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珍汉 |
释义 | 一、基本情况 吴珍汉,男,博士,研究员;曾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委员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65 年2 月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1985 年7 月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矿产系矿床地质专业,1988 年9 月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3 年9 月获中国地质科学院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自1988 年7 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长期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与科技管理工作。 二、业务简历 先后从事区域成矿研究、区域地质调查、活动断裂勘测与地质灾害评价工作。1986-1990年,作为项目骨干和业务秘书,参加原地矿部的部控项目“燕山地区中生代地壳运动研究”。 1991-1995 年,作为项目骨干和业务秘书,参加原地矿部“八五”重要基础项目“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研究”和原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华北地块北缘区域构造格架与成矿地质背景”。1996-1999 年,参加原地矿部“九五”重点基础项目研究工作。 1996-1998 年,作为项目副负责,承担国家黄金局“九五”金矿基础研究项目“燕山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1998-2000 年,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中—美—德—加合作INDEPTH-III 项目地质课题、国家攀登项目“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专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西部主要地块新构造运动与现今活动性研究”课题。 2000-2003 年,作为项目负责和技术负责,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西藏当雄幅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铁道部联合资助“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调查与地应力测量”项目。2004 年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 “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工作项目。2005 年以来,作为负责人,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 “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 工作项目与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青藏高原深部过程与地表效应”研究课题。 1988 年7 月-1991 年5 月任实习研究员,1991 年6 月-1993 年5 月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6 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 年11 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2 年7-8 月,赴俄罗斯伊尔库次克地壳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考察贝加尔裂谷系;1999 年赴德国参加HKT 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 年1-4 月,赴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 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2002 年,访问美国Cornell University,进行学术交流并讨论合作研究计划。 先后任《地质力学学报》编委会委员、《地质力学学报》副主编、《地球学报》编委会委员、《国际地震动态》编委会委员。1997-2005 年,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02 年以来,任中国地震局全国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2005 年起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2000 年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2004年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构造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自2006 年9 月任国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导师。 三、主要业绩 2000-2002 年高质量完成西藏当雄幅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任务,发现渐新世白榴石斑岩和念青唐古拉中新世早期大型花岗岩侵入体,厘定拉萨地块北部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在纳木错北岸发现高出现代湖面138 米的高位湖相沉积,初步论证青藏高原中部晚更新世存在面积超过10 万km2 巨型古大湖。西藏当雄幅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野外资料和最终成果均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定为优秀级。 2002-2003 年带领近百人的勘测队伍,高质量完成青藏铁路望昆— 拉萨段沿线大比例尺(1:2000)活动断层勘测、地应力测量和地质灾害调查任务,鉴别出114 条全新世活动断层和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发现移动冰丘及灾害隐患,及时向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提交勘测资料和技术报告,为青藏铁路完善设计方案、优化桥梁墩台结构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项目成果资料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验收与评审。 近年来组织实施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与地应力的综合监测工作,在昆仑山、安多、羊八井分别建立了全自动的地应力综合监测站,建立西大滩断裂位移监测站;沿青藏铁路安多—拉萨段建立GPS 观测局域网,对昆仑山南部和念青唐古拉山及邻区的地壳变形开展高精度的卫星雷达干涉测量( InSAR);对青藏高原北部的西大滩活动断裂和库赛湖活动断裂,进行了大规模的探槽工程揭露,鉴别出10 次强烈古地震事件,精确测定历次古地震的发生时代;应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分析了移动冰丘和强烈地震对线路工程的影响及破坏机理。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60 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39 篇核心刊物论文,含6 篇SCI 检索刊物论文和2 篇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公开出版专著6 部。作为第二作者,发表核心刊物论文16 篇,含SCI 检索刊物论文3 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 名、博士研究生1 名、博士后1 人。通过高寒环境的锻炼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支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高素质科研团队。 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目录:(1)吴珍汉等,2003. 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的灾害效应. 现代地质,第17 卷第1 期第1-7 页; (2)Wu Zhenhan et al., 2004. Hazards posed by activemajor faults along the Golmud- Lhasa railway route, Tibetan Plateau,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第74 卷第3-4 期第163-182 页; (3)Wu Zhenhan et al., 2005. Migrating pingos in the permafrost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and their hazard along the Golmud-Lhasa railway.Engineering Geology, 第79 卷第267-287 页; (4)吴珍汉等,2005. 青藏铁路沿线构造活动性评价与工程稳定性区划. 地质通报,第24 卷第5 期第401-410 页; (5)吴珍汉等,2006.东昆仑南部西大滩断裂的地震鼓包及形成时代. 地质论评,第52 卷第1 期第15-24 页;(6)吴珍汉等,2006. 青藏高原北部移动冰丘破坏桥墩的数值模拟. 现代地质,第25 卷第1-2 期第233-243 页。 公开出版的代表性专著目录:(1)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王薇,张作辰,雷伟志,2005. 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图集. 北京:地震出版社; (2)吴珍汉,胡道功,吴中海,赵希涛,王薇,刘琦胜,叶培盛,王连捷,彭华,周春景,2005. 青藏高原中段活动断层及诱发地质灾害. 北京:地质出版社。 四、获奖情况 1997 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获奖项目名称为“冀东朱杖子地区绿岩型金矿评价”,排名第三。1998 年获“中国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荣誉称号。2003 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为“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排名第三;同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4 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名称为“华北地块北缘矿化集中区控矿因素与成矿预测”,排名第八;同年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地质调查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 年国土资源部授予“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调查与地应力测量”项目组“十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五、现承担项目简况 现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 工作项目,隶属于“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计划项目;项目起止时间为2005 年1 月—2007 年12月,工作周期为3 年,工作性质属综合研究;归口管理部门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实施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协作单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对青藏铁路沿线重要活动断裂及诱发地质灾害,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开展详细调查、定量观测与综合监测,提高对青藏高原现今构造活动性和地质灾害形成演化机理的认识水平,为高寒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积累必要经验,为青藏铁路安全运营和减灾防灾服务。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活动断裂的详细调查与定量观测、活动断裂现今位移的GPS 观测、活动断裂诱发地质灾害调查、地应力综合监测与数据处理、高分辨率遥感测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项目设计总预算为510 万元,2005 年预算为170 万元,2006 年预算为100 万元。 项目实施的重要意义:青藏铁路横穿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面临冻土冻融、活动断裂及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威胁;但青藏高原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薄弱,青藏铁路沿线属地质灾害监测空白区。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项目的部署与实施,将填补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环境地质灾害监测空白,对保障青藏铁路工程安全、减轻和防治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创新发展大陆动力学和灾害动力学理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