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辞赋句窦
释义

基本信息

辞赋句窦,即“辞赋句读”——专门研究辞赋(包括当代辞赋,主要指古典辞赋)“句”和“读”的辞赋边缘学科,研究者为辞赋句读学家,研究体系则形成了新兴学科-辞赋句读学。“句读”一词,于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句窦之不知,惑之不解。”《三字经》:“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凡训蒙,须讲究。详训故,明句读。”。“辞赋句读学说,是日不落创立的当代中华辞赋汉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华才子语)。辞赋句读的提出,来源于蒋红岩进行标点的一篇古典辞赋,因此当代句读学说的发现与形成的第一人是蒋红岩,时间是2007年9月21日晚。中国当代“辞赋句读学家”主要有蒋红岩、乾坤居士、龚刻昌等人。

释义:

解释:

辞赋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那么,连称“辞赋句读”,“句”是辞赋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辞赋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辞赋段落。“古代诵读文章,需稍作停顿的地方。诵读时的停顿分句和读,停顿稍长的叫句,停顿较短的叫读,后将‘读’写成‘逗’。现代所用的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区分句、逗的标准并不一样。(引用网络资料)”。古代辞赋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辞赋断句。古典辞赋句读,分为“朗诵句读”和“句法学”。

来历:

辞赋句读——辞赋句读(读音:俱豆),是句号和读号的合称。古典辞赋,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这是由于古代资源有限且书写颇为不易,为了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效益的缘故。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辞赋文句”的起承转合,读书人便会在辞赋作品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辞赋句读”由来。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辞赋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辞赋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辞赋句读的动作,被称为“辞赋断句”、或“辞赋圈点”——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辞赋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赋句和辞赋原意,也可体现辞赋读者基本的学识涵养。

辞赋句窦,辞赋句读,是中国“辞赋传统”的标点论——与“汉语标点史”密切相关——因此,辞赋句窦,形成了“辞赋标点学”。汉语标点起源于甲骨文,而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狭义辞赋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辞赋标点”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辞赋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这个概念已把辞赋作品的语言意象,延伸到了书画、雕刻等艺术领域。

辞赋句窦标点系统

辞赋句窦,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辞赋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辞赋句读符号”。而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辞赋句读,进入稳定阶段——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对于“辞赋句窦学”有着重大意义的突破——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辞赋标点完备。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353字,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且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辞赋标点系统,是“辞赋文明史学家”探研的课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