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微哲学微博时代的哲学智慧
释义

图书信息

I S B N: 978-7-5107-0501-4 作 者: 缘中源

出 版 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04

版 次: 第1版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轻型纸

装 订: 平装 新旧程度: 全新

内容简介

古希腊时期,著名文献家拉尔修曾经以一部《明哲言行录》享誉全球,本书试图打造新时代的“明哲言行录”,将哲学家的故事、哲学家所讲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笔调娓娓道来,并以“微博”的形式给予点评。让读者能够做到:一本书读懂哲学,一本书读透哲学史,一本书看清哲学家。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全”、“简”、“赅”。全:将中西著名的哲学故事几乎一网打尽;简:规避长篇大论,以短文为主,迎合快餐时代的特点;赅:力图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一部人人都能读懂且读后有所思考的哲学书,更是一部“俗讲”但“不庸讲”的哲学书。

作者简介

缘中源,山东德州人,北京大学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以思想的跋涉者自居,游弋在体制之外,彷徨于思考之中。

曾与人合译《心灵的自救——重获内心安宁与自由的生活法则》、《明哲言行录》。自2005年开始,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出版了《听哲学家讲故事》、《智者的顿悟——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每天读点哲学》、《1000个不可不知的哲学常识》、《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一本书领悟哲学》。并在天涯社区发表多篇哲学普及文章,受到网友热烈追捧。

在学术方面,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先后出版《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智慧》、《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等一系列著作。

内容目录

第一辑 哲人篇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需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闲暇的时间,二要有诧异的眼睛。在这里,“闲暇”是前提。如果一个人终日为生计奔波,吃了这顿饭,还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他是没有心情来研究哲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贵族的精神。哲学家研究哲学不是为了经世致用,而是因闲暇而沉思,因沉思而诧异,因诧异而求知,因求知而得到满足。他们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思维的快感足以让他们满足和陶醉,因而是唯一自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家是精神上的贵族。

泰勒斯的格言

吃饭是为了活着

逃避政治的哲人

只动手指头的哲学家

无罪的辩护

神的观念

被拍卖的主人

骑在马背上的哲学家

德性与自然

生命的筵席

花园里的奇迹

惨遭阉割的哲人

狄德罗效应

饥饿的马克思

辛劳的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的两副面孔

龌龊的培根

虚伪的弗洛伊德

尴尬的申不害

刘伶病酒

第二辑 逸事篇

哲学家都是一些不按生活常规出牌的人。有人说,哲学家的工作,不过是在黑屋子里寻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一些玩世不恭的人更是将哲学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对愈来愈多的东西知道的愈来愈少,直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一无所知; 另一类是对愈来愈少的东西知道的愈来愈多,直到他们无中生有……

勾股定理的发现

百牛大祭

难以理解的禁忌

船夫与哲学家

河东狮吼

苏格拉底之死

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的师生缘

像猪一样不动心

别踩坏了我的圆

爱尔兰人与笨蛋的距离

验明牧师正身

笛卡尔的梦境

莱布尼茨发明的计算机

康德的“时钟”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宿怨

《资本论》的艰难面世

尼采的最后岁月

反目成仇的师徒

海德格尔与纳粹

海德格尔的婚外情

萨特与波伏娃

罗素的数学情缘

不一般的师徒关系

樊迟学稼

龙场悟道

程门立雪

第三辑 格言篇

所谓格言,不过是经过历史的积淀而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只言片语。这些只言片语,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柏拉图式的爱情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性格决定命运

奥卡姆的剃刀

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存在即合理

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对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

敬鬼神而远之

名不正则言不顺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而优则仕

君子远庖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第四辑 思辨篇

人生活在经验之中,却总是提出一些超越经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我们平常人来说,是胡思乱想;但对哲学家而言,则是理智的思辨。思辨是哲学的标志,因为它总是想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找一个安放自身的地方。如果哲学是心的学问,那么,哲学捍卫的就是这种胡思乱想的权利。

“形而上学”的渊源

柏拉图的洞穴

第一推动者

奇妙的“同一性”

海伦与“Water”

实验室里的思考

一只看不见的鸡

休谟的难题

给我一个灵魂

象棋的故事

共产主义的幼稚病

薛定谔的猫

冰山一角

至大与至小

回来的是梵志吗

逝者如斯夫

舍罕王赏麦

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晋文公请隧

心外无物

悟在当下

一切皆禅

凡圣两忘

真假妄语

第五辑 诡辩篇

纯粹的理智思辨,要把握好方向和节奏,否则就可能会走火入魔,陷入自我设置的陷阱。这种陷阱,就是诡辩。诡辩纯粹是破坏性的,它最终的结果,要么是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要么得出与现实相悖的结论。

希帕索斯悖论

打官司的悖论

苏格拉底悖论

“说谎者”悖论

白天鹅的悖论

罗素悖论

无物存在

自相矛盾

“两分法”的悖论

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悖论

“飞矢不动”的悖论

“运动场”悖论

“谷粒声响”的悖论

迈农悖论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不是秃子?

关于“学习”的巧辩

上帝存在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合同异之辩

白马非马

离坚白

公孙龙过关

公孙龙与邹衍的辩论

两可之说

第六辑 辩证篇

在哲学上, 辩证法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而被提及的。它关心的不是思考什么(What to think),解决什么(What to solve),而是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如何解决(How to solve)。所以,辩证法是一种思维的规律,它是哲学的灵魂、是智慧的化身。

知识的圆圈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苏格拉底的无知

精神助产术

不解解之

一指禅

肯定即否定

“时中”的原则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否极泰来

日中则盈,月满则亏

过犹不及

反者道之动

无用之用

扁鹊三兄弟

韩昭侯建门楼

蠢猪式的军事家

廉价的友谊

狼的软肋

大象无形

青梅煮酒论英雄

靖郭君建高城

时势决定选择

泥鱼的生存之道

第七辑 人生篇

哲学源于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之所以会成为哲学的焦点, 是因为人追求无限、永恒的冲动和人生有限的宿命形成了难以打开的死结。如果人能够长生不老,就不会有人来思考哲学,因为思考哲学已经变得多余;如果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有限,那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就像皮浪说的,“像猪一样生活 ”,将不会有那么多烦恼和不快。可惜的是,人生是有限的,而且人又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有限的。所以,才有了那些绞尽脑汁的哲学思考。

偷食禁果的惩罚

斯芬克斯之谜

能思考的芦苇

认识你自己

宽容的智慧

别挡着我的阳光

美德女神和邪恶女神

咸淡两由之

不死干什么呢

我还在等什么

失误的上帝

西西弗斯与巨石

活在当下

随机的选择

苦海无边

唯一的苹果

第八辑 自由篇

人之所以是生而自由的,是因为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在抛入之前,没有人问你愿不愿意,你已经有了生命;还没有来得及问一声为什么,命运的鞭子就已经催你上路了。于是,人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却要必然地承担这种“偶然”的命运——自由地选择,自由地承担。没有人能够替代你。这对人来说根本不能用“幸运”或者“不幸”这种非此即彼的词语来表达。有一个词可能更能体现人的这种生存状态,这个词就是——悲壮。

“哲学”的由来

潘多拉的盒子

灵魂的回忆

搁浅的旅行

人与猪的辩论

布利丹的驴子

后悔终生的婚姻

捡麦穗的启示

泛滥的信息

机械与机心

即心即佛

存在先于本质

庄子丢鱼

许由拒位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

相忘于江湖

绰绰有余地

大限已到

向死而生

同舟共济

反目成仇的兄弟

比财富更有价值的东西

第九辑 处世篇

人需要在外面的世界吸取物质和精神的养料,更为重要的是,人还需要外在的世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那种想逃离这个世界的做法注定了是一条不归路,而个体反抗群体,必然是一条悲剧之旅。也许,唯一能够处世的是我们的心灵,唯一需要向上的是我们的境界,而人生和生活,仍然需要扎根在这个世界上。

我是谁

像狗一样活着

流放心灵的第欧根尼

海盗报事件

巢父洗耳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入世的情结

避人与避世

拯救与逍遥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放下着

挑起来

运斤如风

推其长避其短

子张问仁

子路问礼

楚王断带

水至清则无鱼

丧罢即歌

庖丁解牛

中庸之道

充足的自信

第十辑 励志篇

一位哲学家曾经调侃:如果你想活着,你就去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如果你想活得像人,你就去当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让我们正视现实,而唯心主义却让我们正视心灵的力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让人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潜能都调动起来,则需要影响他的心灵。一个人饿着肚子固然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但一个人吃饱喝足也未必能够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相反,一个人在吃饱以后往往会困意大发。这里的关键还是心灵。

奢侈的需求

未经省察的人生不是好人生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优秀是一种习惯

骏马和骆驼

冬天里的阳光

叔本华的钟摆

幸福的园丁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贡辍学

磨砖作镜

月亮偷不去

得意忘言

恃人不如自恃

蘧伯玉过宫门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十一辑 境界篇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也许,我们大部分人,仅仅停留在了最初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而进一步修行,则需放下,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但此境界亦非至上境界,我们还要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就需要把放下的东西再挑起来。一味的放,那是消沉逃避,不可取;只知取,又落入凡夫之激情,也不可取。

吾养吾浩然之气

道在粪便里

鲁侯养鸟

鼓盆而歌

混沌的七窍

庄周梦蝶

心无所住

鬼斧神工

楚王遗弓

逍遥游

七日不火食

吾与点也

孔颜乐处

宇宙便是吾心

散步的心灵

自找烦恼

为什么要走那么快呢

天堂与地狱

大隐与小隐

佛性即无南北

本性自悟

观音入理之门

吃茶去

一切皆随

洗钵去

南泉斩猫

平常心是道

心中无妓

一切都在

拈花一笑

第十二辑 道德篇

天才总是受人崇拜,但道德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硕果,而后者是高尚灵魂的结晶。但是,从长远来看,是灵魂主宰着人的生活。天才人物凭借自己的智力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前者受人崇拜,而后者被人视为楷模,加以效仿。

以德治国

以邻为壑

启手足

脱衣审案

高石子辞官

子贡赎人

君子之德风

义利之辩

义者利之和

道德的陷阱

真正的大丈夫

老鼠的启示

曹沫之盟

盗亦有道

儒以诗礼发冢

人与佛的对话

第十三辑 管理篇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慈不掌兵

文侯与田子方饮

子贡放权

无为而治

庄子告债

恶狗当道

以非为是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国之宝也

得失进退之间

田忌赛马

两个鸡蛋引发的争论

守信于民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蝴蝶效应

第十四辑 认知篇

人是如何认知外在世界的?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强调心灵作用的唯心主义,还是看重外在事物的唯物主义,都陷入了一种偏执。这种偏执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错误地将真理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是某一个部分当成了真理本身。正因为此,唯心和唯物,都有着自身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和软肋。

秃头与石头

没有打开的镜头盖

什么是“戈尔肖克”

人是万物的尺度

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暂

两小儿辩日

鸭兔图

蒙田的座右铭

培根的“四大假相”说

测不准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

蜜蜂习惯性的联想

火鸡的信念

桌子的本来面目

世界竟然存在

大自然的崇高

大小九州说

鹅湖之会

竹林“格物”

风动?幡动?心动?

第十五辑 语言篇

语言不仅在于表达思想, 而且还生成思想。正是语言, 让本来不存在界限和区别的混沌世界变得清晰起来。正因为此,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对话、交往的工具,还是世界向我们袒露自身的方式。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现成的、划分好了的世界,真正对世界进行划分的其实是语言。所谓的“现实世界”可以说是人类集团根据自己的语言系统建构起来的。

仓颉造字

巴比伦之塔

轮扁论言

述而不作

让理智着魔的语言

含义丰富的手势

濠梁之辩

私人的语言

脱离情景的歧义

匣子里的甲虫

奥古斯丁图画

五个红苹果

建筑师和他的助手

语言的工具箱

家族的相似

丰富的联想

极端的翻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8: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