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干治 |
释义 | 王干治,家蚕良种繁育专家,蚕业教育家。毕生献身于蚕业教育、原原种培育和家蚕良种繁育科研工作。撰写我国第一部《家蚕原原种培育规程》。主持多项蚕品种性状改进研究项目。为蚕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干治,江苏省苏州市人。1905年出生于一个当铺职员家庭。6岁至12岁在私塾读书,15岁进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初中毕业转入晏成中学。1927年22岁时中学毕业,谋职未成,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1929年自该校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生,进入日本东京蚕丝专科学校,攻读两年,于1932年毕业。 王干治学成回国后,执教于江苏省浒墅关蚕校,把在国外学到的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他特别重视蚕种学科,认为这是发展蚕业生产的基础。1936年,他协助郑辟疆校长筹建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教员、学生四散,教学无法进行,学校仅留王干治等3人看守校舍。其后,日伪当局威胁王干治等,要他们复课招生。具有强烈民族爱国之心的王干治随即潜赴上海,协助郑辟疆校长在沪复校。由于局势继续恶化,上海也难立足,王干治于1939年带领一批毕业生经江西辗转入四川,途中历尽艰辛。抵四川乐山以后,一方面为毕业生介绍工作;一方面在郑校长主持下,使学校尽早复课。王干治一直在学校任教务主任,同时,还应聘于四川大学蚕桑系兼课,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1946年,王干治由四川回到故乡苏州,受中国蚕丝公司招聘,任苏州蚕桑实验场场长,担负育种和原种繁育工作,同时应苏州农校之聘,在该校蚕桑科兼课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他调离苏州蚕桑实验场,到刚建立的华东蚕业研究所任养蚕系原种组组长,负责培育华东地区浙江、江苏、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所需原原种,同时结合生产开展良种繁育科学研究。1955年8月29日,因心脏病发英年早逝,享年50岁。 王干治对家蚕良种繁育学科有较深的造诣,在教育、科研、蚕种生产上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他的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国内蚕业界公认的家蚕良种繁育权威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