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辞旧迎新
释义

成语:辞旧迎新

写法、读音、释义

汉字:辞旧迎新

汉语拼音:cí jiù yíng xīn

释义:辞:告别。迎:迎接。辞旧迎新指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即庆贺新年的意思。

例句

咱老百姓今儿个真呀真高兴,大年三十讲的是辞旧迎新。

中国各民族迎新春风俗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独龙族——居住在云南怒江贡山县的独龙族,将每年11月12日之间第一次大雪封地为岁首,因无固定时间,由族长择日而定,一般3到5天。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互相邀请,友好往来,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东乡族——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仫佬族——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

朝鲜族——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喜欢开展踢毽比赛。比赛项目有单踢、双踢、正反脚踢、优胜者获奖。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鄂伦春族——春节期间,人们奖举行赛马射箭,姑娘们将人获胜者中挑选自己的恋人。

壮族——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送神迎新

简介

送 神

农历12月24日是“诸路神仙”上天过年的日子,因而在23或24日,潮 汕农村各地,纷纷杀牲蒸馃,为神饯行,这就是“送神”习俗。“送神” 一俗,始于送“灶神”。灶神是谁?东汉许慎《五经异义》说“颛顼有子 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可见灶神是人们所熟悉的火神祝 融。为上古五祀之一。《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 融……其祀灶。”灶神上天的目的,是向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 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唐·段成式《西阳杂俎·诺皋记上》) 因此,人间百众,为了让灶神上天后为自己说好话,让天帝保佑自己发财 致富、平安长寿,便于“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由此可见,“送神”之俗源于上述之“送灶神”。先祖们从中原把这 习俗带到潮汕之后,并使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天连同其他诸路 神仙一齐送上天去了。

筅尘

筅尘,潮音coin2 tung5,也叫“筅炱”,是潮汕人于12月24日之后 至除夕前为迎接新年而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人们用榕树枝叶、嫩竹枝叶 和红花、菝草扎成长长的掸子,扫去屋角房梁上的尘网垃圾,清洗各种用 具,实际上是为驱除瘟疫,干干净净迎新年而作的大扫除。这种良好的民 俗源流也很古老,《初学记》卷四引《吕氏春秋·季冬纪》注曰:“岁前 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驱除,亦曰傩。”傩之俗,《论语·乡党》已有记 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汉·张衡《东京赋》亦曰:“卒岁大 傩。”其实,还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诗·幽风·七月》“穹窒熏 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它吟咏的就是上古人 民过年前整理居舍、驱除耗子的民俗活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火烟熏 耗子,窟窿尽堵起;塞起北窗户,柴门涂上泥。叫唤儿子和老妻,如今快 过年,且来搬屋里。”后来,代代相传,形成了过年前驱除疫气扫除瘟物 的习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 门闾,去尘秽,净家户……以祈新岁之安。”

习俗

在潮汕,人们在掸于上扎上嫩竹、榕树及红花、菝草的枝叶,其用意也在于驱除邪恶瘟疫。

陕西春节风俗

简介

春节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习惯地称为“过年”。即每年夏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旦”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到翌年正月十五日过“元宵节”,都是过新年的范围。春节的由来,一说源于原始公社的“腊祭”,《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西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这就是说,一年农事完毕,为了报答神灵的恩赐,乃举行庆贺丰收的活动,就是所谓“春节”。二说,“年”是果实丰收,五谷成熟的意思。庆贺“年”的丰收,尧舜时就有此俗。《觳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年”的写法是“天”,是在“禾”下连写两笔,整个字形像憩长根深的黍形,用以表示五谷丰登的意思。由此看来,“年”本是一种植物,是谷类植物的统称。

在民间中有一个普遍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做“年”,每到岁末,来到村庄吃人吃牲畜,人们害怕极了。有一次“年”去一个村庄,走到村边,听见牧童辟哩啪啦的鞭子声就吓跑了。它跑到另外一个村庄,看见一个小孩穿着红色的衣服,也吓得跑了。它又窜到第三个村庄,看到村里的灯火辉煌,照得它头昏眼花,又被吓跑了。这样连续三天它都不敢进村,最后饿死在荒野林了。

人们总结“年”有三怕,即怕“响”、怕“红”、怕“光”。于是每当岁末过年时,人们就用红纸写对联张贴,并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灯火通明,彻夜不息。这样,危害人类的“年”就不敢进村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既定的节日风俗。

吃五豆

每年交上腊月,年的气味就来到了。农历腊月初五日,家家户户吃“五豆”,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所谓吃“五豆”,就是吃用五样豆子熬成的粥。在先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先在清水中泡一宵,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主妇们淘米(大米、小米皆可)煮粥,放进已泡好的五样豆,就熬成一锅丰盛的“五豆粥”了。腊月初五这天的第一顿饭,就是吃“五豆”。家家如此,概莫例外,已形成一种既定的风俗习惯。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意思是说,全年辛勤劳动,节俭过日。到了过年时,就要舍得花钱,过一个红火的年。如大办年货,肥吃海喝、行厚礼等行为,看起来形似糊涂,但家家如此,唯恐落后。

“吃五豆”的风俗,在陕西各地的农村,都普遍地流传着。具体的吃法,因条件不同,大同小异。

如关中平原地区,主要以大米或小米为主,配以五样豆熬成粥,每人早饭必须喝上一碗粥,再吃锅盔、馒头、油饼等主食。富裕人家还炒菜、喝酒,有荤有素,各显其能。铜川地区的农村,把腊月初五日,称“五豆日”,早饭做“大麦仁粥”,配以五种豆子,表示本年麦、豆丰收。

办年货

每年交上腊月,农村贸易市场空前活跃,办年货的人络绎不绝。这个时期农村的贸易中心,无疑是为过年而服务。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节日的繁荣景象。市场上有农副产品的交流;有京广杂货的陈设;有节日礼品的供应,等等。各种杂货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突出的是木版年画、门神、窗花和品种繁多的花炮、烟火,以及民间泥塑玩具、各色纸张,美不胜举,供不应求;那些各式各样的名贵点心,什锦南糖、名烟、名酒,简直叫人口馋;还有那些为年节准备的肉类、蛋类、鸡、鸭、鱼各种副食品,货堆如山,任君选购。

农村的集市贸易在平时是有规定的:有逢单日作集的,有逢双日作集的。但在交上腊月之后,逢集的日子就频繁起来。除按规定的日子进行贸易外,还额外增加数次,将近过年时,几乎天天都逢集赶会。

腊月的市场,特别繁荣。赶集上会的人群,人山人海。市场上除经营贸易外,还增加各种游艺、杂耍的场所。有唱大戏的;有跑马戏的;有耍猴卖膏药的;有玩“西洋景”、“套圈”的;有“说书行善”的等等,不一而足。

为了过一个丰盛的“年”,人们在年前争先恐后的购买年货。办年货的内容,除了吃的、用的、节日礼品外,还有几种用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前请灶神。买灶神画像,不能叫“买”,要叫“请”,以示尊重。以及祭祀神灵用的香蜡纸表;庆贺时用的烟火、花炮等;布置环境用的红纸(写对联、春条幅)和门神、年画等。建国后,封建迷信的色彩逐渐减少,“请灶爷”的活动,有一度时期被取消,近年来在农村又有恢复旧有风俗活动的现象。

写春联

过了腊月二十三日,也就是祭灶以后,村子上的人忙于写春联,准备过年了。

春联是什么?就是一种用大红纸写成的对联(也有用其它颜色纸写的)。据史载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的,传说古代的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它们枝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门而入。树下有两位神仙,一个名叫神荼(tu),一个名叫郁垒(lei),时常把守着鬼门,监视鬼的行动,发现有为非作歹者,即用单绳捆起来喂老虎。于是从春秋战国时起,每逢过年人们就用两块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的画像,竖立在门前,以示避邪,这就是桃符的来源。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由树桃符到贴对联,是从后蜀主孟昶开始的。孟昶亲笔书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叫做“春联”。春联还包括有“春条”(单联)、“春语”(一段祝贺春节的话)、“斗方”(在一块方纸上写的字)等。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门庭院落,到处都张贴着鲜艳夺目的春联,如“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横额:“大地皆春”)春条如“出门见喜”、“万福来朝”、“竹报平安”等。斗方是在一块方方正正的红纸上,单写一个“福”字。张贴的时候要倒贴,取其“倒”(到)的谐音“洪福到来”的意思。“春语”一般是一段祝贺的话或勉励的语言。如“百行孝为首,万恶淫当先”、“从俭人奢易,从奢返俭难”。

春联、春条的内容,丰富多采。张贴的时候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如给屋梁上贴“抬头见喜”;给银柜上贴“黄金万两”、“招财进宝”(民间常用图1图2表示)。给面瓮上贴“米面如山”;给老年人炕头上贴“身卧福地”、“寿比南山”;给青年人床头上贴“身强力壮”、“少者怀之”;给庭院里贴“满院生辉”、“吉星高照”;给牲口厩里贴“骡马成群”、“六畜平安”;给粮仓上贴“年年丰收”、“五谷丰登”;给火房里贴“小心灯火”、“严防火灾”;给斗上贴“日进斗金”;给车辕上贴“日行千里,夜走八州。”等等。总之,内容要有针对性,使人高兴、满意。

除夕守岁

农历腊月三十日的晚上,是年末最后一个时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新旧年的交替,人们最重视过除夕,所以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就是守住时间,不愿意让这一年空空地过去。

这种风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南宋诗人姜夔专门写了《守岁》诗:“千门列矩散林鸭,儿女相思来到家,应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色入灯花。”北宋诗人苏轼也有一首《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豁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事空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的风俗活动丰富多采。一般从三十日中午吃罢“年饭”后,就开始准备守岁。这时,家家户户供奉起祖宗牌位,贴上门神、年画、窗花。大门、小门都贴上春联,满院张贴春条、春语,还在大门前挂上一对红灯,贴上赤火(用红绿彩色纸,剪成小长方形,上有钱眼,呈菱形)。并贴絮子(用黄表剪成,形如赤火)。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按传统的风俗,这时债主不能来讨债了,即就是穷人家,也可以安心地过年了。

到了掌灯的时候,屋前屋后,灯火辉煌,如同白昼。这时全家人等(凡是在外工作、学习、经商的,都要赶回家里过年),都围坐在祖宗堂前,共叙天伦之乐事。有讲故事的、谈经验体会的、说笑的,还举办各种杂耍,如耍纸牌、打麻将、猜谜语、捉迷藏等。此刻不论辈份高低,男女老少,都尽情欢乐,直到天明,这就叫做“除夕守岁”或“欢度除夕”。

除夕守岁对小孩来说,更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日子。他(她)们可以尽情地玩,尽情地乐。夜深了,他(她)们一个一个地入睡了。翌日黎明的鞭炮声把他们从甜蜜的梦中惊醒时,发现在自己的床头、枕头底下,压着大红纸包,里边装着崭新的钱,这就是传统的“压岁钱”。

祭神灵

每逢春节(过年),人们都要祭祀神灵,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差不多每个村庄,寨子,都有土地庙、老爷(关帝)庙、城隍庙等,镇守一方。大年初一,即除夕十二时以后,各村各社都要为这些庙宇烧香,祭祀神灵。烧香的队伍十分壮观,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抬上丰盛的祭品,争先恐后,抢烧“头炉香”(零辰后第一炉香)。据说烧了头炉香,全年大吉大利,百事遂意。届时,各个社队聚集在庙宇前,各村各社的锣鼓队,争相比艺,都要以自家的优势压倒对方。人人都想烧头炉香,但是头炉香只能有一家。不免有争吵、斗殴的现象发生。村有村纲,户有户纲,都要为自己的村社争荣誉。

争烧头炉香时,女婿不让丈人,外甥不让舅父,是常有的现象。

春节期间,农村中家家户户都祭祀神灵。差不多每户人家,都祭祀家宅六神,即土地爷、天地爷、龙王爷、灶神爷、仓库爷、牛(马)王爷。另外,药行祭孙思邈,木匠祭鲁班,剧院人家祭李隆基,都以各自行当的始祖而祭之。

对于这些祭祀对象,都要设立香案,隆重礼拜,“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祭祖先

凡为人者不忘本,是故过年时首先要敬奉自己的祖宗。一般的家庭在庭房正屋,悬挂祖宗牌位,设立香案,献上供品,隆重祭奠。这都是过年的既定风俗。陕南的风俗在自己的祖宗位之前,端端正正的书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作为祭祀之首。

一般的家庭在过年时,还要敬奉本族本户的祖宗。绘制祖宗三代的画像,挂在中堂。后死去的人,用木板制成长约一尺,宽约5寸的木匣,尊称“神匣”,里边竖立已故父母的灵位。如“民故显考×大人讳××之神位”、“民故显妣×孺人讳××之神位。”把这些“神匣”按照辈份先后,排列在祭祀案上。灵堂前摆着祭祀食品,并摆上过年的“枣花糕”,以隆重的仪式,顶礼崇拜。

祭祀食品视家庭贫富而定,有献三牲(牛、羊、猪或鸡、鸭、鱼)祭礼的;有献素(甜)食品的。一般的献饭要有九碗,或十二件子、重八件、二十四件不等。

“枣花糕”是过年时的特制品,用于献供神灵堂、祖宗堂面前,有高达三尺宽一尺的“大枣花”,摆在祖宗堂前显富贵,显示这家妇女的手艺。有的“枣花糕”面白、精致、花色鲜,就说明这家妇女心灵手巧。相比之下,那些手笨媳妇做成的“枣花糕”就大为逊色。

“枣花糕”除用作祭品外,还蒸制一些小“枣花”,用于新婚未生孩子的闺女的回礼,取其谐音“早生贵子”之意。

拜年

大年初一起床后,第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就是拜新年。先鸣炮焚香,后拜祭先祖。香案前灯火辉煌,香烟缭绕。然后按辈份大小依次拜新年,祝贺新春佳节。

家里的拜年活动结束了,然后走出门来,向左右邻居、本家户族去拜年。人们见面时,彼此问候说:“新年好!”、“恭喜发财”或说:“向你拜年”、“祝您健康长寿。”(晚辈向长辈)。新年元旦,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拜年的人群,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呈现出一片“年年有余庆,处处气象新”的节日气氛。

从正月初二起,向亲戚、朋友家拜年。先向舅家、丈人家拜年,然后再向姑家,姨家拜年。再按疏远厚薄关系,一一拜年。这种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朋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可到正月底。

拜年的礼品有厚有薄。关中地区一般送礼馍(糕、油塔、包子),外加点心;陕北送黄米糕、油炸果、酒、肉等;新娘(初过门媳妇)礼品,厚于一般礼品。新女婿向丈人家拜年,头一年至少要行“四色礼”(酒、肉、花馍、糕点)或其它四件,多至“八样礼”、“十二件”(12种)不等。回礼(收礼后回送一些东西,表示不空回)也有讲究:女儿出嫁后头一年没有生小孩以前,回送“蛋蛋馍”(像鸡蛋样大小的白面馍),八个至十六个。生过小孩的回送“枣花”(用面滚成圆柱形盘旋而蒸制的小馍)一至数个(一般视小孩多少而回送多少)。

至于朋友之间的拜年礼,一般只送“南点心”(精制)一封(约一斤),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家送“本地点心”(差一点)一封。有身份的人,把自己的名片挂在点心封上。这样一来一往,互相拜年,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活动。

耍社火

从正月初二起,各村社的社火头(负责耍社火的头目)就召集有关人,研究本年度耍社火的问题。

既定,就按计划进行。

耍社火的内容和规模大小,视年景的好坏而定。一般在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传统的社火活动,就此起彼伏,大耍而特耍之。

耍社火的计划,一般按三个步骤进行。

1、挑战主张耍社火的村社,先由一方装扮几桌社火,名日“试耍”。先在本村社游行,带有发动群众的意思。然后到邻村社去活动。到哪里去活动,哪里必须热情接待。凡社火队伍经过之地,都要设立香案,摆上糖果、饮料,款待对方,并鸣放鞭炮,表示热烈欢迎。这样一日数次去到邻村社,耍社火游行,名为“挑战”。直至邻村社答应“应战”,也装扮几桌社火,共同耍起来为止。

2、骂阵有些村社,本来不想在当年耍社火。但是,主张耍社火的一方,一日数次去“挑战”,故意激起对方“应战”。他们先礼而后兵,先装扮一些轻松愉快的社火,让对方欣赏,意在引起对方兴趣,共同参予耍社火的行列。若对方固执不耍,则挑战的一方,故意在社火的内容中,插进挑斗性的节目,如《伐子都》、《取长沙》、《杀四门》等内容,寓意于戏,大骂对方是鼠辈之徒,不敢“应战”。甚至以《战七雄》、《灭六国》、《三娘教子》、《岳母刺字》等内容的节目,来刺激对方“应战”。这样经过一番“挑战”与“应战”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共同耍社火,一场轰轰烈烈的社火活动就开展起来了。

3、闹社火社火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集体游艺活动,社火是一个总称,包括狮子、龙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等。人们把“耍社火”叫做“闹社火”,闹者,竞赛也。要闹出乐趣,要闹出艺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陕西流行的社火种类很多,关中地区常见的社火,有平头桌子社火,即在一张四方桌子上扮作戏文,由四个人抬着走。如扮演《断桥》,则在三张桌子上,各立白娘子、许仙、青儿的戏剧人物形象。这种社火叫做“哑吧戏”,化妆起来很巧妙,很受人喜爱。比平头桌子高级一点的,要算是芯子了。芯子有平台芯子、杂技芯子、转芯子和挂芯子等。芯子的特点是巧、妙、玄、绝。譬如扮演《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要使京娘站在赵匡胤手举的蟠龙棍上,这样能给人以玄妙的艺术感受,十分引人入胜。还有一种大型社火,叫做“山社火”,高达三丈,下面有50多人抬着走。这种社火以人物多取胜,十分壮观。白天常耍的社火,还有高跷(亦称柳木腿),扮演时可以来回走动,边走边表演,打诨取闹,绘形绘色,耐人寻味。大约关中东府的社火尚武,有马社火,即用马拉车装扮的社火。有血社火,即杀气腾腾,动刀动枪,血肉横飞等惊险场面。关中西府的社火尚文,即寓意于戏,讲究精巧,以玄、妙、佳、绝取胜。陕南地区的社火,多以跑旱船、划龙舟、游山玩景,博得群众喜爱。陕北地区的社火,主要盛行秧歌、信天游、锣鼓大赛等。如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都名扬海外。

4、下场子“下场子”,即会演的意思。会演的规模有大有小,或以县为单位,或以区为单位,或以片为单位。地点设在便于周围村社集中的要道上。这天来自四面八方的社火,都集中在“下场子’’的地面上,举行规模盛大的表演赛。由各村社的头面人物,组成主席团,庄严地坐在主席台上。聘请专家、学者、农村中多知多懂的行家,作为“评审员”认真地审察评阅社火的优劣。会演开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接着各个参赛的村社,抬着引人注目的社火,按顺序各围绕主席台走一圈,边走边表演,然后在附近的村子里游行。

各村社的社火队伍,经过主席台时,鞭炮齐鸣,掌声雷动,上下结合在一起,专家和群众结合在一起,领导和老百姓结合在一起,共同评出社火的优劣。看社火的群众团体或个人,当场给社火的扮演者披红(挂红绸、缎被面)、插花(戴大红花),并赏给奖金,以示鼓励。看谁家的社火得的奖金多,披红戴花的多,就认为谁家是公认的好社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