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刺胸齿突蟾
释义

刺胸齿突蟾(学名:Scutiger mammatus)为锄足蟾科齿突蟾属的两栖动物,俗名贝乃合(藏文译音),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一般生活于泉水源头的沼泽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800至42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东俄洛。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属:齿突蟾属 Scutiger

种:刺胸齿突蟾 S. mammatus

生物特征

体形肥硕,雄蟾体长61—75毫米,雌蟾57—77毫米;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不显著,颊部向外倾斜略凹陷;鼻孔位于吻眼中间,间距与上眼瞪几等宽,瞳孔纵轩;颞褶宽厚略似耳后腺;无鼓膜;上颌膜;上颌具稀疏齿突或无齿突;无犁骨齿;舌椭贺形,后端无缺刻,咽鼓管口小。前物长经体长之半,指端略呈球状;第一、二指等长,略短于第四指;指关节下瘤不显二,平扁。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肩部或肩前产,雌蟾则公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端圆,趾侧级膜宽,内侧三趾、外侧和第五趾内侧为半蹼,少数者达2/3蹼,第四趾多为1/3蹼,雌蟾的蹼略逊雄蟾;内躔突扁平而,无外躔突;躔、趾下面无疣粒。背部有扁平疣粒,略呈给行排列;雄蟾头侧、下颌缘及前分散小刺疣。腹面平滑无疣,公蟾胸部有一对胸膛,其上具锥状角质黑腺窄小,大多无刺。生活时体背呈灰橄榄或黄褐色,两眼间有一三角逐形深色斑伸达肩部。吻棱及颞褶下方有黑褐色浅纹;背疣及其周转多有深褐色斑点;四肢背面色较体背浅且无横纹。咽喉部及四肢腹面常为紫灰色,腹部棕灰色,液浸标本背面灰褐色,深色斑不清晰,腹面色较浅。第二性征:蟾前臂粗壮,内侧二指上有强锥状角质黑刺;胸腺一对,上面具稀疏的角质黑刺,趾间蹼较雌蟾发达,无声囊和雄性线。

野外鉴别特征:体形较大而粗壮;背面疣粒扁平,略呈纵行排列;蟾胸部有一对黑色锥状角质刺团,腹面光滑有无疣,第一、二指上有稀疏的强锥关角质黑刺。

生物习性

刺胸齿突蟾生活于海拔2400—3900米高原山区的大、中、小型流溪或朱水沟内的石块或朽木下。河流缓流处之大石块下亦有之、其附近的植被多为草原,亦有灌丛草甸或森林草原,这种蟾行动迟缓,易于捕捉。白天多陷匿于石块或朽森下晚上外出觅食,常蹲于石上或岸边。其产卵季节为6---8月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产卵劢期;所产的卵群呈团块状贴附在水中之较大石块下面。初孵出的小蝌蚪体为灰色,腹面乳黄色;大蝌蚪体色多为橄榄棕色,多栖于流溪或河流之缓流处的乱石下。

生态分布

玉树、囊谦和班玛等县有之,省外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高原、西藏东部。

物种价值

刺胸齿突蟾主要捕食有害昆虫及其细长虫,有益于农、林、牧业。此外,在青海高原地区民间了将其入药,其用途或疗效与西藏齿突蟾相同。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