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子三元 |
释义 | “五子三元”一词包含“五子登科”和“连中三元”两个典故。 五子登科典故出自《三字经》,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宋史·窦仪传》记载: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其家教甚严,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受业。四方有志学者自至。5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先后登科及第,时人赞为“窦氏五龙”。长子仪,字可象,五代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后汉时,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周时,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北宋时,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北宋建隆三年奉命主撰《建隆重订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北宋乾德四年秋病逝,宋太祖赠仪右仆射。次子俨,字望之,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屡任史官。后晋时,定朝会乐章、二舞及鼓吹十二案。后周初,修后晋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三朝实录》。后周显德四年,俨上疏陈“礼、乐、刑、政、劝农、经武”治国六纲之言,周世宗纳之。北宋建隆元年,任礼部侍郎,奉旨撰定祠祀乐章、宗庙谥号。俨一生著有《周正乐》一二○卷,文集七○卷。三子侃,文行并优,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在后周官至起居郎。四子偁,字曰章,为人刚直不阿。后汉乾祜二年举进士。宋太平兴国五年,拜为兵部郎中,力主“休兵牧马,以徐图之”,阻拦宋太祖北征,被采纳,授予枢密直学士,后充职左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太平兴国七年秋卒。宋太宗亲临吊唁,赠工部尚书。五子僖,在北宋任左补阕,为官清廉,名扬城内。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连中三元”典故源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形式。乡试由各省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自然是“连中三元”了。据统计,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长洲人钱柴,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连中三元”一语由此而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