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席奥多·泽尔丁 |
释义 | 2007年3月,被誉为”21世纪对人类未来影响最大的40个思想家”之一的席奥多·泽尔丁(Thedore Zeldin)教授在著作《情感的历史》的中文版序言里写道: “每个人都有通过世界理解自己的愿望,这个陌生的世界就是面前的陌生人。寻找更诚恳、更亲密和更平等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而主要的工具就是交谈。”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个完全陌生的人面对着面,一份名叫“MUSE”的谈话清单摆在他们面前。省掉无味的寒暄和客套话,,两人的思维直接跳跃到指定的”畅想问题”上: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你体验过哪些不同的爱?” “什么证你真正恐惧?” “过去有什么对你至关重要的经历最证你开心或者难过最能触动你?” “近几年你的生活侧重点有什么改变?权力\\金钱\\尊重在多大程度上驱动控制你的生活?” …… 平时你肯定不会想到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谈话会问及这些直指内心、挑战自我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问题的缺失正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有效沟通的重要原因。 …… 最亲密的朋友间都未必肯说的话题,却要和陌生人展开真诚的讨论。这道“缪斯晚餐”给出的“难题”,其实是针对现实中交流困难给出的解决办法:通过富有成效的谈话,改善内心世界的孤独感和人际交往中的亚健康状态。 …… “人类的任务已经不是发现新大陆,而是发现别人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在这个科技发达的21世纪,“交谈”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无数“陌生人”要开始担当想交谈的重任。 74岁的泽尔丁教授把二一世纪节奏紧张的生活比作“泡沫生活”:电信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交谈提供了层出不穷的新方式。手机简讯,电话留言,虚拟空间……如此丰富的谈话方式,往往以娱乐的姿态产生花样繁多却难以深入内心的内容泡沫。在这种泡沫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上去增加了,其实人却变得更加孤独了,对陌生人也越来越产生疑虑和难以信任的感觉。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现实版却是工作、生活需要,不仅要跟陌生人说话,而且需要说话的陌生人还很多。一个最新调查统计表明:“人在20岁至40岁之间,平均每年会失去1.2位朋友,需要打交道的新朋友是这个数字的20倍左右。” 人们无不在各种“远虑”和“近忧”中试图拨开重重迷雾,寻找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空,却往往连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都无法确定。无数大学生习惯了听家长说听,老师说,呼权威说,听成功人士说……但唯独没有认真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尽管他们很优秀,然而却对前途一片茫然。伴随着剧烈的变革,21世纪的“新一辈”带着些许朦胧的“忧患意识”茁壮长大,然而思维活跃的他们却发现选择“孤僻”比选择“亲密”似乎更加容易。他们以毫不怕生的姿态在网线联起来的喧哗世界穿梭自由,却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交往上屡屡碰壁。这造就了他们特有的情感,内心冲突不断,自己和自己较劲。 被各种“时务”所训练出来的面具下,是“陌生的自己”和“陌生的熟悉人”,了解自己和别人似乎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除非有些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否则一场坦诚而深入的谈话很出现。也许你经常能遇到这种情况走在路上遇到某个人,他跟你认识并非关系要好,意识到出于礼貌自己得说些什么,可是内心里却真的想不出来,于是只能含糊说几句客套话:“今天天气很不错啊”,“哪去啊”,一次遇见就这么匆匆结束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