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陷落的电影江湖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者:黄文杰 ISBN: 9787020075072 页数: 342 定价: 25.0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9-08 内容简介在进入新世纪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华语电影的形貌及内涵,乃至产业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迁。本书即以新世纪华语电影为主要论述对象,剖析了两岸三地当下较有影响的、不同类型的数十位华语电影导演在新时期的创作轨迹及电影成就,并分别就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影片的得失作详细讲解,做到点面结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本书摒弃八卦,杜绝煽情,拒斥炒作,抵制偏见,但有客观立场,有个人坚持,有信仰支点,有独立品格。作者秉持公正理性的态度,以平和流丽的文字,表达他的诚实、辛辣和胆魄。这是一本不甘流俗的书,也是一本“想说出自己观点的书”。 作者简介黄文杰,从事一份为人作嫁的工作,曾责编出版近百种图书;也因“痴爱电影而写作”,曾在《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电影论文、影评。 各方评价选摘毛尖:《为了不陷落》(载香港《信报》专栏“上海通信”,2009年12月23日) 黄文杰把他七八年来发在不同媒体上的影评集合起来,出版了《陷落的电影江湖》。他在饭桌上把书送给我,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他如此年轻清秀,让我有些意外,因为印象中他的文章沉稳老练,常常还有高屋建瓴的意思,比如分析完徐克的电影,他会对徐克提出期望。 很认真地把文杰的书从头到尾看了遍,我几乎有点百感交集。 这本书分两辑,大陆和港台,作者分析了这些年进入他视野的电影和导演,虽然算不上断代史,但作者的野心还是大的,书中所附人名和电影索引即是证明,不是倚老卖老,我也写些影评,圈中不少朋友也写影评,但几乎没人会费心去做这样的索引。那很辛苦。 但文杰做了,而且,他的语言风格也表达了这方面的努力,周黎明、李洋的序和文杰自己的后记都提到了行文风格。不过,无论周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影评传统和文风”,李说他“能把雅俗的力量控制得恰到好处”,还是作者自谦这是因为大学时代受的新闻学训练,“潜移默化认可发表意见应客观公正”,在我看来,这种写法,更是一种电影史的写作方式,就像索引一样是为“永远”准备的。 一点不夸张,这种写法深深感动我,尤其作者还如此年轻。在我看来,这是电影和影评的最佳关系,把个人偏见和火气藏起来,以一个“标准观众”来看电影,刚开始写影评的时候,学院派也是这么教导我们的。但我的问题在于,这些年的中国电影,一枪两枪三枪,毫不手软地朝我们的电影良心开枪,这个时候,尖叫甚至以暴易暴,是不是也很应该? 《陷落的电影江湖》中,文杰有意或无心地回避了这个问题,他绕开了那些“非常之坏”的电影,藉此,他保留了他特别中肯和客观的语气,而透过这种语气,他也有效地打开了重新想象和批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空间。不过,我担心的是,文杰的这种电影写作,会越来越艰难,尤其在今年一部更比一部“杯具”的贺岁片上映后。 多么怅惋,我们有最好的影评作者,但我们没什么好电影。本质上,文杰的写作是为了中国电影不陷落,但在唱挽歌的时候,我有时会有闻一多的心情,索性加速它的速朽,说不定能换来新时代。但文杰不忍,为此,赞美他。 周黎明:《电影江湖的老练看官》(载《南方都市报》2009年9月20日) 华语电影诞生至今,出产了约两万部故事片,其中一半是香港制造。在我看来,1949年前的华语电影,其“首都”在上海;之后,转移到香港。由于政治原因,形成花开三朵各表一枝的局面,这对于市场经营无异于“军阀割据”,但回头看,坏事未必不包含着好事。文化讲求的是差异性,如果全中国只有同样的一类影片,如同全世界只有好莱坞一种样式,绝对不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诚然,两岸三地这三朵电影之花向来都在互传花粉,香港的商业电影一向长驱直入台湾市场,香港的左派电影在内地也有特殊的地位(除了“文革”十年)。到上世纪末,政治的开明加之经济的融合,造成华语电影的“籍贯”日趋模糊。而制度性拆除过去半个世纪的人为障碍,应从2003年“非典”间接引发的CEPA算起,从此,香港电影不再被当作进口片了。对于开拓市场,这绝对是正确的决策,但从文化角度来讲,或许这是香港电影寿终正寝的开始。如果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作为商品的两岸三地电影早已为作为文化的华语电影铺平了道路。如今,上海题材的影片多半由台湾明星主演,港片中冒出越来越多的内地花瓶,甚至连保守的北京影人也毫不犹豫在京腔京味中掺入港台腔,并且不再傲慢地展览自己的纯正皇城根血统。 一个华语电影的新时代来到了。别看方言在银幕上大行其道,稍有规模的制作均把区域性当作局限,转而追求一种始皇帝似的大中华版图。(对于《无极》来说,大中华梦想更进一步升级为亚细亚梦想;而《魔比斯环》野心更大,妄想全球通吃。结果是,梦想逼死现实。) 《陷落的电影江湖》的焦点,正是分久必合的转捩点上的华语电影——从台湾新电影的辉煌,到港片不可逆转的衰落,从本土大片的招摇,到小众文艺片的真诚。这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关键的时期,套用一句俗语,它正从“内部整合”过渡到“跟世界接轨”。每一代人都被告知,过往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我可以毫不脸红地说,对于华语电影而言,现在才是真正的大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当然,谁是英雄谁在装逼,历史才是最好的判官。我们现在写影评,跟电影的距离依然太近,但黄文杰的这本书已试图往远的方向跨一步。他有这个条件,因为他站在“三朵花”的枝头,而不仅仅从内地/大陆的单一视角。他对港台电影了解之透彻,在内地影评人中绝对属于罕见现象。比如,他能在香港的商业或艺术电影中,看到时代的隐喻,尤其是港人身份的焦虑及对前途的焦灼。那些政治寓意如同一门外语,若不在香港的语境中往往会视若罔闻。老一辈精通含沙射影艺术的,估计都不熟悉香港及其电影;年轻一代有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对于戴着镣铐跳舞的表达艺术失去了(甚至可以说是被剥夺了)欣赏能力。有时我瞎想,整个内地是否只有两个人能看懂某些港片的潜台词,一个是黄文杰,另一个是北京的审片官,不然杜琪峰的作品怎会屡屡享受司马迁待遇呢? 还有一点,黄文杰有老派港台影评家的风范,这在内地/大陆也是不多见的。阅读他的影评,脑子里不由自主会出现焦雄屏、石琪、梁良等大家的影子。在这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时代,写一篇文笔俏皮、观点极端的影评太容易了,再不行就发表一个字影评“顶”或“操”。反观传统的影评,反而显得弥足珍贵。其实,港台的正统影评在我们这儿并没有深厚的传统,那是一种特殊的影评传统和文风,浸淫着学术涵养,但又不卖弄学术姿态,倚靠系统而广博的观片经验,但最终落实到尖锐的洞察力和个人化的真知灼见,属于真正的深入浅出。电影有电影的江湖,影评有影评的江湖。黄文杰的影评是跨越草根和象牙塔的一座桥梁,它告诉人们,民间影评也可以是训练有素的,同时,它也预示着,学术影评不一定得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教师爷模样。 我在编写《华语片碟中碟》时,曾请教专家,究竟哪部中国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的次数最多,答案是不确定的,但可能性最大的是《聊斋》。联想到2008年的卖座影片《画皮》,真的难以辨别究竟是不是港片,甚至是不是鬼片都说不定。华语电影大融合以来,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旧的界定不适用了,旧的标准可能也像时装一样年年更新,电影更大了,更气派了,观众更多了,但电影的前途究竟在哪里,恐怕任何业者都答不上来。纵使你能像孙悟空那么多变,也比不过科技的日新月异。从这个角度看,我深感华语电影人或多或少是在末日狂欢,跟世纪末的好莱坞似的,一方面担心灾难降临,另一方面借助对灾难的恐惧来赚钱。但这些电影当中,有多少能沉淀下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呢?同理,对华语电影的观照,也是一片喧嚣,跟菜市场似的。当然,热闹不是坏事,但浮华过后,会不会萧瑟呢?哪些是真正的大师,哪些是努力争取但功力稍欠的准大师,哪些是迷惑众人的伪大师,哪些是标新立异的反大师,哪些是歪打正着的运气大师,个人有个人的评判,而我相信,黄文杰提供了一种有启发意义的视角。 李洋:《回首那些熟悉而陌生的中国电影》(大旗虎皮,载《广州日报》2010年1月9日) 法国影评人、导演帕斯卡尔·鲍尼泽尔有个论断,说一个影评人最难评论的就是他自己身边的影片,因为江湖太小,距离太近。《陷落的电影江湖》谈论的是广义上的中国电影,视野涵盖香港和台湾,也就是说,那些距离我们特别近的影片。但在这本书中,我没看到这种“言说的困难”,作者会先把你拉得很近很近,感觉片中的人物就站在你眼前,之后,他再把你推开很远很远,在一个足够客观的位置上释放他的观点。读这样的文章,靠近时能听到笔者的呼吸,远离时能读到让人头皮发紧的论断。本书的风格介于敏感的激情和豁达的稳重之间,特别适合对电影感兴趣的青年人阅读,年轻容易浮躁,而这些文字能让人在浮躁中安静下来,仔细回味那些影片,深入想想那些貌似熟悉、其实陌生的国产电影。 由于我生活在国外,黄文杰看过的国产影片数量远远超过我,很多他评论的中国影片我都没看过,所以我没有置喙的资格。但在这种情况下读这本书,恰恰应了他的一句话:如果对影片一无所知,反而是读这些文章的福气。他首先是一个胸怀敞开的虔诚观众,他对每部影片都有介入式的体验,这在学院派评论家那里是找不到的,我真的感觉他在一字一句地读那些影片,然后一字一句地写下感受,国产电影应该为有这样的观众和影评人而感到欣慰,有这样的人,电影江湖谈何陷落? 系统讨论中国当代电影的书并不多,而本书的观点绝对是值得重视的,它虽然不是纲目化的系统史书,但却充满诚实和胆魄。在中国影评这个江湖,充满了功利机巧的快餐文字和知识分子们的俗见,这些俗见漫天飞舞,干扰我们对一部影片的评价。而这本书让我见识了黄文杰不避俗见的中正,哪怕是知识界的偏见和媒体众口一词的批评,都无法影响他对影片的判断。读一读他评张艺谋、陈凯歌、侯孝贤和顾长卫吧,在他温顺、流畅的文字的背后,隐蔽着一张固执、坚定的面孔,这个面孔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掷地有声。 如果你只是想多了解一点影片内幕和明星秘闻,那么请你离开。这不是一本腻八卦的书。八卦在这本书中只有一个价值:必须尊重电影。在今天,人们把电影与记者们追风的八卦绯闻炒作腻在一起,消解了电影艺术的尊严。 这本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文章是关于贾樟柯的,黄文杰关于贾樟柯的评述也是他对中国现实的思索,这让这本关于电影的书有了信仰的支点。贾樟柯电影中现实的“变化”和个人的“不适应”,适用我们每个人,无论在上海,还是巴黎。电影只是我们思考现实的镜子。对中国现实的不断拷问,让我看到一个影评作者的回归:只有对现实感到无奈和无助的人,才会诗意地栖居于电影,而最终通过电影,他又回到了无边的现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