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仙霞寺 |
释义 | 百科名片仙霞寺又名丹霞寺,“山峦重重环绕,水流曲曲迂回,松竹丛茂,佛殿高耸,实为南阳之古迹,南召之胜地是也。” 简介仙霞寺位于河南省南召县东北部,留山镇北五公里处。因后山前岭土质红色,建寺初取名红霞寺、仙霞寺,后更名为丹霞寺,因“每日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故名,是豫西南地区现存三大千年古刹之一,与淅川香严寺、镇平菩提寺齐名。整个寺庙座北向南,后靠蟒垛山,左邻青龙山,右依白虎山,附近有红蜘蛛山,远处有档子山作屏障、玲珑山相照应,气势雄伟而幽静。九龙河自寺前蜿蜒流过,环境优美青秀,是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庙之首,豫南禅宗圣地。周围的寺庙环境,风景如画,山环水绕,人文自然融于一体。 变迁唐长庆四年,天然禅师于此建寺。自天然禅师在此开创僧寺,至北宋崇宁四年,禅僧德淳又将寺院翻新增高,且购置田产,据山占水,日渐兴盛。元朝末年,因遭兵乱,被焚殆尽。明朝永乐十一年禅僧谭宽,又在寺院的废墟上修建庙宇一间。明正统元年自然禅师又竭力筹划重修。明嘉靖二年僧性寿又加以扩建,丹霞寺得到了中兴,面貌焕然一新。"南北营殿,东西构堂,中则巍然耸出山巅,又塑三大佛像和十八尊罗汉。昔之漫延荆榛今则巍巍殿宇,临之者悚敬,游之者畅怀。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兵乱迭起,寺院再次被毁。清初,流散各地的僧人,相继归来,寺里的砥中和尚,披荆斩棘,清理遗址,重修寺院。接着静庵、冕珠二和尚继其志,焚香修道,竭力劝助,经过重修,庙宇更加辉煌。寺院内外古木参天,翠柏成荫,郁郁葱葱,景色宜人,被列为南阳八大景观观之一,仙霞寺从此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僧众和寺产都大大增加,在豫西南佛教事业中的影响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清光绪皇帝赐给了“万岁牌”一面。民间至今流传着“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说。 格局仙霞寺现存殿宇为清代建筑。全寺占地面积达50余亩,有殿堂房舍140多间。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伽兰殿、大雄宝殿、毗芦殿、藏经楼、方丈室、后祖堂。两侧有石狮、廊房、膳女院等。其布局严谨合理,错落有致。寺内有直径两米多的大牛皮鼓一面,古钟一座,钟声能传十里之遥;两座高两米的石狮分立山门两旁,底座上分别镌刻着“丹霞禅寺”和“十方丛林”八个大字;近旁有两棵古老的白果树,植于门前两侧,高约数丈,径粗三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寺旁有柏、栗树两株,分翼并长,粗数抱,高数丈,参天入云,树下一丛葡萄架,盘绕在两树之间,俗有“百(柏)里(栗)葡萄架”之称;寺院西南面400米处,有一片面积达几十亩的古柏林,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丛林深处,为历代禅僧之墓葬地。现存元代砖塔八座,清代石塔四座。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寺,有严格的佛规、戒律和完整的组织系统,及周祥的佛事礼仪,因之影响深远。民国初年,全国高僧曾云集于此,举行过一次历时达一月之久的盛大受戒仪式。 地貌仙霞天然禅师曾留下“慧林寺烧木佛”、“横卧洛阳天津桥”等脍炙人口的禅宗公案。唐代诗人綦毋潜写有《送天然禅师入丹霞寺》诗篇。丹霞天然禅师选中丹霞寺为布法道场,除了丹霞山幽隐奇幻、险峻秀丽的风光外,更主要的是丹霞山一种奇特地貌吸引了他。这里“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这种地貌就是现在的地貌学中的“丹霞地貌”。这种丹崖赤壁颇具特色的地貌极具观赏价值。其自然风光可与喀斯特地貌相媲美,某些方面更胜于一筹。因“丹霞地貌”起源于南召的丹霞寺,故地质地貌专家们把南召的丹霞寺称为 “丹霞始祖”。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丹霞寺考察观光,使丹霞山水和丹霞寺名播海内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