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围城(新版)
释义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2版 (1991年2月1日)

平装: 35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开

ISBN: 9787020024759

条形码: 9787020024759

商品尺寸: 20.3 x 13.9 x 1.4 cm

商品重量: 381 g

ASIN: B0011BH7VM

内容简介

《围城(新版)》内容: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量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编辑推荐

在《围城(新版)》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杨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围城(新版)》作者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已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媒体推荐

写《围城》的钱钟书/杨绛

写《围城》的钱钟书

要认识作者,还是得认识他本人,最好从小时候起。

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据钱家的“坟上风水”,

不旺长房旺小房;长房往往没有子息,便有,也没出息,伯父就是“没出息”的长

子。他比钟书的父亲大十四岁,二伯父早亡,他父亲行三,叔父行四,两人是同胞

双生,钟书是长孙,出嗣给长房。伯父为钟书连夜冒雨到乡间物色得一个壮健的农

妇;她是寡妇,遗腹子下地就死了,是现成的好奶妈(钟书称为“姆妈”)。姆妈

一辈子帮在钱家,中年以后,每年要呆呆的发一阵子呆,家里人背后称为“痴姆妈”。

她在钟书结婚前特地买了一只翡翠镶金戒指,准备送我做见面礼。有人哄她那是假

货,把戒指骗去,姆妈气得大发疯,不久就去世了,我始终没见到她。

钟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和堂兄弟的感情不输亲兄弟。亲的、堂的兄弟共十人,

钟书居长。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

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

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我们无锡人所谓“痴”,包括很多意义:疯、傻、

憨、稚气、气、淘气等等。他父母有时说他“痴颠不拉”、“痴舞作法”、“呒

着呒落”(“着三不着两”的意思----我不知正确的文字,只按乡音写)。他确也

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母亲常抱怨

他父亲“憨”。也许钟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我曾看过他

们家的旧照片。他的弟弟都精精壮壮,唯他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怜相。想

来那时候的“痴气”只是稚气、气,还不会淘气呢。

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他出世那天,恰有人送

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已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可是周岁有了

“钟书”这个学名,“仰先”就成为小名,叫作“阿先”。但“先儿”、“先哥”

好像“亡儿”、“亡兄”,“先”字又改为“宣”,他父亲仍叫他“阿先”。(他

父亲把钟书写的家信一张张贴在本子上,有厚厚许多本,亲手贴上题签“先儿家书

(一)(二)(三)……”;我还看到过那些本子和上面贴的信。)伯父去世后,

他父亲因钟书爱胡说乱道,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的意思。钟书对我说:

“其实我喜欢‘哲良’,又哲又良——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

上的‘哲良’。”这也许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我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

“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默存”这

个号显然没有起克制作用。

伯父“没出息”,不得父母欢心,原因一半也在伯母。伯母娘家是江阴富户,

做颜料商发财的,有七八只运货的大船。钟书的祖母娘家是石塘湾孙家,官僚地主,

一方之霸。婆媳彼此看不起,也影响了父子的感情。伯父中了秀才回家,进门就挨

他父亲一顿打,说是“杀杀他的势气”;因为钟书的祖父虽然有两个中举的哥哥,

他自己也不过是个秀才。钟书不到一岁,祖母就去世了。祖父始终不喜欢大儿子,

钟书也是不得宠的孙子。

钟书四岁(我纪年都用虚岁,因为钟书只记得虚岁,而钟书是阳历十一月下旬

生的,所以周岁当减一岁或二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钟书成天跟

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钟书都跟去。他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

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钟书六岁入秦氏小学。现在他看到人家大讲“比较文

学”,就记起小学里造句:“狗比猫大,牛比羊大”;有个同学比来比去、只是

“狗比狗大,狗比狗小”,挨了老师一顿骂。他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

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钟韩同在亲戚家

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但附学不便,一年后他和钟韩都在

家由伯父教。伯父对钟书的父亲和叔父说:“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

了他们?”父亲和叔父当然不敢反对。

其实钟书的父亲是由一位族兄启蒙的。祖父认为钟书的父亲笨、叔父聪明,而

伯父的文笔不顶好。叔父反正聪明,由伯父教也无妨;父亲笨,得请一位文理较好

的族兄来教。那位族兄严厉得很,钟书的父亲挨了不知多少顿痛打,伯父心疼自己

的弟弟,求了祖父,让两个弟弟都由他教。钟书的父亲挨了族兄的痛打一点不抱怨,

却别有领会。他告诉钟书:“不知怎么的,有一天忽然给打得豁期开通了。”

钟书和钟韩跟伯父读书,只在下午上课。他父亲和叔父都有职业,家务由伯父

经营。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和熟人聊天。钟书总跟着去。伯

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据钟书比给我看,那个酥饼有饭碗口大小,不

知是真有那么大,还是小儿心目中的饼大);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

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

说。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呆子”读如“岂子”,也不

知《西游记》里的“呆子”就是猪八戒。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

《七侠五义》之类是不登大雅的,家里不藏。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

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了。李元霸或裴元庆或

杨林(我记不清)一锤子把对手的枪打得弯弯曲曲等等。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

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

得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

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我们在牛津时,他和我讲哪条好汉使哪种兵器,重多少

斤,历历如数家珍)。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两记得烂熟,却连阿拉伯数字的

1、2、3都不认识。钟韩下学回家有自己的父亲教,伯父和钟书却是“老鼠哥哥同

年伴儿”。伯父用绳子从高处挂下一团棉花,教钟书上、下、左、右打那团棉花,

说是打“棉花拳”,可以练软功。伯父爱喝两口酒。他手里没多少钱,只能买些便

宜的熟食如酱猪舌之类下酒,哄钟书那是“龙肝凤髓”,钟书觉得其味无穷。至今

他喜欢用这类名称,譬如洋火腿在我家总称为“老虎肉”。他父亲不敢得罪哥哥,

只好伺机把钟书抓去教他数学;教不会,发狠要打又怕哥哥听见,只好拧肉,不许

钟书哭。钟书身上一块青、一块紫,晚上脱掉衣服,伯父发现了不免心疼气恼。钟

书和我讲起旧事,对父亲的着急不胜同情,对伯父的气恼也不胜同情,对自己的忍

痛不敢哭当然也同情,但回忆中只觉得滑稽又可怜。我笑说:痛打也许能打得“豁

然开通”,拧,大约是把窍门拧塞了。钟书考大学,数学只考得十五分。

钟书小时候最乐的事是跟伯母回江阴的娘家去;伯父也同去(堂姊已出嫁)。

他们往往一住一两个月。伯母家有个大庄园,钟书成天跟着庄客四处田野里闲逛。

他常和我讲田野的景色。一次大雷雨后,河边树上挂下一条大绿蛇,据说是天雷打

死的。伯母娘家全家老少都抽大烟,后来伯父也抽上了。钟书往往半夜醒来,跟着

伯父伯母吃半夜餐。当时快乐得很,回无锡的时候,吃足玩够,还穿着外婆家给做

的新衣。可是一回家他就担忧,知道父亲要盘问功课,少不了挨打。父亲不敢当着

哥哥管教钟书,可是抓到机会,就着实管教,因为钟书不但荒了功课,还养成不少

坏习气,如晚起晚睡、贪吃贪玩等。

一九一九年秋天,我家由北京回无锡。我父母不想住老家,要另找房子。亲友

介绍了一处,我父母去看房子,带了我同去。钟书家当时正租居那所房子。那是我

第一次上他们钱家的门,只是那时两家并不相识。我记得母亲说,住在那房子里的

一位女眷告诉她,搬进以后,没离开过药罐儿。那所房子我家没看中;钱家虽然嫌

房子阴暗,也没有搬出。他们五年后才搬入七尺场他们家自建的新屋。我记不起那

次看见了什么样的房子、或遇见了什么人,只记得门口下车的地方很空旷,有两棵

大树;很高的白粉墙,粉墙高处有一个个砌着镂空花的方窗洞。钟书说我记忆不错,

还补充说,门前有个大照墙,照墙后有一条河从门前流过。他说,和我母亲说话的

大约是婶母,因为叔父婶母住在最外一进房子里,伯父伯母和他住中间一进,他父

母亲伺奉祖父住最后一进。

我女儿取笑说:“爸爸那时候不知在哪儿淘气呢。假如那时侯爸爸看见妈妈那

样的女孩子,准抠些鼻牛来弹她。”钟书因此记起旧事说,有个女裁缝常带着个女

儿到他家去做活;女儿名宝宝,长得不错,比他大两三岁。他和钟韩一次抓住宝宝,

把她按在大厅隔扇上,钟韩拿一把削铅笔的小脚刀作势刺她。宝宝大哭大叫,由大

人救援得免。兄弟俩觉得这番胜利当立碑纪念,就在隔扇上劾了“刺宝宝处”四个

字。钟韩手巧,脸刻字,但那四个字未经简化,刻来煞是费事。这大概是顽童刚开

始“知慕少艾”的典型表现。后来房子退租的时候,房主提出赔偿损失,其中一项

就是隔扇上刻的那四个不成形的字。另一项是钟书一人干的坏事,他在后园“挖人

参”,把一棵玉兰树的根刨伤,那棵树半枯了。

钟书十一岁,和钟韩同考取东林小学一年级,那是四年制的高等小学。就在那

年秋天,伯父去世。钟书还未放学,经家人召回,一路哭着赶回家去,哭叫“伯伯”,

伯父已不省人事。这是他生平第一欢遭受的伤心事。

伯父去世后,伯母除掉长房应有的月钱以外,其它费用就全由钟书父亲负担了。

伯母娘家败得很快,兄弟先后去世,家里的大货船逐渐卖光。钟书的学费、书费当

然有他父亲负担,可是学期中间往往添买新课本,钟书没钱买,就没有书;再加他

小时候贪看书摊上伯父为他租的小字书,看坏了眼睛,坐在教室后排,看不见老师

黑板上写的字,所以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他茫无所知,练习簿买不起,他就用伯父

生前亲手用毛边纸、纸捻子为他钉成的本子,老师看了直皱眉。练习英文书法用钢

笔。他在开学的时候有一支笔杆、一个钢笔尖,可是不久笔尖撅断了头。同学都有

许多笔尖,他只有一个,断了头就没法写了。他居然急中生智,把毛竹筷削尖了头

蘸着墨水写,当然写得一塌糊涂,老师简直不愿意收他的练习簿。

我问钟书为什么不问父亲要钱。他说,从来没想到过。有时伯母叫他向父亲要

钱,他也不说。伯母抽大烟,早上起得晚,钟书由伯母的陪嫁大丫头热些馊粥吃了

上学。他同学、他弟弟都穿洋袜,他还穿布袜,自己觉得脚背上有一条拼缝很刺眼,

只希望穿上棉鞋可遮掩不见。雨天,同学和弟弟穿皮鞋,他穿钉鞋,而且是伯伯的

钉鞋,太大,鞋头塞些纸团,一次雨天上学,路上看见许多小青蛙满地蹦跳,觉得

好玩,就脱了鞋捉来放在鞋里,抱着鞋光脚上学;到了教室里,把盛着小青蛙的钉

鞋放在抬板桌下。上课的时候,小青蛙从鞋里出来,满地蹦跳。同学都忙着看青蛙,

窃窃笑乐。老师问出因由,知道青蛙是从钟书鞋里出来的,就叫他出来罚立。有一

次他上课玩弹弓、用小泥丸弹人。中弹的同学嚷出来,老师又叫他罚立。可是他混

混沌沌,并不觉得羞惭。他和我讲起旧事常说,那时候幸亏糊涂,也不觉得什么苦

恼。

钟书跟我讲,小时候大人哄他说,伯母抱来一个南瓜,成了精,就是他;他真

有点儿怕自己是南瓜精。那时候他伯父已经去世,“南瓜精”是舅妈、姨妈等晚上

坐在他伯母鸦片榻畔闲谈时逗他的,还正色嘱咐他切莫告诉他母亲。钟书也怀疑是

哄他,可是真有点耽心。他自说混沌,恐怕是事实。这也是家人所谓“痴气”的表

现之一。

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的生年月日。小时候他

不会分辨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后来他和钟韩同到苏州上美国教

会中学的时候,穿了皮鞋,他仍然不分左右乱穿。在美国人办的学校里,上体育课

也用英语喊口号。他因为英文好,当上了一名班长。可是嘴里能用英语喊口号,两

脚却左右不分;因此只当了两个星期的班长就给老师罢了官,他也如粹重负。他穿

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衣服套在脖子上只顾前后掉转,结果还是前后

颠倒了。或许这也是钱家人说他“痴”的又一表现。

钟书小时最喜欢玩“石屋里的和尚”。我听他讲得津津有味,以为是什么有趣

的游戏,原来只是一人盘腿坐在帐子里,放下帐门,披着一条被单,就是“石屋里

的和尚”。我不懂那有什么好玩。他说好玩得很;晚上伯父伯母叫他早睡,他不肯,

就玩“石屋里的和尚”,玩得很乐。所谓“玩”,不过是一个人盘腿坐着自言自语。

这大概也算是“痴气”吧。

钟书上了四年高小,居然也毕业了。钟韩成绩斐然,名列前茅;他只是个痴头

傻脑、没正经的孩子。伯父在世时,自愧没出息,深怕“坟上风水”连累了嗣给长

房的钟书。原来他家祖坟下首的一排排树高大茂盛,上首的细小萎弱。上首的树当

然就代表长房了。伯父一次私下花钱向理发店买了好几斤头发,叫一个佃户陪着,

悄悄带着钟书同上祖坟去,把头发埋在上首几排树的根旁。他对钟书说,要叫上首

的树荣盛,“将来你做大总统。”那时候钟书才七、八岁,还不懂事,不过多少也

感觉到那是伯父背着人干的私心事,所以始终没向家里任何别人讲过,他讲给我听

的时候,语气中还感念伯父对他的爱护,也惊奇自己居然有心眼为伯父保密。

钟书十四岁和钟韩同考上苏州桃坞中学(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父母为他置

备了行装,学费书费之外,还有零用钱。他就和钟韩同往苏州上学,他功课都还不

错,只算术不行。

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钟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

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萝兰》等刊物恣意阅读。

暑假他父亲归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辗转回家,假期已过了一半。他父亲回家

第一事是命钟书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

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钟书忍笑向我形容他当时的窘况:家人都在

院子里乘凉,他一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地哭。这顿打虽然没有起

“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

进步。他有时不按父亲教导的方法作古文,嵌些骈骊,倒也受到父亲赞许。他也开

始学着作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一九二七年桃坞中学停办,他和钟韩同考入美国

圣公会办的无锡辅仁中学,钟书就经常有父亲管教,常为父亲代笔写信,由口授而

代写,由代写信而代作文章。钟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

了。一次他代父亲为乡下某大户作了一篇墓志铭。那天午饭时,钟书的姆妈听见他

父亲对他母亲称赞那篇文章,快活得按捺不住,立即去通风报信,当着他伯母对他

说:“阿大啊,爹爹称赞你呢!说你文章做得好!”钟书是第一次听到父亲称赞,

也和姆妈一样高兴,所以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

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我常见钟书写客套信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八行笺上,几次抬头,写来恰好八

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钟书说,那都是他父亲训练出来的,他额角上挨了不少

“爆栗子”呢。

钟书二十岁伯母去世。那年他考上清华大学,秋季就到北京上学。他父亲收藏

的“先儿家书”是那时候开始的。他父亲身后,钟书才知道父亲把他的每一封信都

贴在本子上珍藏。信写得非常有趣,对老师、同学都有生动的描写。可惜钟书所有

的家书(包括写给我的),都由“回禄君”收集去了。

钟书在清华的同班同学饶余威一九六八年在新加坡或台湾写了一篇《清华的回

忆》(注:《清华大学第五级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册》,一九八四年出版)转载此文。

饶君已故),有一节提到钟书:“同学中我们受钱钟书的影响最大。他的中英文造

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

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

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据钟书告诉我,他上课也带笔记本,只

是不作笔记,却在本子上乱画。现在美国的许振德君和钟书是同系同班。他最初因

钟书夺去了班上的第一名,曾想揍他一顿出气,因为他和钟书同学之前、经常是名

列第一的。一次偶有个不能解决的问题,钟书向他讲解了,他很感激,两人成了朋

友,上课常同坐在最后一排。许君上课时注意一女同学,钟书就在笔记本上画了一

系列的《许眼变化图》,在同班同学里颇为流传,钟书曾得意地画给我看。一年前

许君由美国回来,听钟书说起《许眼变化图》还忍不住大笑。

钟书小时候,中药房卖的草药每一味都有两层纸包裹;一张白纸,一张印着药

名和药性。每服一副药可攒下一叠包药的纸。这种纸干净、吸水,钟书大约八、九

岁左右常用包药纸来临摹他伯父藏的《芥子园画谱》,或印在《唐诗三百首》里的

“诗中之画”。他为自己想出一个别号叫“项昂之”——因为他佩服项羽,“昂之”

是他想象中项羽的气概。他在每辐画上挥笔署上“项昂之”的大名,得意非凡。他

大约常有“项昂之”的兴趣,只恨不善画,他曾央求当时在中学读书的女儿为他临

摹过几幅有名的西洋淘气画,其中一幅是《魔鬼临去遗臭图》(图名是我杜撰),

魔鬼像吹喇叭似的后部撒着气逃跑,画很妙。上课画《许眼变化图》,央女儿代摹

《魔鬼遗臭图》,想来也都是“痴气”的表现。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

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

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

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

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

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

记。

我只有一次见到他苦学。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

要能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

“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和警察打架。结

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这件补考的事,《围城》英译本《导言》里也提

到(见14页)。钟书一九七九年访美,该译本出版家把译本的《导言》给他过目,

他读到这一段又惊又笑,想不到调查这么精密。后来胡志德(Theodore Huters)

君来见,才知道是他向钟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nald Stuart打听来的。胡志德

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钱钟书》里把这件事却删去了。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

帖,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

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

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

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

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沦陷在上海的时候,

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

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

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钟书变着法儿,或作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

出来,就赖他们说“坏话”。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

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

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

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

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

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他又对女儿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

较。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圆

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阿圆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

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

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哪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

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

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月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

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我们常

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

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

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

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

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

“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猫》的第一句),他笑说:

“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

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

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

他手里。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

钟书和我父亲诗文上有同好,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钟书常和我父亲说些精致典

雅的淘气话,相与笑乐。一次我父亲问我:“钟书常那么高兴吗?”“高兴”也正

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

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

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

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

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

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是

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

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

肠荡气。

钟书写完了《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一九

五七年春,“大鸣大放”正值高潮,他的《宋诗选注》刚脱稿,因父病到湖北省亲,

路上写了《赴鄂道中》五首绝句,现在引录三首:“晨书暝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

市恩。碧海掣鲸闲此手,祗教疏凿别清浑。”“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

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展薄雷。脱叶

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后两首寄寓他对当时情形的感受,前一首专指

《宋诗选注》而说,点化杜甫和元好问的名句(“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

中”;“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据我了解,他自信还有写作之才,

却只能从事研究或评论工作,从此不但口“噤”,而且不兴此念了。《围城》重印

后,我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他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

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

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

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这几句话

也许可作《围城》《重印前记》的笺注吧。

我自己觉得年纪老了;有些事,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知道。我要乘我们夫妇

都健在,一一记下。如有错误,他可以指出,我可以改正。《围城》里写的全是捏

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作者简介

钱锺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子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等。

目录

围城

附录

记钱钟书与《围城》

文摘

第四章

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

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剌痛。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

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

卧室里的沙发书桌,卧室窗外的树木和草地,天天碰见的人,都跟往常一样,丝毫没变,对

自己伤心丢脸这种大事全不理会似的。奇怪的是,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

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

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

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第一个拦不住的就是周太太。一切做长辈的都不愿意小辈瞒

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哄出来,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唐家车夫走后,方鸿渐上楼

洗脸,周太太半楼梯劈面碰见,便想把昨夜女用人告诉的话问他,好容易忍住了,这证明刀

不但负责任,并且有涵养。她先进餐室,等他下来。效成平日吃东西极快,今天也慢条斯理

地延宕着,要听母亲问鸿渐话。直到效成等不及,上学校去了,她还没风鸿渐来吃早点,叫

用人去催,才知道他早偷偷出门了。周太太因为枉费了克己工夫,脾气发得加倍的大,骂鸿

渐混账,说:“就是住旅馆,出门也得分付茶房一声。现在他吃我周家的饭,住周家的房

子,赚我周家的钱,瞒了我外面去胡闹,一早出门,也不来请安,目无尊长,成什么规矩!

他还算是念书人家的儿子!书上说的:‘清早起,对父母,行个礼,’他没念过?他给女人

迷错了头,全没良心,他不想想不靠我们周家的栽培,什么酥小姐、糖小姐会看中他!”周

太太并不知道鸿渐认识唐小姐,她因为“芝麻酥糖”那现成名词,说“酥”顺口带说了

“糖”;信口胡扯,而偏能一语道破,天下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都是这样的。

方鸿渐不吃早点就出门,确为了躲避周太太。他这时候怕人盘问,更怕人怜悯或教训。

他心上的新创口,揭着便痛。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

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鸿渐只希

望能在心理的黑暗里隐蔽着,仿佛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所以他本想做得若无其

事,不让人看破自己的秘密,瞒得过周太太,便不会有旁人来管闲事了。可是,心里的痛苦

不露在脸上,是桩难事。女人有化妆品的援助,胭脂涂得浓些,粉擦得厚些,红白分明会掩

饰了内心的凄黯。自己是个男人,平日又不蓬首垢面,除了照例的梳头刮脸以外,没法用非

常的妆饰来表示自己照常。仓卒间应付不来周太太,还是溜走为妙。鸿渐到了银行,机械地

办事,心疲弱得没劲起念头。三闾大学的电报自动冒到他记忆面上来,他叹口气,毫无愿力

地复电应允了。他才分付信差去拍电报,经理室派人来请。周经理见了他,皱眉道:“你怎

么一回事?我内人在发肝胃气,我出门的时候,王妈正打电话请医生呢。”

鸿渐忙申辩,自己一清早到现在没碰见过她。

周经理器丧着脸道:“我也开不清你们的事。可是你丈母自从淑英过世以后,身体老不

好。医生量她血压高,叮嘱她动不得气,一动气就有危险,所以我总让她三他,你——你不

要拗她顶她。”说完如释重负的吐口气。周经理见了这挂名姑爷,乡绅的儿子,留洋学生,

有点畏闪,今天的谈话,是义不容辞,而心非所乐。他跟周太太花烛以来,一向就让她。当

年死了女儿,他想娶个姨太太来安慰自己中年丧女的悲,给周太太知道了,生病求死,嚷什

么“死了干净,好让人家来填缺,”吓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对她更短了气焰。他所说的

“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

分”。

鸿渐勉强道:“我记着就是了。不知道她这时候好了没有?要不要我打个电话问问?”

“你不要打!她跟你生的气,你别去自讨没趣。我临走分付家里人等医生来过,打电话

报告我的。你丈母是上了年纪了!二十多年前,我们还没有来上海,那时候她就有肝胃气

病。发的时候,不请医生打针,不吃止痛药片,要吃也没有!有人劝她抽两口鸦片,你丈母

又不肯,怕上瘾。只有用我们乡下土法,躺在床上,叫人拿了门闩,周身捶着。捶她的人总

是我,因为这事要亲人干,旁人不知痛痒,下手太重,变成把棒打了。可是现在她吃不消

了。这方法的确很灵验,也许你们城里人不想信的。”

鸿渐正在想未成婚的女婿算不算“亲人”,忙说:“相信!相信!这也是一种哄骗神经

的方法,分散她对痛处的集中注意力,很有道理。”

周经理承认他解释得对。鸿渐回到办公桌上,满肚子不痛快,想周太太的态度一天坏似

一天,周家不能长住下去了,自己得赶早离开上海。周经理回家午饭后到行,又找鸿渐谈

话,第一句便问他复了三闾大学的电报没有。鸿渐忽然省悟,一股怒气使心从痴钝里醒过

来,回答时把身子挺足了以至于无可更添的高度。周经理眼睛躲避着鸿渐的脸,只瞧见写字

桌前鸿渐胸脯上那一片白衬衫慢慢地饱满扩张,领带和腰带都在离桌上升,便说:“你回电

应聘了最好,在我们这银行里混,也不是长久的办法,”还请他“不要误会”。鸿渐剌耳地

冷笑,问是否从今天起自己算停职了。周经理软弱地摆出尊严道:“鸿渐,我告诉你别误

会!你不久就远行,当然要忙着自己的事,没工夫兼顾行里——好在行里也没有什么事,我

让你自由,你可以不必每天到行。至于薪水呢,你还是照支——”

“谢谢你,这钱我可不能领。”

“你听我说,我教会计科一起送你四个月的薪水,你旅行的费用,不必向你老太爷去筹

——”

“我不要钱,我有钱,”鸿渐说话时的神气,就仿佛国立四大银行全他随身口袋里,没

等周经理说完,高视阔步出经理室去了。只可惜经理室太小,走不上两步,他那高傲的背影

已不复能供周经理瞻仰。而且气愤之中,精神照顾不周,皮鞋直踏在门外听差的脚上,鸿渐

只好道歉,那听差提起了腿满脸苦笑,强说:“没有关系。”

周经理摇摇头,想女人家不懂世事,只知道家里大发脾气,叫丈夫在外面做人为难自己

惨淡经营了一篇谈话腹稿,本想从鸿渐的旅行费说到鸿渐的父亲,承着鸿渐的父亲,语气捷

转说:“你回国以后,没有多跟你老太爷老太太亲热,现在你又要出远门了,似乎你应该回

府住一两个月,伺候伺候二老。我跟我内人很喜欢你在舍间长住,效成也舍不得你去可是我

扣留住你,不让你回家做孝顺儿子,亲家、亲家母要上门来‘探亲相骂’了——”说到此

地,该哈哈大笑,拍着鸿渐的手或臂或肩或背,看他身体上什么可拍的部分那时候最凑手方

便——“反正你常到我家里来玩儿,可不是一样?要是你老不来,我也不答应的。”自信这

一席话委婉得体,最后那一段尤其接得天衣无缝,曲尽文书科王主任所谓“顺水推舟”之

妙,王主任起的信稿子怕也不过如此。只可恨这篇好谈话一讲出口全别扭了,自己先发了

慌,态度局促,鸿渐那混小子一张没好气挨打嘴巴的脸,好好给他面子下台,他偏愿意抓踊

了面子顶撞自己,真不识抬举,莫怪太太要厌恶他。那最难措辞的一段话还闷在心里,像喉

咙里咳不出来的粘痰,搅得奇痒难搔。周经理象征地咳一声无谓的嗽,清清嗓子。鸿渐这孩

子,自己白白花钱栽培了他,看来没有多大出息。方才听太太说,新近请人为他评命,命硬

得很,婚姻不会到头,淑英没过门就给他死了!现在正交着桃花运,难保不出乱子,让他回

家给方乡绅严加管束也好,自己卸了做长辈的干系。可是今天突然撵他走,终不大好意思—

—唉,太太仗着发病的脾气,真受不了!周经理叹口气,把这事搁在一边,拿起桌子上的商

业信件,一面捺电铃。

方鸿渐不愿意脸上的羞愤给同僚们看见,一口气跑出了银行。心里咒骂着周太太,今天

的事准是她挑拨出来的,周经理那种全听女人作主的丈夫,也够可鄙了!可笑的是,到现在

还不明白为什么周太太忽然在小茶杯里兴风作浪,自忖并没有开罪她什么呀!不过,那理由

不用去追究,他们要他走,他就走,决不留连,也不屑跟他计较是非。本来还想买点她爱吃

的东西晚上回去孝敬她,讨她喜欢呢!她知道了苏小姐和自己往来,就改变态度,常说讨厌

话。效成对自己本无好感,好像为他补习就该做他的枪手的,学校里的功课全要带回家来代

做,自己不答应,他就恨。并且那小鬼爱管闲事,亏得防范周密,来往信札没落在他手里。

是了!是了!一定是今天早晨唐家车夫来取信,她起了什么疑心,可是她犯不着发那么大的

脾气呀?真叫人莫名其妙!好!好!运气坏就坏个彻底,坏个痛快。昨天给情人甩了,今天

给丈人撵了,失恋继以失业,失恋以臻失业,真是摔了仰天交还会跌破鼻子!“没兴一齐

来”,来就是了索性让运气坏得它一个无微不至。周家一天也不能住了,只有回到父亲母亲

那儿挤几天再说,像在外面挨了打的狗夹着尾巴窜回家。不过向家里承认给人撵回来,脸上

怎下得去?这两天来,人都气笨了,后脑里像棉花裹的鼓槌在打布蒙的鼓,模糊地沉重,一

下一下的跳痛,想不出圆满的遮羞方式,好教家里人不猜疑自己为什么突然要回家过不舒服

的日子。三闾大学的电报,家里还没知道,报告了父亲母亲,准使他们高兴,他们高兴头上

也许心气宽和,不会细密地追究盘问。自己也懒得再想了,依仗这一个好消息,硬着头皮回

家去相机说话。跟家里讲明白了,盘桓到老晚才回周家去睡,免得见周经理夫妇的面,把三

件行李收拾好,明天一早就溜走,留封信告别,反正自己无面目见周经理周太太,周经理周

太太也无面目见自己,这倒省了不少麻烦。搬回家也不会多住,只等三闾大学旅费汇来,便

找几个伴侣上路。上路之前不必到银行去,乐得逍遥几天,享点清闲之福。

不知怎样,清闲之福会牵起唐小姐,忙把念头溜冰似的滑过,心也虚闪了闪幸未发作的

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