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茀之富贵神仙图 |
释义 | 【名称】吴茀之富贵神仙图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年代】现代 作于1924年 【作者】吴茀之 【简介】 纸本,设色,纵172.5厘米,横93厘米,现藏于吴茀之纪念馆。 吴弗之的《富贵神仙》图作于1924年,时年24岁。早年的吴荛之初学蒋南沙工笔一路,后求学上海美专,深受吴昌硕启发而专攻写意,所以从此画中可以看到鲜明的吴氏画风的影响。画上有他在上海美专的老师许醉侯的长跋:“凌波妃子湘江步,绝代天姿翠阁芳。富贵神仙如此艳,更谁一曲奏霓裳。吴君土绥画笔雄浑,气象高古,近法缶翁,上追复堂。兹以近作索题,为书二十八字张之。甲子长至节,许醉侯并志。” 正如题跋所书,吴荛之在此时期着力追求吴昌硕画风的特点:气象高古豪迈,笔墨老辣沉雄。虽然描绘的是牡丹、水仙等花卉,但不求其明艳娇嫩的自然属性,而是以篆隶之笔直抒胸臆,老笔披离深得吴昌硕神髓,气格清雅直追清代“扬州八家”的李鱓(复堂)。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竟然有如此的悟性和天资,难怪其备受恩师许醉侯、校长刘海粟的称赞和期许。 吴茀之的花鸟画从早期开始就表现出构图的不落俗套,这得益于他悉心观察自然,重视写生的创作观。《富贵神仙》图中精巧的布局表明了这一点:画中石头纵横穿插排列,高低远近、错落有致;牡丹三五株掩映于石畔,水仙花丛分两列于石旁,疏密得当,两者呈前后、高低呼应之势。牡丹花头施以浓重的红色,在同样深厚的墨色映衬下显得格外婀娜妩媚、摇曳多姿;簇簇翠绿的水仙俯仰顾盼,清雅之气扑面而来。牡丹背后的枝条色墨并用,概括凝练,以纵向取大势,与牡丹的枝干、水仙叶相呼应。吴茀之曾说:“我作画喜欢一仰一俯,互相回合,这样气势不易逃脱,好像打拳一样,无一处空隙可击。”他认为自然界中的植物都有其朝阳性,这种朝阳性使花、叶、枝干有一个总趋势。此画正是抓住这一特性,充分利用线条组织的矛盾统一规律来加强画面的整体气势和节奏变化。 吴茀之传统修养全面,故能运化传统,而不拘守某—家法。虽然早期师从吴昌硕,却能依己之意剪裁取舍,凿出自家—片天地。他学过工笔画和西画,所以能在用笔和用色上大胆地将两种技法进行融合,同时又以雄厚的书法用笔入画,使作品显示出笔墨纯正的金石趣味。他还将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积墨法运用到花鸟画的用色中,进而形成独特的积色法,使各种颜色虽层层叠加,却不显脏腻,既丰富又明艳。他在总结用墨用色的心得时说:“以墨的感觉用色,则色沉着;以色的感觉用墨,则墨多变化。”这些特点都能在此画中得到充分的印证。所以说,吴蔸之的花鸟画创作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反映肘代精神,体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 吴茀之(1900--1977),浙江浦江县人,初名士绥,字茀之,号吴豁子,吴昌硕弟子。幼承家学,肆力于诗文书画,其画初学蒋南沙、恽南田工整体系。进入上海美专后,醉心于吴昌硕的大写意,以笔墨意趣为重,画风为之大变。后转学白阳、青藤、八大、石涛及“扬州八怪”等奔放—路,深得社会人士称誉,谓其“笔墨健拔,气势磅礴,艳而不俗,多而不乱,有清丽超脱姿致,乃卓然自成一家”。历任上海美专、国立艺专教授,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兼中国画系主任。</C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