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崔杼弑其君 |
释义 | 崔杼弑其君 《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原文(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 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 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 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 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翻译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崔武子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为他娶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经常到崔家去,把崔武子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齐庄公说:“不用崔武子的帽子,难道就没有帽子了?”崔武子由此怀恨齐庄公,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武子想要杀死齐庄公来讨好晋国,而又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为崔武子找机会杀死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与崔杼订立契约,也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边,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手下人说:“逃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走?”手上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用他的地位,来凌驾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是为了他的俸禄?应当保护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也就是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那么也就是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除非是他的私宠吗,其他人谁敢去做为他而死或随他逃亡的事情呢?而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哪能为他而死?哪里能为他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开了大门,晏子进去,头枕着齐庄公尸体的大腿哭,起来,依礼数跳跃三次以表哀悼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人们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依附崔氏、庆氏的—”晏子向天叹气说:“婴如果不依附忠君利国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武子杀死了太史。他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②独吾君也乎哉? ③吾罪也乎哉? ④非其私昵。 ⑤民之望也。 2、变式句: (1)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欲弑公以说于晋。 ②莒子朝于齐。 ③请自刃于庙。 ④近于公宫。 ⑤盟国人于大宫。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①君死,安归? ②将庸何归? (3)加助词“是”,让非代词宾语前置句。 ①社稷是主。 ②社稷是养。 ③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4)宾语后置句。 ①且人有君而弑之。 5,实词 1、臣:名作动,作臣子,当家臣。例:东郭偃臣崔武子。 2、御:为……驾车,给……驾车。动词的为动用法。例:偃御武子以吊焉。 3、吊:吊唁,慰问死者的家属。 4、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漂亮。例:(崔武子)见棠而美之。 5、如:前往,到……去。动词。例:(庄公)骤如崔氏。 6、鞭:名作动,用鞭子抽打。例:公鞭侍人贾举。 7、近:亲近,动词。例: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 8、间: ①窥伺,动词。例:(贾举)乃为崔子间公。 ②机会,名词。例:(崔武子)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③乘机,副词。例: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 9、故:名词,缘故。例:莒为且于之役故。 10、朝:动词,朝拜。例:莒子朝于齐。 11、飨:宴请。例:(庄公)飨诸北郭。 12、问:问候,慰问。例:乙亥,(庄)公问崔子。 13、室:内室,闺房。例:姜入于室。 14、止:使……停止,阻止。例:侍人贾举止从者而入。 15、逾:跨过,跳过。例:公逾墙。 16、君:名作动,拥立国君。例:且人有君而弑之。 17、舍:放,放过。例:舍之,得民。 18、立:拥立(新君)。例:崔杼立而相之。 19、相:名作动,作国相。例:崔杼立而相之。 20、盟:结盟。动词。例: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21、书:记录,记载。例:①太史书曰……②其弟又书。③闻既书矣。 22、执:拿,带着。动词。例:(南史氏)执简以往。 6.虚词: 1、其 (1)代词,第三人称。 A、作定语。例: ①其人曰:“死乎?”②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③崔杼弑其君。④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B、作小主语。例: ⑤又以其间伐晋也。 (2)作指示代词:那。例: ⑥岂为其口实? (3)作语气副词,作反诘。例: ⑦不为崔子,其无冠乎? 2 、之 (1)结助。 A、的,定语标志。例: ①齐棠之妻,东郭偃之姊也。②以崔子之冠赐人。③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④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B、用于主谓间,取消其独立性。例:①民之望也。②叔权宣伯之在齐也。 (2)代词。 A、人称代词,作宾语。例: 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②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③公逾墙,又射之……遂弑之。④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君为社稷亡,则亡之。⑤且人有君而弑之。⑥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⑦必杀之! B、指示代词,这。例: ①莒为且于之役故。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3、而 连词: A、表承接关系。例: ①见棠姜而美之。②公登台而请。③三踊而出。④枕尸股而哭。⑤门启而入。 B、表转折关系。例: ①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②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③且人有君而弑之。 C、表修限关系。例: ①公拊楹而歌。 D、表选择关系。例: ①若为已死而为已亡。 E、表结果,致使,导致。例: ①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F、表并列关系。例: ①吾焉得死亡,而焉得亡之? G、表递进关系。例: ①崔杼立而相之。 4、是 结构助词,助非代词宾语前置。例: ①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②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