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
释义

作品名称: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灯谜

作者:曹雪芹

作品原文

前身色相总无成,(1)

不听菱歌听佛经。(2)

莫道此生沉黑海,(3)

性中自有大光明。(4)

——谜底:佛前海灯

(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作品注释

(1)色相:佛教名词,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旧时亦用以指女子的声容相貌,这里是借灯说人,把人的空有姿色、不能享受欢乐归于前世宿缘。佛前海灯,即长明灯,供于寺庙佛像前,灯内大量贮油,中燃一焰,长年不灭。灯谜中的意思是,从灯的堂皇外表(色相)来看,原本该与其他灯一样用于繁华行乐之处,现在偏偏相反,所以这样说。

(2)菱歌:乐府诗中菱歌莲曲,内容多唱青年男女的爱情。“不听菱歌”即“看破红尘”意。

(3)沉黑海:入佛门表示永远与人间荣华欢乐隔绝,在世人看来,这无异于沉入到看不见一丝光明的海底。海灯悬于寂静孤凄的佛殿,外观也并不明亮,所以这样说。“黑海”,《红楼梦》戚序本作“墨海”。墨海是砚的代称,一般以庚辰本为准。

(4)“性中”句:海灯看似暗淡无光,内中自有光焰在。借以作宗教的说教。《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性,佛家认为人的自身中本来存在着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性”,问题在于能不能觉悟到并保持住它。这是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宣传。大光明,又指佛。第二十五回写贾母为贾宝玉捐香油事,马道婆谓“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这海灯便是菩萨现身法像,昼夜不敢息的”。

作品赏析

这首灯谜是小说中贾惜春所作。在灯谜中,作者虽然借用了一些佛教语,如“色相”、“性”等等,但其用意并不在于劝人信佛,也不过是预示贾惜春的归宿而已。从她同样被归于“薄命司”之列并在判词中说她“可怜”来看,“性中自有大光明”之说,至多也只是拟写贾惜春将来前途绝望时她自身的念头。站在维护那大家庭利益的立场上的脂砚斋在读此谜时,联想到曹雪芹后半部原稿中所写的贾惜春为尼的悲惨结局,叹息说:“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岂不悲夫!”(《红楼梦》庚辰本)实际上,她的确是沉入了一点“光明”也见不到的“黑海”。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6:57:17