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海底出击 |
释义 | 大导演沃夫冈·彼得森一举成名之作,影史上少见广受好评的战争片,在出品本片的德国创下极高卖座纪录。 完整版片长293分钟。 剧情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艘出没无踪的深海潜水艇,在海战中无往不利,后来跟英国海军发生了遭遇战,双方都有重大牺牲。影片制作认真,戏剧张力逼人。导演在潜艇内狭窄的空间内运用行云流水般的镜头将船上的军队生活作出生动逼真的呈现,海战镜头的气氛亦掌握得相当不错。 中文名:从海底出击 外文名:Das Boot/Boot, Das/The Boat 其它译名:潜水艇,特殊任务,紧急下潜,潜艇风暴,船,特种任务 出品公司:Twin Brothers 制片地区:西德 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 编剧:沃尔夫冈·彼德森 类型:剧情,战争,动作,历史 主演:克劳斯,温奈曼,赫伯特,格罗纳米耶,乔根·普罗斯诺 片长:149/209/293分钟 上映时间:1981年9月17日 对白语言:德语/英语/法语 色彩:彩色 imdb编码:tt0082096 同名电影基本信息片名:从海底出击 / 潜艇风暴 外文名称 Das Boot 更多外文片名: Boot,DasThe Boat U潜艇96 A Tengeralattjáró.....Hungary Andere kant van de oorlog,De.....Netherlands Barco,El.....Argentina Bateau,Le.....France Mukaddes vazife.....Turkey (Turkish title) Okret.....Poland Ponorka.....Czech Republic Submarino (Das Boot),El.....Spain Sukellusvene U-96.....Finland U-Boot 96.....Italy U-båt 96.....Finland (Swedish title) U-båten.....Sweden Ypovryhio U-96 - Epistrofi stin Kolasi.....Greece Ypovryhio,To.....Greece (director's cut) 演职人员导演:沃尓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 编剧:沃尔夫冈·彼德森 Wolfgang Petersen....writer Lothar G. Buchheim....novel Dean Riesner....uncredited 主演:约尔根·普罗赫诺Jürgen Prochnow 赫伯特·格罗纳米耶 Herbert Grnemeyer 克劳斯·温奈曼 Klaus WennemannHubertus Bengsch Martin Semmelrogge Bernd Tauber 首映:1981-09-17 片长:136分钟(剧场版)/ 216分钟(Director's Cut)/ 293分钟(Uncut) 投资:$14,000,000 (估算) 类型:动作 剧情 历史 战争 颜色:彩色 地区:西德 对白:法语 德语 英语 剧情梗概电影相当忠实地纪录了一艘德国U型潜艇在二战中的一段航程,从奉命出航搜索并击沉大洋上的英国商船队,历经惊涛骇浪出生入死,直到最后返回基地(电影的结局实在太有意味,为顾及未看过此片的读者,这里还是不煞风景不说为妙)。摄影机仿佛观众的眼睛,身临其中,但又自始至终旁观着一幕幕险景的发生。从娱乐的角度来看,电影的戏剧性与紧张度无时无刻不在(虽然它的放映时间是那么漫长,一如全体船员的航程)。看完该片没几天,我碰巧看到一部讲二战片的电视片,其中就有该片导演及主要演员的专访。据导演说,他拍此片时为照顾狭窄的内景空间,特意改制了一部小型摄影机,以追求写实与纪录的风格。而且,整部电影打破了拍摄常规(众所周知,一部电影并非按照放映的物理时间先后来拍摄),尽量依照故事的顺序来拍,所以观众甚至可以留意到演员的胡须生长程度。为了拍摄的真实,演员们有差不多1年的时间没晒太阳,个个脸色苍白。 曾有评论说,与沃夫冈的《从海底出击》相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简直是在讲童话故事。 影片评价从意旨的层面来说,《Das Boot》尽乎完美地达到了我所理想的战争片境界,因为这里几乎听不到任何狂热的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论调(或许因为那是艘孤悬海外沉潜于远洋的扁舟)。潜艇上的船员近乎机械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就像越战纪录片《Hearts Minds》里美军轰炸机师的自述,他当时觉得向越南村庄投弹不过是个触动按钮准确无误的operation),或是出于求生本能而奋勇当先。在更大的意义上,他们不过是战争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以职业军人的责任感去完成任务(虽然这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任务)。他们冷酷,看到下沉的英国商船上跳入海中的船员而见死不救;他们脆弱,轮机工约安大难当头竟精神失控擅离岗位,差点就被艇长就地正法,而随军记者则无望地凝视着一桢陆地的风景照片以求慰安。《Das Boot》的制作者既没有谴责亦没有讴歌这些船员,只是把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呈现在观者眼前,至于对此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则需要观者自己去完成。或许电影中唯一有英雄主义嫌疑之处,是全体船员临危时(正如DVD封套的广告词:“捕猎者成为被猎者”),那种求生的意志与齐心协力。不过我想,即使在战胜者眼中,那亦是相当值得尊重的行为,甚至堪称另一种“意志的胜利”,只是这些英勇的行为本身丝毫不关国家社会主义的鸟事。 据说,在美国洛杉矶电影节首映时,导演彼得森非常担心观众的反应,不仅因为该片长达6小时的电视系列剧版本在德国国内受到批评,更因为洛城有很多犹太居民。当影片开头的字幕提及二战中,在U型潜艇上服役的4万德国船员只有1万名生还时,观众不断发出嘘声。但放映结束时,观众却起立为这部杰出的电影喝彩。这段轶闻是我看完《Das Boot》后读到的,亦更坚定了我的判断,即这部电影的确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战争片,它甚至超越了类型片本身的限制,亦超越了简单的二元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当然它亦绝非一部为纳粹歌功颂德的影片),并在描写人性与反映战争的荒谬与不仁上,达到了一个较为深刻与慈悲(没错,慈悲)的境界。 相关影评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们褒扬并不是因为他被好莱坞同化之后的商业作品《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资格受到广泛尊敬的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1981),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潜艇战的惊险片获得了82年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沃尔夫冈·彼得森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该片彻底征服了全球观众,也为战争类型电影建立了一次几乎不可逾越的典范。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以德国人的观点去审视、反思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并不多见,但几乎一出现都成为了精品,从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铁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萨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虽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样深刻。《从海底出击》并没有以上两部电影那样尖锐而明显的批判性,也没有在影片中为敌对双方作出道义上的判断,它仅仅以二战中一群普通的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写实、客观地描写这群非常时期的军人。他们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甚至灾难来临也毫不退缩,深入研究对“敌人”的作战方案,拯救即将崩溃的舰艇和日渐失去的胜利果实。然而面对无休止的战争,他们渐渐麻木了,朋友或敌人的界限越发模糊,被他们重创后掉下水中生灵的绝望求救都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而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折磨和压迫,面对敌人、面对同袍、面对无助的困境,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他们苦闷、忧郁难以自拔,行为日渐失控并趋向疯狂和歇斯底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更象是一堆行尸走肉,原来性格鲜明、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战争机器。他们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思想,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在一个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惶恐度日,何时会死去,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答案。时间已经无人关心,空间已经不再重要,一切将会如何了断……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幕后信息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们褒扬并不是因为他被好莱坞同化之后的商业作品《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资格受到广泛尊敬的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1981),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潜艇战的惊险片获得了82年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沃尔夫冈·彼得森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该片彻底征服了全球观众,也为战争类型电影建立了一次几乎不可逾越的典范。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影片分析一向对表现热兵器战争的影片都不是十分的热衷,人脆弱的身体在这些现代武器的攻击下总会令我产生厌恶的感觉。几乎每一部令人称道的战争电影,其编导都会去专心的标明每一个参与战争的是人类,而非冰冷的机器。除了本能的排斥外,战争对现在的我们而言,确实有着疏离感。看着自己的同类在眼前血肉横飞,看着构建的一切在影像里灰飞烟灭,而来寻得感官上的快感,战争这种残酷人性最佳表现的方式,一再重复的在电影里出现时,需要观众在这影像里去怜悯谁人? 《从海底出击》已把战争脱离了本质上的意义,更是人类本身的一个历程。在U潜艇的内部空间里活动着的舰员,宛如人身的神经那般,各司其位,每每在绝境处做出相应的反应,一路保护着潜艇这个‘身体’冲破道道屏障。若把这部电影称为‘全金属外壳’更为合适,穿行在海底自保多于攻击的过程中,金属外壳和现实里人身体的无异,一次次在深水炸弹的攻击下,在舱里所有人凝成一线的恐惧心理,每一次突破底线的下潜深度,潜艇里的所有军士都是在一样的情绪下操作着各自的工作,把军人与这艘潜艇看作一个完全不可以分割的整体,绷紧着神经不敢出任何错误的处理每一个突发难关,在海底里无奈的潜行者,在炮火中,远方则是故乡,停泊的港口。 这艘名为U96的潜艇在下水时已是二战末期,出航的任务则是封锁航道上的英国货船。电影以这帮潜艇舰员在俱乐部里的狂欢开场,导演对室内戏的调度是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手,先不说在潜艇里制造的巅峰效果,仅是在俱乐部里群军士的欢狂场景,在视听上所造成的效果已是现在顶尖大片的效果。在上潜艇执行任务的前一夜,所有的舰员都忘我的投入了狂欢之中,这是战争给予他们的权利,但没人知晓下一秒是否还有生存可能。 在俱乐部这一幕经典:疯狂饮酒调戏舞女满屋乱窜的猪猡兵哥哥与一脸淡然坐在吧台前的舰长。狂乱中拉开航程的序幕。上潜艇前舰长向将士介绍着前来随军报道的记者,于记者前面挤眉弄眼的娃娃兵们仍把心情留给了俱乐部舞女的身上。如果再下一城,或者他们也会像宛如《现代启示录》马龙·白兰度喃喃说着的‘恐怖’,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以表达自我。 潜艇对外敌方信息的接受方式只能靠肉眼、潜望镜及听螺旋桨这几个简单途径来获取。无尽黑暗的舱里听着驱逐舰在水里传来的螺旋桨打水声时,将恐惧无限放大。当驱逐舰停在头顶上时,声声钻心入肺的隆隆声宛如恶鬼催命那般。绝境。在水底除了这一层‘金属外壳’的保护之外,几乎是无处可逃。每次因躲避深水炸弹而再三地潜过各个舰员可承受的心理底线之外的潜艇。外壳因水压而发出的吱吱声,像利刀那般击在各个将士随时崩溃的神经线。潜艇竭斯底里的大吼或喃喃说着上帝救我,在黑暗里等待着每一次死亡的来临。但他们知道,上帝是绝不会在这艘潜艇里的,每次躲过死亡的泪水与欢呼,在呼喊着下一个死亡危机的到来。在水底,除了这个金属外壳,他们便一无所有了。而这个外壳,则是所有人的生命。生则同生,亡则同亡。而唯一能接受外面信息的感觉只能是那对牵连全身神经的耳朵。头顶穿梭着敌军的驱逐舰时,只能是双手握于胸前,紧闭双眼,在黑暗里听着潜艇外那由远至近的螺旋桨打水声与深水炸弹爆炸声。 父母生我一对耳朵,于此时,我用它来感受死神的面貌。 航行初,第一次潜水演习设定了潜艇成员的第一个心理底线。舰长把潜艇潜到水下170公尺时,流着冷汗都欲出声制止舰长这个令人心生恐惧的演习。这个深度是舰长所能接受的心理底线,看着在低头祷告着的手下将士,微笑着把潜艇升回水面。但是他也没料到在之后居然要一次次的突破对潜艇可以潜深度的底线,以至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完全突破底线。电影不只是用一次次心理底线的突破来释放及加深舰员及观众的恐惧、来描述这一过程。在航行了差不多一个月之后,除了躲避驱逐舰的追击之外,几乎毫无建树的U96潜艇全体成员的士气在慢慢的低落,在大海里毫无目的漂流。在某一天在前方居然看到了已方近在眼前的潜艇,站在瞭望台上的对方舰长正是出航前一天一起在俱乐部狂欢的老汤姆森,这名须发皆白本来是处于退休状态的老舰长正站在暴风雨对面的潜艇上向这边狂挥着手。‘嘿,汤姆森,汤姆森!’茫茫大海居然相遇,互挥手擦边而过。那刻百感交集,宛如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看到自己亲近的人,与他互望而过。 此片如此完美,可以说是导演对‘室内戏’超乎常人的理解。特别在潜艇‘可视’的狭小空间里用‘听’来表现无限的空间。在狭小空间里所做到的不凡效果,把‘视听’范围做到了极致。导演在访谈中谈及,不过是把摄影机改小一些来适合这个拍摄空间罢了。而把电影表现得妙到颠峰的不是影像里可视的空间,而是听到的关于潜艇外传来的各种声音。驱逐舰探测潜艇方位的声纳,驱逐舰的螺旋桨打水声,在头顶上爆炸的深水炸弹,艇壳受到水压而发出的声音。每一样声音都让人真切的宛如置身于这个黑暗潮湿的潜艇之内,而外面则是无限空旷的大海底。于狭小空间表现另一空间无限性且让人身临其境的处理手法,确实是在视听表现上的一个里程碑。导演在进军好莱坞之后的《空军一号》如法炮制,却未达到如此真实引人入境的感觉。《从海底出击》足已让导演不朽。 当U96驶入码头全体将士接受着凯旋归来的礼仪时,被盟军的飞机击沉时,这样的归宿对于U96而言不是最好的结局么?我更愿意把这艘潜艇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物体,一个包着金属外壳的智慧体。影片则是表现它从生到死的过程。 影片信息这部影片有三个版本,136分钟的剧场版,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及293分钟的未剪辑版。泰盛文化最新发行21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对这部影片有着由衷的喜爱,不但是导演技惊四座的表现手法,还因U96潜艇一次次的劫后余生,将心理底线拉到退无可退的崩溃点。生活并不是像影片里所表现的潜艇航行过程那般惊险,而所谓的窘境也不是潜艇次次所面对的生死一线那样决绝。对生活现状有所不满并叽叽歪歪的一般都是我般吃饱撑的家伙才说的事,真正有资格出来吼几声的,大多给累得说不出话了。而这部电影在绝望的氛围里一直都透着一线生机,一个多月的航程,上艇时一脸稚气的娃娃兵在下潜艇时已一脸沧桑,磨难是最好的成长方式。而那副在海底里所有人赖以生存的金属躯壳,不正是现在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么?当看到它在回到港口既被击沉时,若不觉得悲伤,那就不妨欢呼吧。 网友评论打小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小时候,一看到屏幕上发射光芒的五角星,听到“钢~钢钢~钢~~”的音乐就兴奋。《地道战》、《地雷战》是百看不厌的。那时候,我们看到的战斗场面都是以地面战为主,偶尔有飞机的参与,表现英雄的主要方式是冲锋陷阵,计谋很少,有也是将军那个层面的,他们通常都在指挥部。 有了DVD之后,能看到的战争片大增,战斗类型也日益的丰富了。陆地大规模的军团作战少了(除了《拯救大兵》、《太行山上》什么的),空战、丛林战、巷战、海战、甚至外太空的战斗充斥了屏幕,我空虚的心灵得到了满足。 这些战争场面各有所长,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潜艇片。 其实我看过的潜艇片屈指可数。算来算去就是《U571》、 《追击红色十月》、 《红潮风暴》、 《从海底出击》这几部。为什么喜欢看,也许有两点原因。一是潜艇可以在海里神出鬼没,对战双方随时处于侦查与反侦查,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致命危险;二是潜艇片空间转换小,所以一般剧情冲突设置比较强烈,情节曲折,人物刻画比较突出。 最佩服的潜艇里的声纳员,他们能准确判断敌放的方位、距离和动作,very厉害。最过瘾的是密集深水炸弹疯狂爆炸,声音沉闷威猛。最揪心的是双方对峙时潜艇里静默中的“叮~、叮~、叮~”的声音。 看过的几部片子里,最紧张刺激的是《U571》,也最好看,《追击红色十月》把苏联人描绘得特蠢(这是好莱坞的传统,当然反正的舰长除外),最经典当然是《从海底出击》,它也许是最真实的潜艇片,真实得让人觉得冗长,没有激情的战斗,只有日复一日漫长无味的搜寻、躲避、等待、搜寻、躲避...看过之后,这是一部很有效的反战电影,我觉得它在战争片里的高度是超过《拯救大兵》的,而且这是一部德国人拍的电影,我不由得对它肃然起敬。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红潮风暴》,舰长与副舰长的控制与反控制真是太有趣了,让我哈哈大笑。 幕后花絮德国导演彼德森扬威国际影坛的作品,改编自战地记者布克海姆的畅销自传。影片用狭窄场景,取得了宏大场面所特有的巨片气氛,被誉为潜艇片的经典。原为六小时的电视片,现在以不同长度的版本流传。 更多外文片名Boot,Das The Boat U潜艇96 A Tengeralattjáró.....Hungary Andere kant van de oorlog,De.....Netherlands Barco,El.....Argentina Bateau,Le.....France Mukaddes vazife.....Turkey (Turkish title) Okret.....Poland Ponorka.....Czech Republic Submarino (Das Boot),El.....Spain Sukellusvene U-96.....Finland U-Boot 96.....Italy U-båt 96.....Finland (Swedish title) U-båten.....Sweden Ypovryhio U-96 - Epistrofi stin Kolasi.....Greece Ypovryhio,To.....Greece (director's cut) 制作公司1. Bavaria Film [德国] 2. Radiant Film GmbH [德国] 3. Süddeutscher Rundfunk (SDR) [德国] 4. Westdeutscher Rundfunk (WDR) [德国] 5. Twin Bros. Productions (Director's cut) 发行公司1.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美国] (USA) 2. 哥伦比亚三星家庭视频公司 [美国] (USA) (DVD)/(USA) (laserdisc) 3. 康斯坦丁影业公司 [德国] (Germany) (re-release) 4. Gaumont Home Vidéo [法国] (France) (video) 5. JMM Invest S.L. (Spain) 6. Neue Constantin Film [德国] (1981) (West Germany) (theatrical) 7. RCA/Columbia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国] (USA) (laserdisc) 8. Triumph Releasing Corporation [美国] (1982) (USA) (subtitled) 9. Warner-Columbia Film [法国] (1982) (France) (theatrical) 10. Adams Filmi [芬兰] (1982) (Finland) (theatrical) 11. Egmont Film [瑞典] (1998) (Sweden) (VHS) 12. Gemini Film (1993)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13. Nordisk Film [瑞典] (1999) (Sweden) (DVD) 14. Sony Pictures (2004) (Sweden) (DVD) 15. Svensk Filmindustri (SF) AB [瑞典] (1982) (Sweden) (theatrical) 16. Universal Pictures Nordic (2004) (Sweden) (DVD) 其他公司1. BASF Magnetics GmbH [德国] magnetic film restoration (director's cut) 2. D. Bassett & Associates Inc. [美国] negative cutting (director's cut) 3. Gelula & Co. english subtitles (director's cut) 4. I.M. HIT Publications english translation (director's cut) 5. Pacific Title [美国] titles (director's cut) 6. Signet Soundelux Studios [美国] editing (director's cut)/sound effects (director's cut) 7. Sound Satisfaction [美国] foley recording facilities (director's cut) 发行日期西德 West Germany 1981年9月17日 挪威 Norway 1981年12月26日 美国 USA 1982年2月10日 法国 France 1982年2月17日 瑞典 Sweden 1982年2月26日 芬兰 Finland 1982年4月2日 澳大利亚Australia 1982年10月7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1983年5月6日......(Davao) 美国 USA 1997年4月4日......(director's cut) 西班牙 Spain 1997年7月31日......(re-release) 德国 Germany 1997年12月 11日......(director's cut)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8年1月22日......(director's cut) 英国 UK 1998年1月23日......(director's cut) 关于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男, 生于1941年3月14日,德国 星座:双鱼座 生平:彼德森从小伴着电影长大,尤其喜爱美国电影。50年代的德国,大量美国电影的涌入对年少的彼德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60年代末从影后,逐渐成为在西方名气最大的德国导演。他所制作的两部德国电视电影《后果》和《白昼黑夜》都曾在国际影展及电影艺术工作室中放映,为他赢得国际知名度。 1981年,彼德森推出的不同凡响之作《船》获得了世界性成功。影片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艘德国潜水艇的命运,刻画出人性的善与恶,以及面对生死关头的众生百态。影片以外语片的身份获得六项奥斯卡奖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奖项。对于一部德语片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荣誉。在评论界对之叫好的同时,《船》在票房成绩上也获空前的成功。成为当时在美国上映的最卖座外语片。 这时好莱坞开始向彼德森发出邀请,但他却显得有些犹豫。他先在英国拍摄了童话故事片《没有结束的故事》,又在欧洲拍摄了一部由美国出品的科幻电影《敌人的矿山》。直到1991年,彼德森才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利坚大陆,拍摄了惊悚片《毁损》,这部影片给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伊斯特伍德正在筹拍反映刺杀总统事件的影片《火线》。当他找到彼德森,并与之长谈了4个小时之后,他决定将导演的位置交给彼德森。 此后,彼得森执导了由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恐怖地带》和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空军一号》两部商业主流影片,其中后者反响最大,卖座极佳。彼德森很好地抓住了一部惊险片所应具有的一切元素:紧张、刺激、悬念及完美的结局,使之成为此类作品的样板之作,并赢得好莱坞“最出色的动作片导演”之美誉。 银幕上的大海似乎一直是好莱坞的葬身之地——《未来水世界》赔得血本无归,《割喉岛》还未拍完出品公司即告破产。所以,这回彼德森执导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有史以来最高预算的影片《完美风暴》,实在可以说是件冒险的事。但是,彼德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笑着说:“在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放弃导演这部片子后,公司把剧本交给我。看完后我只能说感谢上帝!” 之后,彼德森又执导了诗史巨片《特洛伊》,将神话与历史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2006年,华纳公司翻拍1972年经典版的《海神号》,号称是一部结合了《泰坦尼克号》和《完美风暴》的灾难片。沃尔夫冈·彼德森因为《完美风暴》被重金聘请担任本片的导演。 关于电影配乐 本片的配乐由著名的德国音乐艺人Klaus Doldinger创作。同时他也是德国“护照乐队”的灵魂人物。 谈到DVD的多声道混声音响,人们自然立刻就会提到《Saving Private Ryan》,《The Matrix》,《The Fifth Element》及《Air Force One》等这类大名远扬的片子。这几张DVD的音响也的确震撼人,可以说是在DVD世界里音响最佳的几张碟了。尤其是《Saving Private Ryan》DTS版,是DVD迷们公认的最佳音响碟。可是,在“最佳音响DVD碟”的名单中,有谁会记得把“DAS BOOT”包括进去呢? 虽然以前也偶尔听人说过此片音响不错,可音响不错的碟多着呢,也就没往心里去。前天认真看完此片后,不禁拍案叫好。自己觉得平常对各DVD碟的音响也比较留意,怎么居然把张音响可列入前十名的DVD碟给忽略了呢? 在《DAS BOOT》的DD5.1 mode里,你不仅能时时体验到环绕音响的“enveloping”效果,而且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同的声音信息的分隔空间,耳朵能轻易举地分出不同声音信息的位置及信息送出的方向。声音信息非常细腻,比如船体的每一道崩裂声,都清脆的似乎能让人心跳加快;又如不时从后声道传来的断续的漏水声,也是那么的自然真实,令人觉得身临其境;低声频运用得相当出色,使得在深水处低沉的爆炸声愈发震撼人,在低频的爆炸声中,可以清楚地捕捉到高频的尖叫声,也能清楚地感受到爆炸声朝各不同的方向播散。当然,这就要求你的两个后喇叭是“full-range”的,能够处理低频信息。 图象也很不错,象音响一样,也是经过“remaster”的。我几乎找不到什么数码“artifects”。美中不足的是,哥伦比亚三星没有利用当时刚问世的 DVD-9 单面双层技术,而是把此片制在DVD-10上。一部长达207分钟的片子,只好利用DVD-10的双面,使这张DVD也象《Seven》等较早期DVD一样,成了一张“Flipper”了。 只不过对于《DAS BOOT》DVD碟的音响,国内国外都很少有人谈及。谈到音响,大都提到“SPR”,“Matrix”等轰动一时的片子。即便谈到此片的音响,也很少详细论及它如何好法。前天看了此片一区正版,才让我着实惊喜一阵,果然不凡。 如果经济能力允许,推荐收藏此片一区正版,因为它不仅音响画面都好,而且是“one of the best war movies of all time”。非常值得收藏。 同名游戏基本信息英文名:Silent Hunter V: Battle of the Atlantic中文名:猎杀潜航5:大西洋战役 类型:模拟游戏 研发:Ubisoft Romania 发行年:2010年3月2日 平台:PC 游戏介绍著名潜艇仿真游戏“猎杀潜航”的第五代,简单地称之为《猎杀潜航5》。 新作将带领玩家深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广阔海域,站在德国潜艇U-Boat的潜望镜后边,与盟军展开波澜壮阔的潜艇大战。在该系列历史上第一次,玩家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潜艇艇长的戎马生涯,领导手下舰员与敌军厮杀。 关键特色1、潜艇艇长视角:以第一人称视角走遍高度细节的潜艇,查看每一处零件。 2、成为领袖:通过新的高级命令指挥系统与舰员交互,观察他们执行日常任务,体验潜艇内的紧张和恐惧氛围。 3、战术策略:在新的目标性动态战役中选择自己的战术策略和目标。 4、敌军反应:开启新的战场、升级和补给,而盟军舰船会根据你的行动适应性调整,你的一举一动将直接影响战争进程。 5、全新用户界面:新手也可以轻松指挥潜艇,高手则能在专家模式得到所有一切必需信息和命令,完全自主指挥。 6、电影级体验:《猎杀潜航》史上最真实、最具沉浸感的画面,潜艇内部细节丰富、真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