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纯孝之报 |
释义 | 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③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④贼出吴郡⑤,袁府君⑥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⑦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⑧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带给母亲吃。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注释1.食:吃。 2.铛(chēng):一种铁锅。 焦饭:即锅巴。 3.主簿(bù):主要指掌管文书机要,办事务的官吏。 4.贮录:贮藏,收集。 5.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因被迫跳海死。 6.贼出吴郡:指在吴郡作乱。 7.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任吴国太守。 8.未展:来不及。 9.于:在。 10.征:出征 11遗:指陈遗 遗(wèi)(归以遗母)意为:给予 感悟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顺我们的父母,有付出,一定就会有回报。我们孝顺了父母,上苍也会感动,我们的孝心,一定也会和陈遗一样得到回报。魏晋提倡以孝道治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足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篡权夺位者往往借提倡孝道来标榜自己,镇压别人,汉末魏晋的许多大名士死于“不孝”的罪名,如孔融、嵇康等等。应该指出,统治者的提倡孝道是虚伪的,是一种权术而已,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的喻世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宁愿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小时候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知道了“二十四孝图”,知道了“老莱子娱亲”,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学小孩子做顽皮动作以博年纪更大的父母亲一笑;但这没有什么危险,如果要我去卧在冰上把冰化了去抓鱼来给父母亲吃,那我可能做不到。我想,让我学学这个陈遗,背着一些锅巴逃命,除了有些累,可能落在别人后面,暂时可能还不是太难,当然如果太重跑不快,可能就有性命之虞,但总之还好些。特别到最后,大家都饿得要死,有的已经饿死了,这时候的一块锅巴,那作用可就大了。所以你看,孝顺父母不光是应该的,而且还有报应,因此,我们不应该提倡孝道吗? 今天来讲这类故事,应该还有一些警示作用。 忠孝乃儒家礼教之根本。但要看到,许多时候,许多朝代,统治者对“忠”的教育是乐此不疲的,他们热衷于“忠”,“无限忠于”、“三忠于四无限”等等,我们记忆犹新。这很好理解,对统治者的“忠”以至于“愚”,这统治便容易得多。而对于“孝”,我们真的是久违了,虽然偶然也能见到某处在评好媳妇、好家庭,但总没有成为主流,而只能是细脉流传,官家不加肯定,也不加弘扬。这其中是什么原因,需要好好体会。 歌颂了陈遗的孝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