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芜湖城隍庙 |
释义 | 天下第一城隍庙据《辞海》记载:最早的城隍庙在芜湖,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城隍是道教所指的城池守护神,而道教是我们的本土宗教。中国第一城隍庙理所当然也是天下第一城隍庙。 概况芜湖古城内有城隍庙和夫子庙(芜湖夫子庙),故可谓“神”“圣”之城。 城隍庙守门的是“哼”“哈”二将,步入正门是大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城隍庙里不供菩萨)。 城隍庙有个规矩,就是“只进不出”,请香是不找钱的,香客从正门(面朝东内街——老城厢的东西大街)进入,要从后小门(现在的马号街美丽华大舞台)溜出。 百尺高梧,称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道教自老子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道,无为而治之。道教“无为”,故道教未能成为醒世通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印传佛教曾一度盛于土生土长的道教,道教也因此逃避了历史上数次“灭佛”一样的浩劫。 芜湖城隍庙受供了千年香火,看惯了吴楚烟云。城隍出巡,全城喝彩。城隍庙是芜湖老城厢最大的开放性公用建筑(井巷模范监狱虽然也大,那可不是随便进的),城隍庙里驻扎过多支部队。 文化芜湖是座历史名城,她的建立与三国时期的东吴密切相关。据说,芜湖城池是由孙权授命由黄池迁移而来,因此老城区至今还残留着当时的许多遗迹,如西内街的周瑜墓、马号街县衙署的周瑜点将台、离老城区稍远一点的小营盘等等。连历史上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也在老城区的东内街。据清人孙承泽撰写的《春明梦余录》记载:“芜湖城隍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纪念周瑜副将纪信的。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烟波浩渺的万里长江上,霎时战船如梭,刀光剑戟闪烁如灯,马匹嘶吼,万箭齐发,惊天动地的水上争夺战,在芜湖江面上隆重上演。此时东吴大将周泰、韩当在浙江剿匪,甘宁、朱然、徐晃等人在湖北、江西前线对付蠢蠢欲动的蜀国。留守芜湖的,只有三军都督周瑜和老将黄盖以及老弱残旅两万余人。 阳春三月江水上涌,曹操之师借着滚滚水势,战鼓雷鸣,齐聚长江和青弋江口岸,强行攻城。在曹军潮水般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在苦苦死撑做好战死的准备。就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曹军在死伤一大片。三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当先,杀下城墙。曹军的攻势大挫,暂时退却。战后,小将自称纪信(名字有待考证),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在后来抵抗曹军的几次进攻里,纪信身先士卒,连杀曹军大将三名,令攻城者闻风丧胆。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周瑜命纪信镇守芜湖。在治理芜湖的这段时间里,纪信深感百姓深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是不幸的是,纪信英年早逝。他逝世后,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把他塑成芜湖城的守护神,香烛供奉。纪信,成为中国第一个城隍爷。 芜湖当年的城隍庙,规模是相当深宏阔大的,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门口左厢立有牛头神、白无常,手持哭丧棒;右厢立有马面神、黑无常,手拿条幅“你也来了”。 前殿门口是一对大石狮,里面东西二侧立有“哼、哈”二将之神像,并有一面巨大的羊皮鼓,人鬼有冤皆可前来告状申诉。后有一天井,又称配殿。两厢是所谓“阴曹地府”的十大地狱。据说,人死后来到阴间,必经十殿阎罗的审问,如曾做过坏事,将受到严厉惩罚。穿过庭院,是城隍大殿,城隍端坐中间,左边站一判官,拿着生死簿,大笔一勾,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大权;右边站一公差,手拿勾魂牌和铁索,专捉恶鬼下地狱…… 芜湖城隍庙对后世各地的城隍庙影响极大,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现象。 北齐大将慕容俨率兵镇守郢城的时候,受到敌军攻击,慕容俨日夜苦思攻敌的策略,夜里梦到芜湖城隍到来,不禁大喜,拜问制敌妙计。不想,当夜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他即刻梦醒,披挂上阵,主动出击敌人营垒,大获全胜。从此,人们普遍相信城隍的神威,开始替城隍立庙。当然这是神话故事,但反映出当时人们渴望出现天赋神力的大无畏英雄来保卫每个城池百姓的安宁。到唐代,著名文学家如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曾撰写过《祭城隍文》。利用城隍来监督各级政府官员廉洁从政的做法,从宋代就已开始,到明代得到进一步强化。朝廷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对城隍发誓“忠君爱民”,才能得到城隍的相助。南宋芜湖县令沈端节,为人谨慎守节,他刚接到指令为芜湖地方长官,下车伊始即到城隍庙明誓城隍神,摆上蔬果香烛,念念有辞,曰:“某奉命为芜湖令,不敢造次,谨依法奉公,如有伤天害理处,愿神明察之、殛之。”他在任五年,风调雨顺,确实应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为芜湖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曾多次带头捐出俸禄,修缮水利工程,有时竟弄到无隔夜粮的窘境。后来他调离芜湖,百姓在城隍庙中辟有他的生祠,借以表达对这位清官的深深怀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的芜湖城隍庙,是清代嘉庆年间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庙。整个庙宇结构完整、古朴华丽、气势雄伟,无论在规模还是精美程度上都超过以往,成为江南一带有名的庙宇。从资料中得知,1954年前,这座庙宇还基本保持原样,还允许民众参观,但不久由芜湖专员公署划为大礼堂,大小菩萨偏堆一隅,有残破不堪者被弃之青弋江中。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偶像全部被毁,庙宇改为皖南大戏院。 早年,人们进入城隍庙,一方面通过形象的道具可以明白“惩恶从善”的道德规范,另方面通过辅助文字的提醒,加深对城隍说教的理解,其中的楹联就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或为祈福语或为警世佳句,增添了城隍文化的内涵。芜湖城隍庙前那副楹联,就很好地诠释了人间善恶“因果相报”的哲理:“为善必昌,不是不昌,祖上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亡,不是不亡,祖上有余德,德尽乃亡。”前殿廊檐下的石柱上,刻有楹联:“欺己即欺天,亏心事难逃鉴察;有因必有果,到头时不爽毫厘。”第三进即城隍殿的中堂,有楹联说得诙谐有趣,让人抚掌沉思:“淫人妻女,占人民房,欺凌鳏寡孤独,这般凶徒,任你烧香也无益;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和睦乡亲邻里,若个善士,见我不拜又何妨?”刻画民间善恶,真是一针见血。 随着统治者对城隍的重视,民间逐渐形成一整套崇拜城隍的礼仪和风俗。每年的“城隍会”,即城隍出巡的日子,市民家中十室九空,集中在出巡道上观看隆重的典礼。根据城隍的地位,一般享有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仪仗。走在最前的是标着“城隍”的旌旗队伍,紧接的是锣鼓开道、唢呐高吹,几位扛着“肃静”、“回避”木牌的兵士耀武扬威地驱赶观看热闹的民众,后面就是所谓“白无常”、“黑无常”,戴着尖尖的高帽,身披金银纸钱,面涂杂色,帽上书有“一见大吉”字样,看着他们招摇过市的丑态,可以让人啼笑皆非。正如鲁迅先生在《无常》一文中说:“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之后,才是城隍的大驾,他被八大汉高高地抬着,满面红光,被油彩涂满脸颊的模样,着实让人觉得有趣。后面跟着衣著华丽的无常嫂,手拿大红罗帕,忸怩作态,最大程度彰显着俗世的笑料。特别是阴历三月二十八,十里长街热闹非凡,家家张灯结彩,店铺早准备好纸张香烛鞭炮等物,一俟城隍仪仗浩浩荡荡走进街口,鞭炮齐鸣,欢呼不断,男女老少尽皆蜂拥上前,迎接城隍的巡视。 正月十五夜晚,城隍庙的“子孙灯”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接受城隍赐子的活动。正殿神龛前安放一圆形铁架,架上里里外外许多层,共点九十九盏油灯。远远望去,一圈圈的灯火好像一层层希望,这些企盼得子的人们,焦急地等待城隍的“疏忽”,据说偷到一盏油灯即生贵子。然而庙中道士为了防止有人偷灯,在香案两头各站一人,被称之“活鬼”。这些盼子的男女在长期摸索中总结出一套“偷灯”的经验,他们派几位漂亮的女子有意与道士搭讪,并做出种种风流挑逗的举动,引得道士目迷神离,另有妇女便趁机下手嘬口将油灯吹灭,用宽大的衣襟一扫,严严实实遮住灯盏,神不知鬼不觉把油灯捎走…… 城隍庙历来又是展示芜湖饮食文化的集中地。这里的小吃既有芜湖地方特色,又兼顾南北风味,馄饨、面条、糍粑、蒸饭和各式荤素小吃应有尽有,一直是市民爱光顾的地方。同时,它又是大众娱乐场所,到了节假日,庙内有许多摊贩设点,什么测字看相、唱戏说书、变戏法卖梨膏糖之类的摊点,吸引着无数人众。清末民初,又多了卖字画的摊头,一些民间画家作画现卖,给城隍庙增添了高雅的文墨气氛。当年著名画家萧尺木和他的书画朋友,也常聚此切磋技艺,交换或赠出自己的画作。清代一品大员黄钺,也曾有诗称赞城隍庙文化集市的兴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