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节龙 |
释义 | “五节龙”流传在陕西省勉县新铺乡、城固县原公镇以及汉中市,整个龙体由五节组成,即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为三节。 五节龙主要是在春节闹社火和过去举办庙会时,伴同其它民间社火同场演出,表演时,由一人执耍宝珠棍(也叫“绣球”、“火弹子”)在前导引。舞龙者一人手执龙头,其余二人双手各执一节龙体,在“龙翻滚”中上场。现在表演一般由两条龙组成,丰富了色彩、画面并渲染了气氛。表演中,由于增加了在长条凳、方桌上的各种技巧,扩大表演空间,加强了立体感,使舞蹈更为热烈、欢快。舞至高潮时,还施放烟火,以烘托气氛,使龙舞表演具有腾云驾雾的意境。 五节龙既有一般彩龙、火龙的表演动律,又由于龙体结构的小巧,使表演更为轻盈活泼,潇洒飘逸,如:“龙翻滚”、“龙戏珠”、“高台戏水”、“二龙抢宝”、“彩虹飞架”、“龙行云”等,突出了龙的形象和独有的灵巧特色。耍宝人近似武生装扮,动作豪爽,担任领舞和指挥,通过以宝引龙,二龙争宝以及与龙的嬉戏逗趣,使整个表演和谐统一、起伏有致,民间艺人在多年的表演实践中,总结舞龙要领为“拉、顺、送”三字,即;“拉力小,龙不行(走);顺力大,龙不成(不像);送力不均,龙变形。”这是表演五节龙的经验总结。要求三个舞龙者表演时节奏统一、力度均衡、动作协调、步履一致,做到动、静分明,快、慢有序,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方能塑造出时而腾空翱翔、威武矫健,时而舒展优美、庄重安详等龙的各种神情体态。 五节龙用打击乐伴奏,有时加进一种独特的“二马驹”(民间长号)吹奏,尽管只是几声嘶鸣,却有力地烘托了气氛。伴奏中,要求节奏欢快、情绪热烈。 关于五节龙的起源,据当地群众介绍,是建国前由修筑川陕公路的四川民工带到汉中演出的“三节龙”,经当地新铺乡的群众学会后编排发展的。由于它结构简单,道具轻便,动作丰富,气氛强烈,因而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建国后的五十年代、七十年代进行过多次加工,并搬上舞台,在参加省、地民间艺术会演中多次获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