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刺苞果 |
释义 | 基本资料种中文名:刺苞果 种拉丁名:Acanthospermum australe (Linn.) Kuntze 种别名 :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刺苞果属 属拉丁名:Acanthospermum 国内分布:在我国云南分布甚广(自潞西、景东、勐海、普洱、元江至漾濞、普棚),生于平坡及河边沟旁,海拔350—1900米。 国外分布:原产南美洲。 海 拔:350-1900 命名来源:[Rev.Gen. : 303. 1891] 中国植物志:75:333 所属类别族中文名:向日葵族 族拉丁名:Trib.Helianth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5—55厘米,有纺锤状根。茎直立,倾斜或匍匐,下部径4—6毫米,中空或具白色髓部,有明显的节,中部以上有两叉状分枝,上部及分枝被白色长柔毛。叶长或宽椭圆形或近菱形,长2—4厘米,宽1—1.5厘米,顶端宽尖或钝,中部以上有锯齿,基部楔形,多少抱茎、两面及边缘被密刺毛。头状花序小,顶生或腋生,有短花序梗或近无梗。总苞钟形;总苞片2层,外层5个,草质,长圆状披针形,外面及边缘被白色长柔毛,有明显的中脉及网脉,内层倒卵状长圆形,基部紧密包裹雌花,顶端具2直刺,长约2毫米,宽1毫米,花后增厚包围瘦果。托片膜质,包围两性花,卵圆形,具2—3条褶纹,长1.5—1.8毫米,顶端不规则撕裂。雌花1层,5—6个;花冠舌状,舌片小,淡黄色,兜状椭圆形,长1毫米,顶端有3齿,基部稍被细毛,上端钟形,有5裂片,具3—4个小腺点。花药基部截形,顶端窄尖。花柱不分裂,顶端稍膨大成棒状。瘦果长圆形,压扁,藏于增厚变硬的内层总苞片中。成熟的瘦果倒卵状长三角形,长8毫米,基部稍狭,顶端截形,有两个不等长的开展的硬刺,周围有钩状的刺。花期6—7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及危害产地分布:原产南美洲,在我国云南分布甚广(自潞西、景东、勐海、普洱、元江至漾濞、普棚),生于平坡及河边沟旁,海拔350—1900米。 原产地:热带南美洲;现广布世界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西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6年发现于云南勐海。现已成为云南南部的一种常见杂草,在果园、橡胶园、苗圃及农田中产生一定危害,入侵自然生态系统后,由于缺乏制约因素,数量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Acanthospermum australe(L.)Kuntze,Rev.Gen.303.189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