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华农场 |
释义 | 西华农场场徽 海南省国营西华农场场徽,是由本场宣传科郭勇汉同志于1996、1997年几易图案,再经场领导两次开会集体讨论初审,最后提交本场第九届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一致通过确定的。 企业标志属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是企业形象视觉符号及无形资产。“西华”场徽的产生是顺应现代企业管理,塑造企业精神,界定企业经营行为、经营理念而制作的。目的在社会中产生一种持久深刻的视觉效果,使企业员工及社会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树立企业社会形象,对内激励企业员工的进取精神。 海南省国营西华农场场徽释义: 图案右上方的XIHUA,系“西华”汉语拼音,以此突出“西华”标志的特点。 图案中央大鹏鸟是一条刚劲、有力、向上舒展飞翔的翅膀,喻企业蓬勃向上的形象及强大的生命活力。 图案下部两条水涟漪与大鹏鸟共同构成一幅大鹏鸟击激翱翔、破浪前进、直驶奋斗目标的图象。喻“西华”人乘波击浪,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两条水涟漪又喻“西华”矿泉产业活水源头,示“西华”事业永不枯,发展后劲强,事业急速(波浪状)发展,源远流长。 图左边缘的半圆条形与大鹏鸟尾部衔接,其弧度的大跨越,喻“西华”发展历史悠久,道路漫长,未来任重道远,鹏程万里。 “西华农场”场名来历 本场定为“西华”于1955年。在此之前,她曾经历过1952年的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那大垦殖所1001场和1002场;1954年的塘铺垦殖场。1955年8月,海南垦区有18个场改名,本场——塘铺垦殖场属其中之一。当时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海南农垦局副局长林若冰和组织科长戴业平两位同志。他们对要改名的18个农(垦殖)场,本着两条原则:一是按改名各场所处的地理方位,取“东、南、西、中”的一个字,作为改名场地场名首字,二是取各场所在驻地地名中的一个字,作为改名场的场名第二个字,无地名或者地名不详,改名场的第二个字,则从华丽的汉字单字中挑选一字而替之。本场位于海南岛西线,场名首字取“西”字无疑,但当时本场场部驻地塘铺,既无墟镇又无村落,“塘铺”地名实属不详之列。经林若冰和戴业平两位同志商议后,就从汉字中选中了美丽的“华”字为本场场名第二个字。因此, “西华”二字为本场场名被确定。此后不久,海南农垦局发文公布了18个场改名后的场名,本场场名的全称为“西华垦殖场”。随后,本场场名中的“垦殖”二字被删去,在“西华”前面贯以“国营”二字,至此,本场场名全称为“国营西华农场”。1969年10月,本场被划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第二团;1974年“兵团”建制撤消,恢复农垦体制,本场场名全称为“广东省国营西华农场”(1980年12月亦称“广东省国营西华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海南建省后,本场改称“海南省国营西华农场”;1990年9月本场曾被并入海南省农垦国营八一总场,1994年1月分出八一总场后,复称“海南省国营西华农场”。 西华农场机构沿革 海南省国营西华农场建场以来,隶属关系多变,机构设置各异,农场称谓也有所不同。 一、1001场和1002场 1952年1月海南农垦事业正式创建后,在中共中央确定的“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指导下,开始大规模开荒垦殖。5月份1001场和1002场相继在本场的九队水坝附近,乐西队旁成立。1001场由曾国英任场长,1002场由陈元任场长。工人以来自本地区民工为主,1953年3月18日,一大批本地民工和潮汕支边青年加入本场垦荒队伍,52年开垦面积达5,755亩,53年开垦面积5,998亩,工人人数由52年的378人增加到53年的1,057人。工人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开荒到哪里,就吃住在那里,一般是13~14人组成一组。 二、塘铺垦殖场 西华垦殖场 1954年初,海南农垦贯彻华南垦殖局提出的“加强、精简、合并、裁撤”方针,对垦殖场进行调整。3月经海南垦殖分局确定将两场合并为塘铺垦殖场,场址选在场之东侧,塘铺乡,系当山村附近。此时农场发展规模较小,机关只设“两组”和“数员”即:技术组、会计(财务)组和文书、管理员兼保管员,计划统计员,医士(或护士)干部编制共17人。为了管理上的统一。对各作业组划分生产队,同时由林区管理;全场共分为第一林区(红旗队),第二林区(红林队),第三林区(红岛队)。共十个生产队,1956年成立第四林区(红色队),场长分别由李步海、林诗雄担任过。此段时间,以开荒定植为主,至57年止橡胶开荒面积达到2.44万亩,定植2.34万亩,建成砖木结构宿舍389.36㎡。 三、大成人民公社和东风总场 1958年秋季,海南岛同全国一样,掀起了大办人民公社热潮,本场与国营西庆、西培农场、南晨、大成乡合并,于9月1日在大成乡政府所在地召开社员群众大会,宣布那大县大成人民公社成立,农场属下的4个林区改成三个大队,管辖本场原有的生产队。 1959年5月大成人民公社一分为二,“三场”成立东风总场,总场部建在西培农场场部;“二乡”成立东风人民公社。东风总场于1959年9月解体,各自恢复独立企业。 在人民公社和东风总场期间,由于大炼钢铁的掀起,本场大部份劳力日夜投入运送柴草、矿石、修炉炼铁等工作,又由于刮“共产风”缘故,本场许多固定资产被无偿调走和被分掉,给农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兵团五师二团 1969年3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当年4月,本场均归属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农场编为第五师第二团(简称五师二团)。团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处、生产处、后勤处、生产队依次改为二团(XX)连。 兵团时期贯彻林彪“大力发展橡胶”的题词,又一次掀起垦荒植胶高潮,并大搞居民点建设,先后开发了1队、20队、21队、22队、23队、24队、25队、26队、27队等新队的建设,由于当时领导在植胶上重种植轻抚管,割胶生产上重产量轻管养的指导方法,造成农场橡胶中小苗荒芜,小苗增长率、保苗率锐减。 五、国营西华农场 1974年10月,兵团建制撤消,农垦体制恢复,本场改称广东省国营西华农场,场部机关系统设置有:行政办公室、生产计划科、财务科、供销科、机务工建科、劳动工资科、宣教科、保卫科、组织科、武装部、团委。下属各连队恢复“生产队”,并重建6个作业区。 1988年海南建省后,农场更改为海南省国营西华农场,此后机关系统设置没有多大变化。但在1990年9月,海南省农垦总局决定,将本场和西培、龙山、红岭农场并入“海南省国营八一总场”。1993年12月海南省农垦总局发出通知,海南省国营八一总场解体,“五场”各自独立。从此,本场场名免冠“海南省国营八一总场西华农场”之称,恢复“海南省国营西华农场”称谓。 西华农场地理位置与地形地势 海南省国营西华农场位于海南岛儋州市的中部,地理座标东经102°27′46″——109°24′22″,北纬19°27′46″——19°37′06″之间,场内范围北至王五镇,东接国营西庆农场、大成镇,西及南邻国营八一总场,西北南界临春江水库,还有一块非地。全场场界周长73公里,南北长17.4公里,东西宽12.4公里,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 西华农场场部建在老塘铺墟西南5公里的水鸣江72支流东岸,南行7.6公里接海榆西线公路(即225国道),西通东方县往三亚市,北距马井、洋浦港经济开发区(跨海)25公里,东至儋州市34公里,海口161公里,那大至白马井公路穿越本场,海陆交通十分便利。(详见西华农场地理位置图) 本场处于平缓台地与残丘过渡地带,以缓坡台地为主。北部与西北部较平缓,坡度8°以下;东部至东西部为断续的丘陵,坡度15°以下。地势南高北低,一般海拔40至140m;高程点7个,海拔123至182m,其中最高为庙陀岭,海拔294m。东南及中南各有一条河流在场中部汇合,将场区割裂南北西部分,河流向北流经春江水库于新英港入北部湾;松涛水库的西干渠大成分干西支渠斜穿场区东北,主要灌溉场区农田。 西华农场人口情况 1952年农场创建时,全场不足400人;1954年总人口上升到1253人;1990年7月1日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本场总人口为15851人,其中职工6733人;1997年全场总人口达到17620人,其中职工5250人;至2006年底全场总人口 1.87万人,其中职工 3338人。 1952年5月成立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那大垦殖所1001场和1002场(本场前身)时,本场首批垦荒者89人,除干部和技术人员外,全系本地的招收民工。1953年4月潮汕支边青年130多人加入本场建设行列。1954年4月,1001场已发展到650人,当年1001场与1002场合并为塘铺垦殖场时,全场总人口达到1253人。1956年和1960年先后两次接收部队转业军官和退伍兵近400人,从1972年到1984年的17年间,本场每年平均安置职工子女就业100人。1981年本场并入大成公社3个大队的转制农民2136人。1966年、1968年至1977年先后接收广州、汕头、揭阳、潮州、海口等地城镇知识青年近700人等。 本场人口的祖籍大多属于海南、广东、广西、湖南4个省(区),少数来自湖北、河南、浙江、云南、四川、山东、黑龙江、内蒙古等省。 农场现状 截至2006年的统计,全场现有人口1.87万人,在职职工3338人。有65个生产单位。建有10所完全小学,1所初级中学,在校生人数3623人。农场有场部医院一间,设有内儿科、外产科、传染科、门诊部和化验室、X光室、B超室、理疗室、药剂室等。 全场拥有土地面积17.78万亩,已开垦利用12.6万亩。到2006年底,全场橡胶种植面积达到7.13万亩,橡胶总株数173.7万株,其中开割面积4.98万亩,未开割面积2.15万亩,年产干胶4500吨左右。同时还有其他经济作物,如甘蔗生产、水稻生产、水果生产,此外还有畜牧业生产、淡水养鱼等。 农场现有标准胶厂、粮油厂、砖瓦厂、胶杯厂、矿泉水厂、木材厂等,先后办起了商业服务公司、联营开发公司、畜牧水产公司。1989年场部兴建了一个简易农贸市场,占地面积约2000㎡。1997年1月,本场成立了场部小城镇镇管会,对场部绿化、卫生和市场的物价监督、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等进行管理。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1984〕1号文件精神实行农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大包干经济责任制,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改变办场老模式,场里全面办起了职工家庭农场,并使家庭农场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至今,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从原来单一的国有体制,发展为国营、集体、私营、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模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