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感 |
释义 | 概述文感简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文字的感觉,进一步讲就是文字辨识度加上措辞敏感度以及对整体把握和控制。 语感已成为语文的一个核心概念。但语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这表明语感不能单独承担语文的大任。“文感”的提出,能够解决语文中语感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文感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积累性的特征及其文体感、文化感、语体感、整体感、全息感等组成部分,都显示出文感的语文魅力,它将与语感一起成为语文的双翼。 参考资料(以下内容摘自胡义华《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文感 》) 什么是“文感”?它与“语感”有怎样的区别?顾名思义,“文感”就是对文章的感知,是在阅读活动中对整篇文章(而非个别词句)的感受、认知、判断、理解、领悟。这是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诸葛亮那样的“观其大略”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整体把握”概括了文感的本质特点,而敏捷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是文感培养所追求的目标。 “文感”和“语感”的不同具体表现:①感知的对象不同。语感的对象是语言,是语音、语义和语法。基本单位则是词,词的音、形、义及词的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等;文感的对象是文章,是各种散文、小说、诗歌、剧本、传记、访谈、新闻等,是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人文精神、文化内含及体裁结构等,其中对文章思想内容——对象、要点、主旨的感知是文感的核心任务或首要任务。 ②形成的时间与条件不同。语感形成于学龄前,在小学阶段成熟并丰富,多次反复的言语实践是语感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文感在语感形成后才能形成,它萌芽于小学,形成于初中,成熟于高中(应该如此,但由于缺少有意识的训练,部分学校的中学生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文本阅读与生活经验、写作经验的积累是文感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形成的途径不同。语感主要靠“习”得,从父母、亲人、伙伴处自然习得,小学老师的“教”对语感的形成起辅助作用。文感主要靠“学”得,中学老师的“教”对学生文感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④形成的心理机制不同。语感属于直觉思维,是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文感则属于逻辑思维,是对文章的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常运用分析与综合、概括与阐释、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方法。青少年形成文感重在理性分析。 ⑤测量的标准不同。识字量、词汇量、及一篇文章中病句的多寡是测量语感的标准。阅读文本的速度、回答文本中有关问题的准确度、论述(时髦点可称为探究)文本中有关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是测量文感的标准。 虽然文感与语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感强则文感也强,语感弱则文感也弱,文感的敏捷性离不开语感的敏捷性,训练语感有利于增强文感;但文感毕竟不等于语感。由于语感在学龄前已经形成并在小学阶段成熟、丰富,叉由于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中学语文课本正是由一篇篇具体的文章构成的,故中学老师们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任,即必须训练学生的文感,使学生日后“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