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丛枝蓼 |
释义 | 丛枝蓼,又名簇蓼,平卧或斜生草本植物,属蓼科,多生长于溪边或阴湿处,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可入药用于治疗腹痛泄泻和痢疾。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 丛枝蓼 中文别名: 簇蓼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目: 最近的APG II系统(2003年)是将蓼科处理为石竹目(Caryophyllale)下的一科。 亚目: 在克朗奎斯特系统里为蓼科单独设立一个蓼目(Polygonales)。 科: 蓼科(Polygonaceae) 亚科: 蓼亚科 属: 蓼属(Polygonum) 种: 丛枝蓼 分布: 分布中国南北各地。 丛枝蓼 【异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展选编·传染病》)。 【别名】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红辣蓼、小辣蓼、红杆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钻之连、辣蓼、水红花蓼、野红辣蓼、家马蓼、小红辣蓼、旱辣寥、水红花、丛生蓼、马辣子 【汉语拼音】cong zhi liao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aespitosum Bl.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用)。 【选方】治急性胃肠炎:鲜吹风散(木兰科植物异形南五珠子藤)三十公斤,辣蓼草五公斤,加水至一百二十六公斤,煎熬浓缩至四十二公斤,加2%尼泊金作防腐剂。每服10~20毫升,每日取三至四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内科》) 植物形态高30~60厘米,近基部多分枝,无中央茎的区别。单叶,互生,通常卵形,有时呈披针形,两端狭尖,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在叶缘和中脉上经常有小刺状毛;托鞘有缘毛。穗状花序,通常顶生或腋生,花穗细弱,具稀疏的小花,生在下部的间断不连;花被粉红色或白色;苞片漏斗状,绿色,无毛,通常具粉红色的边缘,上有缘毛。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9~10月。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用100%辣蓼煎剂,成人每次60毫升,日服3次;小儿按体重服10~30毫升,每日3次。待体温下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再续服2~3天停药。一般7天为一疗程。治疗54例,其中成人32例,小儿22例。成人组体温下降主正常所需时间最短30小时,最长4天;小儿组体温平均在36小时左右下降至正常。各种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成人组为3天,小儿组为2.5天;大便性状的改善较临床症状为晚,在体温下降及其他症状消失后,稀便仍可持续2~3天。全组病例大便培养阳性者共20例(其中弗氏杆菌18例,宋氏杆菌2例),治疗后复查全部阴性,转阴时间平均4~5天。成人32例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小儿18例痊愈,4例显著好转。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基部多分枝,棕褐色至红褐色,节部稍膨大,无毛,断面中空。叶片皱缩,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卵形、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1.5-3cm,先端急狭而成尾状,基部狭楔形,两面及叶缘有伏毛,或仅沿脉疏生伏毛,淡绿色至褐棕色,草质;托叶鞘短筒状,疏生优毛,先端截形,有长睫毛。花序穗状,单生,或2-3个集生,花穗细弱,花簇稀疏间断;花被粉红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气微,味微涩。 医用功效,清热燥湿;健脾消疳;活血调经;解毒消肿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主治,泄泻;痢疾;疳疾;月经不调;湿疹;脚癣;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9。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药典标准丛枝蓼 Congzhiliao HERBA POLYGONI POSUMBU 本品为蓼科植物丛枝蓼Polygonum posumbu Buchanan-Hamilton ex D.Don的干燥全草。夏、秋季花盛时采收,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为干燥皱缩的全草,长20~80cm,茎直径约至3mm。根须状,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茎基部圆柱形,上部类方形,多分支;表面灰绿色,浅棕色或红紫色;有棱线,节膨大,质脆;较易折断,断面灰绿色或黄白色,中空。叶互生,叶柄极短,其上疏生短刺毛;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呈披针形,长3.5~11cm,宽0.6~1.4cm;全缘,灰绿色或浅棕黄色,两面近无毛,叶缘疏被短糙伏毛;托叶鞘筒状,膜质,长5~9mm,睫毛长4~10mm。穗状花序长2~5cm,花簇间断,浅红紫色或淡红色。苞片钟状,缘毛长约1~3.5mm;花被5裂,灰白色或淡红色。气微,味淡。 鉴别本品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皮层窄,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较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相聚散在,壁厚木化;射线宽3~10列细胞。髓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髓部中空。本品皮层、髓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检查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附录Ⅸ 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4.0%。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味与归经辛,平。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健脾消疳,活血调经,解毒消肿。用于泄泻,痢疾,疳疾,月经不调,湿疹,脚癣,毒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贮藏置干燥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