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存在主义戏剧 |
释义 |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40年代,尤其在战后发展到顶峰。存在主义戏剧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广泛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学说。这一学说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但又并不具备理性的基础;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孤独而没有意义。存在主义哲学迎合了战后西方人悲观厌世、抑郁苦闷的精神状态,而存在主义戏剧正是传播这种哲学的有力手段。 代表作家存在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是J.-P.萨特(1905~1980)和A.加缪(1913~1960)。萨特的剧作有《群蝇》(1943)、《密室》(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肮脏的手》(1948)和《恭顺的妓女》(1947)等。他笔下的人物都面对多种选择,不得不重新估价其人生观,创造新的生活准则。萨特力图使人们看到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将个人的道德观念置于对社会和政治的忠诚之上。加缪在存在主义戏剧家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他的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者》(1949)等。加缪强调世界的荒诞性,提倡人的“反抗”。他对戏剧的特殊贡献来自他的论文《西叙福斯的神话》,文中对“荒诞”一词的定义,为以后的荒诞派戏剧张本。加缪拒绝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但他的结论和萨特是一致的。 尽管萨特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非理性的,但他们的戏剧保持了传统的形式,具有比较完整的人物、情节,结构是用理性的手法来表现非理性的内容,这为以后的荒诞派戏剧所不取,但是存在主义戏剧在哲学思想上为荒诞派戏剧作了准备。 存在主义戏剧从60年代起减弱了势头,但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戏剧作品还有相当广泛的观众。 (费春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