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侦仪 |
释义 | 王贞仪 概述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号江宁女史。原籍安徽天长县,后迁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数学家。 成长过程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字惺斋,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著述甚丰。特别是他家藏书丰富,据说有七十五橱,这些书籍对王贞仪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十一岁时,王贞仪随祖母去吉林为祖父奔丧,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王贞仪有机会阅读祖父丰富的藏书,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览名胜古迹,见闻颇多,也接触到不少社会实际。 王贞仪从小聪颖有大志,少年时代的她已经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女子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突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当她十几岁时,就曾向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史书说她"跨马横戟,往来如飞",达到"发必中的"的程度。为此,王贞仪还得意地写下诗句:"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她认为"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强调学问并不是专门为男人而设的,女子的智慧并不比男子差,学成了一样有益于社会。她还曾以花木兰、大小乔等为题材,写下了《题女中大夫图》的长诗,抒发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的胸怀。正是她这种羡慕男儿,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使她后来成为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医学家。 探索自然奥秘一年除夕夜晚,金陵城里,一个富贵人家刚刚结束了一顿辞岁家宴,陆续回卧室歇息,唯有一位少女还未离去。她注目凝视着房梁上一盏燃着蜡烛的吊灯和刚才设宴用过的圆桌,手里还拿着一块照脸用的镜子。过了一会,她把镜子放在圆桌近旁地上的阴影里,又爬上桌子提高吊灯的系绳,使灯光再照进圆镜。后来她又把镜子举过头顶,使灯光照出的镜子的阴影落在圆桌面上……这期间,她一直紧锁眉头,突然间又舒展眉宇,高兴得几乎笑出声来…。这是谁很晚了还在"变戏法"呢?她可不是随便玩"魔术",而是正在钻研一个科学问题。这就是王贞仪。当年她就是用这种土办法研究天文学中的日月食理论的。她把吊灯当做太阳,圆桌当做地球,镜子当做月亮,用不断变换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研究日月食的形成原理以及月食同望月的关系。强烈的求知欲使她连除夕举行家宴的机会也不肯轻易放过。 晴朗的夜晚,群星闪烁,人们都已入睡,王贞仪还披风饮露,独坐户外,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星象的运行和变化。她一边观测,一边开动脑筋,琢磨着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经过多次观测和模拟实验,终于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在《月食解》中说,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们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见到望(月圆),初一才能见到朔(月隐)。虽然太阳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阳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个侧面,成了半圆月或弯月。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由于太阳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遥远,因此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见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王贞仪非常推崇张衡对月食成因的解释,并在食分问题上作了一些新的发挥。她所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地球做了通俗的解释。她在《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正确地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是一个很可贵的认识。 除了精勤观测,刻苦钻研,王贞仪还非常重视学习当时的先进科学。天文学离不开计算,因此她对清初历算家梅文鼎的著作非常推崇,尤其看重《筹算》和《历算》两本。梅文鼎曾测得地理经度圈上的一度弧长等于250里,王贞仪把这个结果引申到天体中,指出,地差1000里,天就差五度。她还认识到,随着地理纬度的不同,各地北极出地高度也就不同,因此,恒星隐显,昼夜长短,都会随地理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别。现代天文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除了测量的更加精确外,就其整体来说,王贞仪当年的解释也是非常正确的。另外,随着明末清初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华活动,当时西方的各种天文学理论也都传到中国来了。王贞仪对这些东西并不囫囵吞枣,而是批判地吸收,有选择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体系(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不动中心,日、月、恒星都绕地心运行,而五大行星又绕日运行)。她认为"西历虽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生活在18世纪末叶的一位妇女,能有这样的见地,很是难能可贵。 顽强的斗争精神王贞仪29岁的短暂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言晴雨丰欠辄验",真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气横溢的青年女科学家。她的文章"皆质实说理,为不藻采"。当然,王贞仪最有造诣的还是天文学。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学的成绩写成不少著作,其中许多已被湮没,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丛书》中的《德风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心得体会。如卷五中有《岁差日至辩疑》、《盈缩高卑辩》、《经星辩》、《黄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圆论》、《地球比九重天论》、《岁轮定于地心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据传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读到很少一部分了。 王贞仪在科学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要从事科学,就必须同科学的敌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斗争。还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嘲笑地说,女孩子的正当职业是饮食缝纫,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甚至攻击她从事科学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贞仪的反叛精神使她没有屈服。她据理驳斥,坚持为科学开辟道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顽强地顶住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王贞仪与封建伦理的抗争,在她的不少诗文和书信中都有表白。她简直是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妇女的地位呼号。历史事实也说明,越到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学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风水"之类。面对这些邪恶,王贞仪在《葬经辟异序》和给她父亲的一封信里,明确宣布,这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还有人抬出所谓"风水"本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以此来吓她。王贞仪更指出,这正是那班圣贤的缺点,学古人必须取批判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王贞仪的科学成绩正是在同这些谬端邪说的斗争中取得的。 "尝拟雄心胜丈夫"。用王贞仪的这句诗文来概括她和我国古代其他女天文学家是再恰当不过了。王贞仪等人堪称是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史上女科学家的代表人物,应该占有自己的地位。 二十五岁那年,王贞仪和安徽宣城的一个叫詹枚的青年书生结了婚。应该说詹枚是一个很好的"贤外助",在詹枚的支持下,王贞仪在操持家务之余,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整理过去的诗稿文章。詹枚帮助处理、撰抄。在夫妻共同努力下,婚后不久以王贞仪江宁故居"德风亭"命名的《德风亭初集》问世。随后《德风亭二集》六卷编成,还没有来得及出版。就在这时王贞仪积劳成疾,不幸病逝。詹枚在妻子病逝后,不遗余力的为她整理遗稿,东奔西走,筹措出书。最终使《德风亭集》(全集)得以问世。今天我们能够领略二百多年前小才女的先进科学成绩,除了王贞仪卓越贡献外,詹枚功不可没。 王贞仪的科学文化贡献,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束绚丽的流星,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寂静的夜空。一扫几千年的封建固桎梏,更给长期受封建禁锢的中国女性增添无限光彩。她在邳州写的诗:《下邳夜泊》,"黄石城头雨未干,晚风吹送角声寒。扁舟莫道小如叶,载得春愁分外宽。"是封建社会几千年少有的女子吟咏邳州的古诗。是邳州古诗中一朵灿烂的篇章。 王贞仪是乾隆四十八年(1784)16岁那年随父亲从吉林回安徽的道上,乘一叶小舟从邳州驶过,因天晚在下邳停泊一夜。这时明末李化龙已经开通泇河至开通中运河航道,结束了自北宋末年开封守将杜充扒开黄河阻金兵,黄河夺泗、夺淮的"三马同槽漕)"历史。运河在淮阴至邳州直河口段与黄河并行,运河漕船在淮阴附近的清口入黄河,在邳州东60里处的直河口入泇河。清代开通皂河、中运河之后,运河、黄河、淮河交汇于清口一处,漕船只是在清口数里借黄河行运,一出清口即直接穿过黄河入中运河,基本上摆脱了借黄河行运的历史。由此可见,王贞仪下邳夜泊的不是古邳现在的黄河故道,而是现在的邳州京杭大运河中的一个码头。 王贞仪英年早逝王贞仪生来体弱,再加上生命前期漫游奔波、苦读、著述等方面的巨大消耗,“一春春事又匆匆,不尽愁中尽病中”、“病添诗客债,愁借睡魔功”,婚后的她更是多病难自持。从现存的作品来看,作者后期虽仍然坚持著述,且笔耕不辍,但诗文数量因以上诸多原因明显大大减少。1797年(清嘉庆二年),贞仪染病不起,在病期间,同丈夫詹枚共同删定了平生诗文稿,临终前,嘱咐詹枚将手稿全部交给在金陵的挚友萌夫人,并语其夫曰:“君门祚薄,无可为者,我先君死,不为不幸。”(《<术算简存>》序)此番话语,令人读之泣下,亦可想见詹氏在当时并非富庶,为生计奔波,终年劳苦,可能也是令贞仪病重早逝的原因之一。萧穆在《王德卿传》中就感叹说:“门祚薄,无可为,德卿盖已先见之矣。” 贞仪于“七月卒”(《术算简存序》)。据诸种文献记载(《术算简存序》、《清史稿》、《碑传集补》等),贞仪亡后数年,詹枚亦逝,未能留下子女。 清稿史《列女一》的记载詹枚妻王,名贞仪,字德卿。枚,无为人;贞仪,泗州人,而家江宁,祖者辅,官宣化知府,坐事戍吉林,贞仪年十一。者辅卒戍所,从父锡琛奔丧,因侨居吉林,侍祖母董,读书学骑射。十六还江南,又从锡琛客京师,转徙陕西、湖北、广东,二十五归於枚。后五年,嘉庆二年,卒。 贞仪通天算之学,能测星象,旁及壬遁,且知医。为诗文皆质实说事理,不为藻采。撰星象图释二卷,历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重订策算证讹、西洋筹算增删,皆一卷,象数窥馀四卷,女蒙拾诵、沉疴<口艺>语,皆一卷,绣紩馀笺、文选诗赋参评,皆十卷,德风亭集二十卷。 贞仪病且死,谓枚曰:“君门祚薄,无可为者。我先君死,不为不幸。平生手稿,为我尽致蒯夫人,蒯夫人能彰我。”蒯夫人者,吴江蒯嘉珍妻钱,附见曾伯母钱纶光妻陈传中,时侨居江宁,贞仪与相习,枚以贞仪书归焉。钱侄仪吉,为历算简存序,言:“贞仪有实学,不可没,班惠姬后一人而已。”女子治历算盖至鲜。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