,说“哈利亚尔”是野韭菜生长的地方,这里有大片的野韭菜,这条河也就叫海拉尔了。第二种说法是“流下来的水”之意,持这一观点的人用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一文为依据,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第三种说法是“桃花水”之意,这与前一种说法大致相似,只是更进一步,他们认为蒙语的”融化”、“融雪”也语音为“海勒”,春天大兴安岭西坡冰雪消融,其水汇成河——海勒,故得“桃花水”之意的河名了。第四种说法是“黑色”之意,但其解释是海拉尔河两岸牧草繁茂,呈深绿色,远远望去,与蓝天、白云、绿地之间有如黑绿色飘带,所以也称之为墨色之意。这四种说法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尤其第四种说法更接近事实,但又都没有说准其真正含义。道理很简单,这种河流的名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见于史册。当时这里的主人是原始蒙古人,古代人为河流、山脉起名不会去认真引经据典,更不能查阅后人的名著,他们都是根据一般特征而名之。如黄河,就是用水色黄而称之;嫩江,就因其水清而呼之;黑龙江就是因其在黑土地中孕育,形成滚滚黑色大水而命之。我们的海拉尔河,也是因其水色黑而被持原始蒙古语的先民命名为海拉尔。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全长七百多公里,流入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是黑龙江的主要源头之一。海拉尔河牙克石以上地段,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良好,水流较急,河水较清,当河水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以后,开始放慢了流速,平坦的大草原使河道迂回曲折,河水漫溢扩散,渗透增加,旁蚀力增强。尤其到与伊敏河汇合处以下,也就是现海拉尔市区后,地势开阔平坦,河草茂密深绿,芦苇荡片片相连,河水连起一串串水泡、湖泊,河道流速每秒钟只能走几公分的距离,常年泡在水中的苇根水草、腐殖物把水染的更黑,就连生长在这里的鲇鱼、鲫鱼都是黑色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原始蒙古人,见到这条黑如墨的水,自然“海拉尔”的河名就产生了。海拉尔河是条母亲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三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当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的古人类被考古界称为“扎赉诺尔人”。自公元1934年以来,在扎赉诺尔煤矿先后发现古人类化石已有二十多个。虽然目前在海拉尔市境内尚未出土古人类化石,但扎赉诺尔人在这里活动是无疑的。不仅是因为海拉尔河与达赉湖相连,按着人类生活规律应同属一个活动范围,而且也有考古证据能说明,那时,在人类社会分期属于旧石器晚期,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与没有灭绝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等古生物共存,而且人类以此为捕猎对象。在海拉尔地区,无论是北山、东山取土场,都发现大量的此类古生物化石。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黑龙江博物馆就在这里征集发掘大批古生物化石,现在黑龙江博物馆展出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化石很多是海拉尔市出土的。1985年,在东山取土场,又发现零散的猛犸象化石,考古人员就曾在一块化石上发现人类砍砸的痕迹,充分证明这里在旧石器时期就是古人类活动的地方。进入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海拉尔地区气候、地貌与生物群同现在基本相似,人类也走进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考古学中,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间,有一个中石器时代,目前考古界都把海拉尔西山(松山)细石器作为中石器时代的代表,也就是在距今六千~一万年间,在海拉尔活动着一支使用细石器、走向文明时代的原始人类。他们手持石制工具,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拚博,过着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创造出中石器文化。当中原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海拉尔的原始人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哈克文化。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礼器玉器出现了,生产力发展了,先进技术推广了,复合工具应用了,文明出现了,而且将细石器发展到了顶峰。进入历史时期以来,海拉尔市同呼伦贝尔一样,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在中国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海拉尔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已见于史籍,他们的名字是东胡。那时,在中国北方草原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被中原称为匈奴,史书简称其为“胡”。而其北,在大、小兴安岭,乃至外兴安岭,存在一个比匈奴还强大的狩猎、游牧民族,因在匈奴东,被称作为“东胡”。秦汉之际,北方草原战火纷飞,匈奴不仅和汉朝兵戎相见,也和东邻的东胡刀枪相击,而东胡被匈奴打散的一支鲜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孕育下形成、发展、强大,占据匈奴故地,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海拉尔地区,就留下鲜卑人的遗迹——谢尔塔拉鲜卑古墓群。东汉末年,鲜卑人经过南征北战,吞并五胡十六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北魏王朝。鲜卑南迁的留守部队,再去中原晋见虽然是本族的,但已是中国的天子时,就以“室韦”的名称被记入史册。“室韦”与“鲜卑”是同音异释之音,都属蒙古语,是“森林中的人”之意,与“喜桂”、“喜桂图”等译音一致。今天,在额尔古纳市的原始森林中,也有“室韦”的地名。在北魏、隋、唐之际,中原就把居住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的狩猎、游牧民族都称作为“室韦”。最近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谢尔塔拉发现了室韦古墓群,就雄辩地说明室韦及其后裔蒙古,都曾是海拉尔地区的主人。公元916年,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政权,海拉尔地区全部为辽国占据。辽国在这里设乌古敌烈统军司,契丹人在海拉尔河流域建立了边防城池。这里是契丹人统治下北方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在海拉尔东山、谢尔塔拉镇、哈克镇等许多遗址都发现辽代遗迹。公元1202年秋天,蒙古族英雄铁木真打败了塔塔尔人,尽掠其部众,占领了海拉尔河流域,统一了呼伦贝尔草原,并以此为休养生息据点,仅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东到西统一蒙古高原大业.被各部族拥立为成吉思汗。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和文化的,并在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上也有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他们南征北战,服了欧亚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随后又统一了中国。元朝灭亡后,战乱使呼伦贝尔草原的游牧民族又过着动荡不定的原始游牧生活。至后金兴起,这里的蒙古各部陆续臣属清朝,女真人为利用蒙古人对明朝的反抗情绪,先后把居住在这里的勇敢善战的蒙古人迁到乌兰察布草原。这期间呼伦贝尔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等游牧和狩猎者活动的区域。就在这时,沙皇俄国侵略魔爪伸向呼伦贝尔地区。清朝雍正年间,针对沙俄的侵略行径,清政府开始注重边防建设,在呼伦贝尔境内设十二处卡伦,并迁大兴安岭东麓布特哈八旗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巴尔虎,到岭西呼伦贝尔地区戍边。从此,呼伦贝尔地区进入了人丁日益增多的历史新时期,在今海拉尔市正阳街一带修筑了“呼伦贝尔城”。从此,现在的海拉尔市成为呼伦贝尔的商贸、交通、政治、文化的中心,被誉为“草原明珠”。二十世纪初,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在呼伦贝尔旁建一车站,因临海拉尔河而定名“海浪”站,即海拉尔的译音,靠近车站处为新街,随着商埠的开发,海拉尔的知名度提高,旧街“呼伦贝尔城”被新街“海拉尔”取而代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6: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