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挽赵畹华女士 |
释义 | 《挽赵畹华女士》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先生于1942年2月14日,为悼挽战友赵畹华女士而写的诗作。诗中表到了诗人对战友赵畹华不幸逝世的沉痛哀悼与诚挚怀念之情。 作品名称:《挽赵畹华女士》 创作年代:近代 作品出处:《董必武诗选》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董必武 作品原文挽赵畹华女士① 别绪萦怀十一年,汉皋重会倍欣然②。 屡经忧患身犹健,甘作流亡病莫痊。 鄂渚何时看化鹤③,蜀中从此益啼鹃④。 无情黄土埋深玉,日夜魂依墟里烟⑤。 作品注释①赵畹华:湖北黄陂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过革命工作。1942年2月12日病故于重庆国府路174号楼上。 ②汉皋:汉口旧时的别称。 ③鄂渚:《楚辞·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相传在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游三百步的长江中。 ④啼鹃:滴血,形容杜鹃啼鸣的悲哀。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问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此处喻指赵畹华女士逝世太令人悲哀了,连杜鹃鸟也要为之啼血。 ⑤墟里烟:村落里升起的炊烟。墟里,村落。 作品鉴赏诗人在追悼一个多年投身革命的战友和同志,感情浓郁真挚。诗的前两联,诗人是在追念他们的战斗情谊和赵畹华女士饱经忧患、直至献出生命的革命一生。“别绪萦怀十一年,汉皋重会倍欣然。”诗人和赵畹华女生分别多年,一直在还念她;十一年后又在汉口重逢,感到格外的欣喜与激动,因为在共同战斗中凝结而成的革命情谊是特别值得珍重的。“屡经忧患身犹健,甘作流亡病莫痊。”赵女士饱经忧患身体还算健康,只是在为抗战奔波流亡中生了病就没有痊愈。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感佩、惋惜之情。诗的后两联,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并化入相应的典故,把对赵畹华女士诚挚的哀悼与深切怀念之情,富于情致、富于浪漫色彩地烘托、渲染出来。“鄂渚何时看化鹤,蜀中从此益啼鹃。无情黄土埋深玉,日夜魂依墟里烟”沉痛的哀悼与诚挚的怀念,冲开了诗人心灵深处丰富想象的闸门,种种美好的诗意、意象与恰切的典故次第奔赴笔底:忽而想象赵畹华女士何时化作仙鹤飞归故里鄂渚,忽而想象蜀中从此杜鹃的啼鸣也更加悲哀,忽而想象她的孤魂依附在村落的炊烟上,盘桓游荡不忍离去。 想象是作家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诗人对生活强烈感受所绽开的激情之花,在深化作品的形象、主题与作家的感情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该诗中,正是建筑在对革命斗争生活强烈感受基础上的绚烂想象、提纯、深化了诗人对亡故战友悼挽、思念的感情,将其升华到一个丰富深邃,鼓荡着一种浪漫主义热流的诗意境界。 作者简介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青年时代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是中共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同国民党破坏抗战、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建国后,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二届政协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