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顺镇 |
释义 | 人物简介王顺镇笔名洪川,既是剧作家、又是小说家。他创作的历史剧《魂断燕山》、《烛影摇红》,历史小说《长河落日》、《竹林七贤》、《谢安》等数百万字作品,畅销7个国家和地区,好评如潮。 人物详述王顺镇认为,创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1961年他厦大中文系毕业时,除了中国的文学名著外,还读完500多部当时国内已经翻译出版的外国名著,可那时多读书是错误的,因此他还向全系作过检讨。 “文科学到极致,就是读史。刚开始读历史时,你会觉得非常枯燥。但是,等到你真正读进去时,你会发现,历史是非常迷人的。”王顺镇说,“我中午不午睡,晚上不过12点不休息,主要精力都花在阅读上,这个习惯大概坚持了50年。最近这两年,我的生活才做了一些调整。”如今老王已年逾7旬,依旧神采奕奕(如图)。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曾这样说过:“顺镇基本上是沉浸在史籍和古书中的,但他的思想却是现代的、新鲜的。他从历史中读出的都是现在,从现在中又都读出历史。” 1961年至1970年,王顺镇在福建省戏剧研究所工作。1981年调到当时的莆田地区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工作,主持本地区戏剧工作,以组织辅导本地区的戏剧创作为主要任务。在他抓戏剧创作的6年中,莆田地区连续三届共有5个剧目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后改称“曹禺奖”),其中由他执笔的历史剧《魂断燕山》以满票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剧本奖”。这五部剧本后来都被收入《中华文学通史》,成为闻名全国的“闽派戏剧”奠基之作,对全国历史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多年后,著名戏曲评论家、原中央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安葵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指出:郑怀兴的《新亭泪》与周长赋的《秋风辞》、洪川、凡夫的《魂断燕山》等作品为新时期福建剧作在全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引领了全国戏曲创作的潮流。 20世纪90年代,王顺镇开始转向历史小说创作。他先后创作出《长河落日》、《竹林七贤》、《谢安》,以及大型系列历史小说《三十六计》中《树上开花》、《调虎离山》、《浑水摸鱼》、《隔岸观火》等。 当时,老王无意中得到一则台湾征稿的消息,就把《长河落日》这部历史小说邮寄到台湾。台湾的出版社接到书稿,甚是喜欢。后来这部作品还荣获“第一届罗贯中历史小说奖”。 之后,台湾的出版社邀请老王继续写稿,让他组织作家创作《三十六计》大型系列历史小说。老王组织了全省10多位熟悉中华历史的作家共同创作,并由他统一提供创作素材、布局。该丛书描述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朝三千年间的杰出人物等。《三十六计》交稿后,台湾、大陆都一版再版(差不多每年一版),出版商赚得“一塌糊涂”。台湾大概印刷了8、9次,大陆印刷了7、8次,印数远远超过台湾。 《竹林七贤》是老王比较满意的作品。原福建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陈贻亮曾这样评价《竹林七贤》:“顺镇用他特殊的深邃的眼光和尖锐的视角去观察、剖析历史,无论是语言、文字、事件的安排,矛盾的设置,人物关系和人物心里的描绘,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王顺镇式的,特别是作品的深刻度,比我所看过的其它历史小说,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管是历史剧、还是历史小说,王顺镇都大获成功。“不管戏剧还是小说,都离不开刻画人物,只要人物活龙活现、是深刻的,那它就是上品。”王顺镇从写戏剧过渡到写历史小说,一点也不觉得吃力。 “‘人事尽时天理现’,读史读多了,你就自然会发现自然规律,包括历史活动规律、人类活动规律、民族盛衰规律、甚是一个人的成长规律。”王顺镇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遗传基因、文化基因、“场”等共同决定的。 在创作上,老王有一条原则:“写剧本也好、写小说也好,我基本做到一点:别人用过的招数不用。从真实出发,从事实出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但是也不能搞得干巴巴,你要让人物复活,让他活蹦乱跳,要很有特色,很有依据、很真实。复活后,还要把人物带到他原先的生活环境,如果写的是公主,你把她要带进古代宫殿,这就是典型环境、典型的人物性格。” “我不但把人物带进古代,自己也进入古代。我写《长河落日》时,每一回写作之前,我都要反复地播放《春江花月夜》、《塞上曲》、《阳光三叠》,营造相同的文化氛围。” 老王笑着说:“我也养成一个‘职业病’,小说写完之后,在梦中,常常有另外一部小说在形成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之间会对话,还跟我对话。那情节很快,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播放。所以把自己从故事中解脱出来,我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读佛经,让自己的脑袋瓜空白。” 老王认为,凡是一流的作品,都揭示着真理,二、三流的作品只是重复着众所周知的道理。写书跟做人一样,要对民族负责、对读者负责。 老王强调说,读了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都不一样了。人会因此变得更加豁达,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执不休。读史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它会让人变得聪明。 评论文章挖掘史墓的作家——王顺镇●修懿 在我的印象中,王顺镇是个谜。要解开这个谜,似乎很难。 他好像很神秘,又很高深,总让人觉得应该仰视他。他时常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去“好为人师”地指导别人,几乎没有听过他赞赏别人的话,却常见闻他以不屑的表情和语气直截了当地否定别人的见解。 生活在现实中的王顺镇犹如是刚从历史的群山中走出来似的,浑身都是历史味。他对历史各个朝代的更替了如指掌,可以称之为“史通”;而且,他经常以史识来对应当代,说,历史常有轮回现象。也许是他太明了这人世了,人类的一切活动他都可以有史实的对应解释。 以史为镜来映照世态人心,这是老王的思维方式之一。其实他是现实社会人事的“大军师”,但他总觉得很少人能理解他的“高谋”,有点“曲高和寡”的愤懑和遗憾。 然而,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精心创作的历史小说《长河落日》上下卷在台湾实学社出版而获得该社第一届“罗贯中历史小说创作奖”优等奖,前不久湖南文艺出版社以《隋文帝》为书名分“席卷天下”和“叶落长安”上下卷出版。 老王很在乎他的历史小说。他觉得不需要有太多的解释,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注脚。台湾实学社称王顺镇为“资深剧作家”、“历史小说家”。《长河落日》出版后,该社又出版了他的三卷本力作长篇历史小说《竹林七贤》。同时,出版社还让他组织主编三十六计系列历史小说丛书。他在主编这套丛书的同时,还自己动笔写出了其中几本,如已出版的《树上开花》、《调虎离山》等。 《长河落日》是老王三十年前写的初稿近年内修改出来的,以隋朝初年的朝政争夺与人性情仇的故事为描绘内容,波澜壮阔的政权斗争,尔虞我诈的骨肉相残,让人看起来“掠夺与复仇”的惊心动魄。湖南文艺出版社改其名为《隋文帝》,有一种书市经营操作的意识。其实这部历史小说不用包装,本身就很有情节动人、气派不凡的阅读吸引力,而且能引人深思。 据小说家黄验说:“《长河落日》写活了历史,写活了人性。从中可以读到大决策、领导心理学、权力与人性的善恶。这是历史小说登峰造极之作。” 读王顺镇先生的历史小说,有一种历史沉重的压迫感。他擅长通过历史事件进行深层的人性心理剖析,对历史人物在当时的生存空间和心理微妙把握得非常精致准确,甚至营造出许多生动形象的细节把人心细腻地刻划出来,既是填补历史的空隙,又是延伸历史的内涵。有时还善于抓住某个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发掘出必然性结果。 同时,他在创作历史小说时,整个身心沉浸在历史人物的活动环境中,设身处地地把人物人性的负面(阴暗心理)描绘得活龙活现,力透纸背。尤其是对政争、权术、人性的刻划剖析,描摹得令人觉得历史好像是由个别人物随意性的扭转,给人以历史纵深感的无穷联想和启迪。 老王好象是在挖掘历史坟墓,翻检出适合社会人类文明发展须以警示的人物心理。不能说他是带着欣赏心情来展示这些心理,而应该看作他是带有批判的意识描绘这些历史人事的。 他的《竹林七贤》也是把“七贤”人物放在勾心斗角权心倾乱的政争背景中。而且还别出心裁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寓言的手法穿插进行描叙,有空灵感和神秘感在文本中沁透出来。如在《隋文帝》下卷中有一段长孙晟与耿询的对话,有关鸟语与人语的区别的神秘描述,令人惊异又叹服他的春秋笔法。 挖掘历史坟墓,王顺镇看穿了历史实性,他几乎可以把历史长河中的某个时段的曲折迂迥都透视得清晰明白。也许他经常躺在被历史书架围起的竹躺椅上,一边前后摇晃着身体,一边上下思考着历史人物的心理轨迹。 他所写的历史小说虽然充满着血腥味、计谋术,但他的本意并非要读者去步历史后尘。在《隋文帝》的结尾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世间的苦难,一个家族的颠沛、人与人之间的残害,要沦落到怎样的境况才能得到平静?人活在世上,必须永不止息地、不分亲疏地相互残杀吗?” 这位1937年出生于木兰溪畔仙潭村的国家一级编剧,曾与人合作《魂断燕山》历史剧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现为市作协主席的王顺镇先生,好像永远带着谜样心理在一铲一铲地挖翻历史的“文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