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藏秦腔剧团
释义

西藏秦剧团 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独立支队文工队(1949年10月更名西藏工委文工队)。早期的演出,除秦腔外,还兼演话剧、歌舞剧等,进藏时秦腔队仅10余人。人员一部分是从西北军区文工团抽调的,一部分从兰州招收,另一部分来自陕西一些民间班社。演职人员分两批进藏,第一批自1951年夏从兰州出发,经西宁,于该年12月到达拉萨,该批主要人员有刘少耘、汤耀先、陈昌、张新正(以上为延安民众剧团演员)、张耀民(三意社演员)、李晓俊(晓钟社演员)、阎志仁、马如玉等;另一批于1951年8月从西安出发,经平凉、兰州、西宁,于1952年2月到达拉萨,主要人员有马振华、张志峰等。1952年4月,国家民委为剧团购置了戏箱,继而吸收了一部分业余演员,充实了演出力量,相继排演了《串龙珠》、《三滴血》、《游龟山》、《五典坡》、《白蛇传》等本戏。1954年,西藏工委为进一步满足广大观众的看戏要求,决定成立西藏秦剧团,该年7月,组建了由文艺队队长马顺池及秦腔分队的马振华、张志峰、李晓俊等13人组成的赴陕招生建团小组,开赴西安。西安方面抽调了刘毓中、何振中、封至模等组成招生小组,协助完成了招生工作。一个月时间内,招收学员60余人,11月中旬,学员正式接受培训,11月17日,西藏秦剧团在西安召开了成立大会,正式挂牌。西安方面随后组建了由封至模、李文宇、荆生彦、刘毓中、苏蕊娥、孙省国、何振中、惠济民、杨金声等名家组成的教练队,对学员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培训。1956年3月,全体人员起程回藏,同时,三意社小生名家李益中也参加了剧团。此后,从1956年到1958年,西藏方面又先后两次派张耀民、刘更生、马振华等赴西安进行招生工作,最后一批学员于1961年冬完成培训,回藏后组建了秦腔二团,团长马振华,常驻格尔木演出;原团编制为秦腔一团,留驻拉萨,领导有谬生才、李晓俊、张耀民等。1963年,两团合并,演职人员140余人,领导有马顺池、马振华、李晓俊等。“文革”中,剧团遭到严重破坏,于1975年被迫解散。

西藏秦腔在演出形式及内容上,有两大特色,其一是语言方面,为扩大观众群,演员同时具备陕西话和普通话两种演出形式,颇获好评;其二是武戏占有很大空间,由于语言及欣赏习惯上的差异,在遇到藏民较多的场合,则基本上都演武戏,即使是文戏,也只演其中的武打场面。

主要演员有李晓俊(花旦、正旦、老生、小生)、马振华(花旦)、张志峰(靠把须生)、张亚平(花旦)、白贵平(须生)、田德昌(花脸)、郭善民(靠把须生)等。乐队有张茂林、张云、雒祥杰、赵全民等。

演出剧目有110多个,其中现代戏33个,新编历史剧3个,传统戏74个,本团新创作剧目有《血的控诉》、《势利眼》、《逛拉萨》、《凯旋图》等7本,改编有《白玉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